曾經栽下一棵樹75(2 / 2)

金剛台山高路險,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這裏曾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穩固後方。金剛台上的朝陽洞,曾是中共赤城縣委、縣蘇維埃政府的駐紮地。1947年,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這裏是揭開解放戰爭戰略大反攻序幕的前沿陣地。

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滿目的青山告慰著烈士的英靈,澄澈的碧水洗刷著曆史的沉屙。如今,金剛台成為國家地質公園,金剛台腳下劉小坳村的發展也如火如荼。一個建設新農村、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浪潮,似金剛台上汩汩的鬆濤,洶湧澎湃。

擁有紅色曆史、被綠色海洋包圍的劉小坳村,利用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搶抓機遇,挖掘潛力,積極發展旅遊支柱產業。通過製作專題風光片、旅遊宣傳冊,發行旅遊明信片,開通手機彩鈴,互聯網上建網頁,整理紅軍故事、優美傳說、搶救排演地方戲、民間小調等形式,全方位、高標準擴大對外宣傳,叫響了“接受革命教育,暢遊綠色山水,吃農家飯,住農家院”的旅遊品牌。

劉小坳村旅遊經濟的火爆,帶動了全鄉第三產業和生態經濟、循環經濟、勞務經濟的健康發展,有400餘名農民開始從事餐飲、建築、服務等行業,有300多名農民從事板栗、桑蠶、茶葉等種植和土雞、土鴨、淮南豬、淮山羊

等特色養殖。該村婦聯主任何茂華帶頭建起了“山裏紅”農家飯莊,承包了5畝魚塘,丈夫既學會了電工,又買輛農用三輪車跑起了運輸,年收入近10萬元,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春有花,夏有陰,秋有果,冬有青。徜徉在劉小坳平整寬闊的柏油路上,穿行在綠意醉人的生態園裏,看著果樹下雞鴨戲嬉,竹林裏白鵝憩息,聽著村裏小學孩子們琅琅的讀書聲,我們有理由相信,劉小坳人在建設新農村的道路上會走得更快,更遠……

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踏上金剛台的路,我們壯誌在胸;踏上金剛台的路,我們向未來飛奔。

(2007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