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輯 好習慣受益一生(一)(1 / 3)

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習慣是一種自覺、主動、持久、穩定的行為方式。人生的幸福在於良好習慣的養成,而中小學階段是良好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當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需要堅持不懈地從每一件小事做起。

我們隻有一個地球

沒有一個清潔的環境,再優裕的生活條件也無意義。——曲格平

幸福生活不隻在於豐衣足食,也在於碧水藍天。

人類的最後一滴水,將是環境破壞後悔恨的淚。

【生活故事】

“回報”

在大山深處,早先有過一個美麗的小村莊,村背後的山坡上林木蔥鬱,村前的河水清澈見底,天空湛藍深遠,空氣清新甜潤,宛若一個世外桃源。村裏的幾十戶人家都過著美滿幸福的日子。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也不知是哪家帶的頭,村裏的人們開始拿著鋒利的斧頭開始上山砍起了樹。要蓋房,上山去砍;想造犁,上山去砍;缺燒柴,也上山去砍……就這樣,山坡上很快就出現了裸露的土地。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樹不斷減少,裸露的土地不斷擴大……山坡上的樹木慢慢都變成了一棟棟房子,變成了各式各樣的工具,變成了屋頂煙囪中冒出的煙霧。

在風調雨順的年景裏,光禿禿的山坡並沒有引起村裏人的關注,他們都在盡情享受著自己還算富足的小日子。然而,有一年八月,大雨沒喘氣兒,一連下了五天五夜。等到雨停的時候,那個小村莊也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處。

後來有人在從前那個村莊所在的地方,隻找到了幾把鏽跡斑斑的斧頭。不知道那些長眠於地下的村民是否明白是什麼毀了自己的美好家園,葬送了自己的幸福生活以及寶貴生命。

不愛護和珍惜我們賴以生息的自然環境和資源,最終自然的懲罰必然會落到我們自己的頭上。

有這樣一則古老的故事。古時候,在我國江南某地有一個小官吏。一天,他接到一個出差的任務,是到當時的京城去送文件。他騎著一匹馬匆匆上了路,傍晚,他歇宿在一個旅館裏。旅館裏有一口水井,井水冬暖夏涼,還有一絲淡淡的甘甜。小官吏喝著井水,感到旅途的辛勞減輕了不少。這口井為南來北往的人增添了許多美好的回憶。但這個小官吏是個自私自利的人,第二天早上他離開旅館時,順手便把馬吃剩下的殘草敗根倒在了水井裏。過了一個月左右,小官吏從京城辦完事回來,又來到這家旅館。他趕到這裏時,天已完全黑了,經過一天的長途奔波,小官吏感到又累又渴,他便從水井裏打水上來喝。由於天黑看不清水桶裏的水,小官吏又渴得夠嗆,喝起水來如同牛飲一樣,結果喝進去一根草杆。草杆卡在小官吏的喉嚨裏,吞又吞不下,吐又吐不出,不一會兒,小官吏就一命嗚呼了。而這草杆正是他前次來的時候,倒在水井裏的。

說到破壞自然環境的危害,美國東南部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遭遇的“黑色星期天”便是一個最具說服力的明證。

1935年3月15日,天氣預報說一場嚴峻的沙塵暴正在向東推進,堪薩斯人沒有在意這個警告,照常進行著他們的生活。當沙塵暴到達小鎮史密斯時,印刷工人懷特正在電影院,當他從出口出來時,就好像有人給他的眼睛蒙上了眼罩,他撞到了電線杆上。一個7歲的孩子在黑暗中迷了路,後來搜索隊找到了他,但已經在塵土堆邊窒息而死。在小城科爾比,一列火車因沙塵暴而出了軌,旅客們在車廂裏度過了可怕的12個小時。在隨後的一些天裏,因為沙塵仍在降落,電燈一直亮著,汽車在滿是沙塵的路上越出了線,學校和辦公室則一直關閉。情況變得如此嚴峻,人們驚呼“世界末日到了”,殊不知,這隻不過是即將來臨的“黑色星期天”的小小前奏而已。

1935年4月14日那天,天氣暫時轉好,人們以為肆虐數周的沙塵暴終於停止了,於是紛紛走出家門,沐浴陽光。氣溫卻在下午驟降,黑風暴突然來襲。一瞬間整個世界變得比夜晚還黑。

烏雲般遮天蔽日的塵暴,高達幾千米,使白天與夜晚無異。呼吸、吃飯、散步等生活最基本的事情變得不再容易。孩子們上下學都戴著防毒麵具,女人們把浸過水的被單掛在窗戶上仍舊無法阻擋沙塵。無孔不入的沙塵沉降到各處,水、食物、機器和人都被汙染了。眼看沙塵威脅著人們的生命,醫生們卻無能為力。無奈中,成千上萬的農民默默地收拾起所有家當,拖兒攜女,去尋找新的生活棲息之所。由此,美國曆史上最大的一次生態移民潮開始了。

“黑色星期天”——美國30年代最可怕的一次沙塵暴。當然,在這之前,人們已經經曆了多次沙塵暴的侵襲。1930年9月14日德克薩斯州大斯普林的沙塵暴是30年代大平原受到的首次襲擊。1934年5月12日,美國東部地區也被“黑風暴”席卷而過。南部平原刮起的沙塵暴,攜帶了約3億噸塵土,橫掃中東部。持續3天橫掃美國三分之二地區的塵暴,給大半個美國鋪上了一層厚土。

那這可怕的沙塵暴到底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說起來也許你都不肯相信,因為答案就是那些被迫背井離鄉的人們。

早在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的時候,美國南方平原到處還都是大片的灌木與草地。大地蔥鬱,土壤肥沃,正如一位觀察者所說的:“犁起來的土地就像巧克力一樣。”

在當時正處於經濟蕭條境況下的農民們把這綠油油、一望無際的平原當成了掘金的地方,於是成千上萬的人都擁了來。從20世紀20年代起,拖拉機開進了田野,一場巨大的耕作運動開始了。一時間,一片片草地變成了一塊塊麥田。

在開始的幾年裏,肥沃的土地加上風調雨順的天氣,這裏每年都是大豐收。因此,更多的人都加入到了這場近乎瘋狂的“大開發”中來。在人們的貪婪和夢想中,幾乎所有的草地都變成了田地。天氣逐漸變得幹燥起來,風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大。開始人們並沒有在意這些,等到雨越來越少,風越來越大,禾苗枯死、黃沙漫天的那時,一切都已經晚了。接下來就是越來越瘋狂的沙暴和那讓人心悸的“黑色星期天”。

其實,早在19世紀70年代,有關人士就指出開發大平原可能會給生態帶來危害。當時被譽為“美國土壤保持之父”的休哈蒙德貝納特,在1932年羅斯福政府之前,就領導了“保持土壤,改善農作”的運動。多年以來,美國政府一直認為土壤是不會遭到破壞的資源,直到經曆了“黑色星期天”後,貝納特的觀點才引起了美國政府的高度重視。

1937年,美國政府開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運動,鼓勵沙塵暴地區的居民采用保持土壤的耕種方法,每耕種0.4公頃,農民可以得到一美元的獎勵。農民們再一次駕駛了拖拉機,但是這一次決不允許開墾荒地。

1938年,土壤保持運動使65%的土壤免於被大風刮走。但是幹旱仍然持續著。

1939年春,老天終於開了眼,水土保持的耕種方法見效了,近10年之久的沙塵暴到了盡頭。“黑色星期天”也才算有了結局。美國人在這場浩大的天災中也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教訓。

保護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平衡,人類才能與自然和諧相處,共榮共生。對於這一點,其實我們的先人們早已有了深刻認識,並且也付於了實際行動。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有很多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法令的故事,其中有一則叫“裏革斷罟”。罟就是漁網。說的是,有一年夏天,魯宣公到泗水撒網捕魚,大夫裏革出來幹涉,說根據祖先規定的製度“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略”(在每年夏天魚類生長季節不能到河裏捕魚),魯宣公的做法違反了古訓。裏革不但把魚網撕毀扔進了水裏,而且還大聲向魯宣公背誦了那段古訓:“且夫山不槎蘖,澤不伐夭,魚禁鯤鮞,獸長麑□,鳥翼榖卵,蟲舌蚳(chi)蟓,蘩庶物也,古之訓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為了保護草木鳥獸魚蟲,使之很好地繁衍生息,山上再生出來的樹條不能砍,水中沒有長大的水草不能割,捕魚不捕小魚,獵獸不獵幼獸,不能摸鳥蛋破樹種,不能傷害未成形的幼蟲。從這裏可見古人對環境保護多麼重視。

說起愛護環境的典範人物,從古至今不可勝數。其中最富傳奇色彩,也是最感人的要數一位已逝的老人。

提起他的名字,我們的父母會非常熟悉,他就是在1998年獲得聯合國環保獎的馬永順老人。

他曾經是中國50年代的伐木模範。1933年,他從河北老家離鄉背井,輾轉來到東北林區做了勞工。1949年,他光榮地成為新中國的第一代林業工人。

建國初期,百廢待興。馬永順以一把斧子、一把鋸輪戰林海,每年一個人完成6個人的采伐量,創造了手工伐木年產量1200立方米的全國最高紀錄。他先後創造了“流水作業法”、“安全伐木法”、“四季銼鋸法”等先進經驗,曾經在一個半月內完成了一年的工作量。他的經驗和技術在全省林區推廣以後,使勞動效率得到了普遍提高。他創建的馬永順工組一直是黑龍江省林業戰線的一麵紅旗。他的經驗和技術被寫入了全國手工伐木作業的教科書中,他的事跡被編為教材,選入了中小學生的課本。

他成了全國勞動模範,成了和平時期的一名英雄。

然而,1959年,馬永順在首都北京參加完全國群英會後,一向愛說愛笑的他變得沉默寡言了。這個變化源於全國群英會上周總理對他說的一段話:“你們林業工人不但要多生產木材,支援國家建設,還要多栽樹,實現青山常在,永續利用!”從前,他隻想著怎樣才能多砍樹,多位祖國的建設做貢獻。他從未想過樹砍完了以後的事情。總理的一句話,讓他幡然醒悟了:樹,不僅要砍,還要種。隻有這樣才不會讓這鬱鬱蔥蔥的大森林變成光山、禿嶺和荒漠,也隻有這樣才會有永遠砍不完的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