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馬永順決心補種經自己手砍倒的36000多棵樹。然而,一個人要義務栽這麼多樹,畢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期間的辛勞和苦難自不必說。1982年,馬永順退休了,可他一算,還差8000多棵樹沒有補栽上。他下決心要把這筆“賬”還上。有人對他說:“你勞累了大半輩子,該享享清福了。”他說:“我是林業工人,過去主要是伐木,現在正好有時間栽樹了,我才剛剛上崗!”
1991年,已78歲高齡的馬永順依然要堅持進山植樹。子女們怕他累著,為了完成他幫他盡快把“賬”還上,當年一家三代15口人,一起進山,共栽種落葉鬆樹苗1200多株,終於幫助老爺子完成了心願。
然而,心願已了,馬永順老人卻依然造林不止。截至1997年,他同家人又栽下了4000多株落葉鬆。
1998年,馬永順榮獲了聯合國環保獎,光榮地參加了聯合國在莫斯科舉行的全球500佳環保獎頒獎大會。1999年,86歲高齡的馬永順又贏得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十大綠化標兵”稱號。2000年2月10日,正當北京即將隆重舉行大會表彰他的前幾天,他卻因心髒病突發,永遠離去了。但他那“生命不息,造林不止”的奉獻精神和環保意識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生活悟語】
地球從一個沒有生命,原始荒涼的星球逐步演變成為今天朝氣蓬勃、充滿生機的生命之舟。每種生命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各種生命息息相關。如果我們隨意踐踏地球上的生命,就是在破壞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最終受害的還是人類自己。
保護環境,保護自然已是刻不容緩的事。為了我們自己,為了我們的將來,趕快行動起來吧,從小做起,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課本鏈接】
《思想品德》(人教版)七年級上,第二單元第三課《珍愛生命》
《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下,第二單元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
《語文》(語文出版社),九年級下,第19課《善待家園》
節儉的美德永不過時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務維艱。——朱柏廬《朱子家訓》
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資治通鑒》
靜以養身,儉以養德。——諸葛亮
天下之事,常成於勤儉而敗於奢靡。——陸遊
【生活故事】
節儉是美德的傳家寶
現在的孩子多數不懂得節儉,亂花錢、隨便浪費的現象相當嚴重。報紙上曾經報道過這樣一件事:有一所小學,撿拾的物品堆滿了一間屋子,大至皮茄克,小至鉛筆、橡皮。可學校多次廣播,要學生們去認領,卻沒有一個人去。記者采訪了其中的一些學生,問他們為什麼不去認領失物,所有的孩子眾口一詞:丟就丟了唄,又不值幾個錢,再買個新的好了。
這樣的回答讓記者不禁啞然和擔憂。誠然,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較從前是提高了不少,日子寬裕了,吃穿講究了,花錢也大方了。但那句古訓卻不應該忘記:成由儉,敗由奢。無論生活多麼富裕,物質如何豐富,節約儉省永遠是一個人的重要品質,也是其人生和事業成功的重要保證。
曆數古今中外的名人大家,好多人都是這方麵的典範。
我們敬仰的領袖和老一輩革命家毛澤東、周恩來、朱德,他們就有很多節儉方麵的感人故事。
先說毛主席。電視紀錄片《毛澤東》有這樣一個鏡頭:毛澤東的保健醫生拿起一條毛澤東生前用的毛巾毯,上麵滿是補丁。他說他曾多次勸主席換條新的,但都被拒絕了。這是毛澤東真實生活的寫照。毛澤東在延安時穿的一套舊軍裝洗得發白,補丁就有16塊。他的一雙舊拖鞋,鞋底都出了洞,鞋幫綻了線,縫補好繼續穿。建國後,條件相對好了,但他仍然保持著節儉的作風。他的睡衣是一件棉織品,他特別喜歡。整整用了20年。這件睡衣到1971年“退役”時,已經補了73個補丁。有一雙從建國時開始穿的皮拖鞋,也是毛澤東的心愛之物。毛澤東到哪裏都喜歡帶著它。毛澤東從小養成了一年四季穿長筒襪的習慣,襪底破了剪開加一層新襪底再用,一雙襪子能穿多年。
在他逝世後,工作人員在清理他的遺物時,偶然發現了一堆塵封的紙張,打開看時,發現這竟是毛澤東一家的生活賬。其中有日常雜費開支表、生活費收支表、物品分類賬等。最早的時間為1952年,最晚的止於毛澤東逝世後的1977年1月。
在1968年這一年的賬目記錄中,收入部分有三欄,分別是:“上月接轉14095.45元;毛澤東工資404.8元;江青工資243元。”支出欄列有六項:月房租費125.02元;12月、1月黨費40元;日用消費品92.96元;液化氣9.6元;夥食費659.13元……
聽曾經在他身邊工作過的人說,除此之外,還專有一個日常雜費開支表,其中包括毛澤東買書、孩子的衣物、生活用品、老家親友來訪在京的花銷及往返路費、江青看戲和買唱片及攝影方麵的花費。在生活費用開銷上,毛澤東很注意節約,月收支不平衡,他就找工作人員來詢問查對,叮囑要注意節約。
作為堂堂一國領袖,過著如此簡樸的生活,怎能不讓世人歎服和敬仰?
再說周總理。他勤儉節約的故事,很多都婦孺皆知,成為美談。中國兩彈之父朱光亞曾回憶過這樣一件事:1961年12月4日,周總理召集專門委員會對當時第二機械工業部的一個規劃進行審議,會議從上午開到中午還沒結束,周總理留大家吃午飯。餐桌上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豆腐,四周擺幾小碟鹹菜和燒餅。周總理同大家同桌就餐,吃同樣的飯菜。在他身上,像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1962年夏,周總理到遼寧省視察工作,剛一住下,他就從口袋裏掏出一張紙,交給負責接待的同誌,說:“上麵寫的東西都不能做。”原來,這張單子開著20多種禁吃的菜名,雞鴨魚肉之類都包括在內。
建國後,周總理居住在中南海的西花廳,依舊過著儉樸的生活。西花廳年久失修,有些破舊。但他始終不許裝修與翻新房屋及庭院。有一次,身邊工作人員乘總理出國訪問的機會,為了保護與加固建築物,他們搶時間隻搞了點簡單的內裝修,更換了窗簾、洗臉池與浴缸。周總理回來後見了十分生氣,將他們狠狠地批評了一頓。事後,他語重心長地對身邊人員說:“我身為總理,帶一個好頭,影響一大片;帶一個壞頭,也影響一大片。所以,我必須嚴格要求自己……你們花那麼多錢,把我的房子搞得那麼好,群眾怎麼看?一旦大家都學著修起房子來,在群眾中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自此以後,再也沒有人敢提及裝修房屋之事了。
正是這一樁樁、一件件小事,鑄就了他偉大的人格魅力。
勤儉節約、艱苦樸素是共產黨和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朱德將此解讀得淋漓盡致、盡善盡美。在衣食住行上,他處處自奉節儉,身體力行,率先垂範。朱敏曾回憶說:“父親始終保持著戰爭年代的儉樸作風。他每頓飯差不多都是一碗米飯、一小盤素菜、一小盤自己家裏醃的泡菜,另一盤菜裏幾片肉,一小碗湯。他的衣著也很簡單,幾件較好的衣服隻有接見外賓或外出時才穿,一回到家裏就換上舊衣服。他的內衣、毛巾都破到不能再補、無法再用時才換新的。他床上鋪的褥子、床單,蓋的被子也都用了二三十年,上麵打了不少補丁。他對我們說:衣服被子隻要整齊幹淨,補補能穿能蓋就行,何必買新的?給國家節約一寸布也是好的。這比戰爭年代好多了,那時一件衣服要穿好多年。”而朱德的臥室更是簡單,床是一張舊棕繃床,床單、被子、褥子,也是用了二三十年,打了補丁的。他坐的沙發十分破舊,卻堅持不讓換,僅讓人用四根木頭把沙發腿接高一截了事。
一說到“節儉”二字,大多數人就會想到貧窮和拮據,而很難與腰纏萬貫的富豪聯係在一起。看看以下這些富豪的生活作派,你一定會吃驚。
香港富豪李嘉誠有一次從酒店出來,準備上車的時候,把一枚硬幣掉在了地上,硬幣咕轆轆地向陰溝滾去,他便彎下身去追撿。旁邊一位印度籍的保安見狀,立即過來幫他拾起,然後交到他的手上。李嘉誠把硬幣放進口袋後,再從錢夾裏取出100元港幣,遞給保安作為酬謝。為了一元錢卻花了100元,這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不劃算的。有人向李嘉誠問起這件事情,他的解釋:“若我不去撿硬幣,它就會在這個世界上消失,而我給保安100元,他便可以用之消費。我覺得錢可以拿去使用,但不能浪費。”
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曾經慷慨地捐出上千萬元的錢來支援祖國的抗日戰爭,興辦教育事業,在集美建造了100多幢校舍大樓,而他自己的生活卻非常儉仆。他在集美隻有一座小小的住宅樓,其工作室內陳設更為簡單:兩隻式樣不同的沙發,沒有像樣的辦公桌,僅在舊沙發上搭一塊木板,就在上麵起草文件和閱讀書報。他使用的被子、蚊帳和穿的皮鞋,都是補過的。他冬天穿在身上的那件棉背心,是抗日戰爭時期做的,從南洋一直穿到福建,到北京開會還穿著它。他常告誡身邊的工作人員:“該花的錢,幾千幾萬都得花;不該用的,一分錢也不能浪費。”
在台灣很多有錢人,他們多數在衣食住行上奉行儉樸的原則。絕大多數沒有私人飛機和遊艇。很多富豪的專車甚至是最普通的轎車,像裕隆集團的掌門人吳舜文從創立裕隆汽車公司至今,其專車始終是裕隆自己的產品,一輛車的價錢不過30萬元人民幣左右。其他人像台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遠東集團掌門人徐旭東和航運巨頭張榮發等億萬富翁,他們的專車也都不是國際上公認的豪華轎車。有人戲稱,如果光看專車,很多人或許會以為台灣沒有富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