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蓋茨可是世界富翁。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位世界首富在生活中從不用錢來擺闊。他沒有自己的私人司機,公務旅行不坐飛機頭等艙卻坐經濟艙,衣著也不講究什麼名牌;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他還對打折商品感興趣,不願為泊車多花幾美元……一次,他與一位朋友前往希爾頓飯店開會,他的朋友建議將車停放在飯店的貴客車位。比爾不同意,他的朋友說:“錢可以由我來付。”比爾還是不同意,原因非常簡單,貴客車位需要多付12美元,比爾認為那是超值收費。
【生活悟語】
節儉是一個人品格與修養的綜合體現,是人格的一種升華,是心靈美的表現;對於社會來說,節儉是彌足珍貴的時尚;對於一個民族來說:是源源流長的傳統美德,是催人奮進的時代精神。對於一個人來說,從小養成節儉的生活習慣,將會受益終生。
【課本鏈接】
《思想品德》(北師大版)九年級,第二單元第五課《樹立科學發展觀》
珍惜時間才能走向成功
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陶淵明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合理安排時間,就等於節約時間。——【英國】培根
放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放棄他。——【英國】莎士比亞
【生活故事】
光陰的故事
在瑞士,嬰兒一降生,醫院就會立即打開計算機,通過戶籍網絡,在戶籍卡中為孩子登記姓名、性別、出生時間及財富等內容。這時特別有趣的是,所有的瑞士人在為孩子填寫擁有的財富時,寫的都是“時間”兩字。
對,時間就是金錢。
美國科學家、思想家、文學家富蘭克林曾經開過一家書店。有一天,一個年輕人來到書店,看中了一本定價為一美元的書。他想買,但又嫌貴。就問店員:“你能不能少要點?”店員說,這是本新書,不能打折。
那個年輕人躊躇了一會兒,然後問:“富蘭克林先生在嗎?我想見見他。”店員說富蘭克林先生正在忙著工作,沒有時間。然而,那個年輕人堅持一定要見富蘭克林。店員沒辦法,於是就把富蘭克林就請了出來。
年輕人問富蘭克林:“先生,這本書的最低價格是多少?”“一美元二十五分。”富蘭克林不加思索地回答。“一美元二十五分?可是,你的店員剛才還說一美元一本呢!”“沒錯,”富蘭克林說,“但是,你浪費了我的時間。”
年輕人看看富蘭克林一本正經的表情,覺得再爭下去也沒有多大意義了,所以就說:“那就那一本吧。”他掏出了一美元二十五分,遞了過去。“先生,是一美元五十分。”年輕人一臉的不解:“怎麼又成了一美元五十分?你剛才不還說一美元二十五分嗎?”“對。”富蘭克林說:“時間又過去了幾分鍾,所以我現在能出的最好價錢就是一美元五十分。”
年輕人沒有再說什麼,趕緊把錢放到櫃台上,拿起書走了。其實富蘭克林並不是在故意難為他,而是想告訴他時間寶貴的道理。
時間如此珍貴,並且轉瞬即逝,一去不複。所以,我們如果不想虛度光陰,碌碌無為,就應該把握好生命裏的每一分鍾。
一個青年人給美國著名教育家班傑明打電話說想向他求教成功的經驗。班傑明答應並與他約好了見麵的時間和地點——第二天上午9點,地點是自己家。
第二天上午,那個青年人如約而至。隻見班傑明的房門大開,屋裏亂七八槽、狼藉一片。他正詫異間,班傑明從裏麵走出來對他說:“你看我這房間,太不整潔了,對不起,請你在門外等侯一分鍾,我收拾一下,你再進來吧。”一邊說著一邊輕輕地關上了房門。
一分鍾後,班傑明打開了房門,熱情地把青年人讓進客廳。這時的房間內的一切已變得井然有序,幹淨整潔。班傑明遞給他一杯紅酒,非常客氣地說道:“幹杯。你可以走了。”青年人愣住了:“可是,我……我還沒向您請教呢……”
“這些……難道還不夠嗎?”班傑明微笑著掃視了一圈自己的房間,接著說,“你進來又有一分鍾了。”
青年人恍然大悟:“我懂了,您是在告訴我:一分鍾的時間可以做許多事情,也可以改變許多東西。謝謝您!”班傑明會心一笑。青年人把杯裏的紅酒一飲而盡,滿意地走了。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聰明的,請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複返呢?”讀過朱自清散文《匆匆》的人,大都會慨歎歲月腳步的匆忙和時間的無情。所以,有的人總是抱怨時間不夠。記得魯迅曾經說過: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隻要你擠,總是有的。
上中學的時候,我們寢室有一位同學,進校時成績全班第一,期中考全班第一,期末考又是全班第一,直到畢業考試,他的成績一直是全班第一。他是天才嗎?不!那是因為他合理利用了時間,把每一分每一秒都作了充分地安排……清晨,當我們和其他同學排隊洗臉刷牙時,他坐在床上,背英語單詞;當我們嘻嘻哈哈閑聊時,他卻在教室裏做作業;當我們晚自修做作業時,他已經在做課外作業,預習第二天的新課了。記得我問過他,為什麼時間抓得那麼緊?她的回答給我至今都記憶猶深:“時間,如果不抓緊,就不會回來,我每天多用5分鍾的時間,一年就比別人多1725分鍾。”
1903年10月,在美國紐約舉行的世界數學年會上,有一個叫科爾的德國數學家成功地攻克了一道困擾數學界100多年的難題:2的67次方減去1是質數還是和數?這是一個數論的題目,雖然它的知名度遠不如“哥德巴赫猜想”,但是破解它的難度卻一點兒也不遜於後者,所有對此有興趣的從事數論研究的數學家在做出過種種嚐試之後,全都無功而返。
科爾的成功破解轟動了整個世界數學界。而且更令人驚奇的是,科爾並不是專門研究數論的數學家,研究數論隻是他的業餘愛好。有個記者采訪時間他:“您論證這個題目花了多少時間?”他回答說:“3年內的全部星期天。
無獨有偶,100多年以後的今天,在中國北京,有一位知名作家接受了文學青年的提問,這是一位一直在基層從事政工工作的普通幹部,他在國家許多知名刊物上發表了5000多篇頗有影響力的作品。青年問他:“你寫了這麼多作品,花了多少時間?”他回答說:“20多年來的全部星期天。”
時間也是我們寶貴的生命,虛度時間,就等於浪費生命,到頭來,留給我們的會是無盡的懊悔和愧疚。正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保爾說的:“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給予人隻有一次。應當這樣度過人生:回首往事,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愧。”可是一個叫耿宇的青年,卻一直不知時間的珍貴,最後釀成了悲劇。
耿宇生在一個富有的家庭,加上又是獨子,因此一直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從小的衣食無憂使得耿宇變得懶惰、散漫。成年之後,同齡的年輕人都在為自己的生活努力奮鬥,而耿宇卻依舊悠然自得地享受著父母給他的愜意生活。
一晃五年過去了,耿宇仍然吃住在父母家裏,也始終是一事無成。他每天夜裏都會遊走於不同的娛樂場所,一玩兒就是通宵,白天不是躺在房間裏睡大覺,就是跑到大街上閑逛。也曾經有人問過耿宇,是否覺得自己在浪費生命,耿宇不可思議地睜大了眼睛反駁說,他明明是在享受生活。
轉眼又過了五年,看著自己兒時的玩伴個個兒都事業有成、家庭幸福,耿宇不禁對自己的生活產生了一絲質疑:難道這一輩子就這麼度過了?他不止一次地問自己。耿宇決定做些什麼。他找到父親,提出到父親的公司幫忙。他深知自己唯一可以順利進入的就隻有父親的公司了。起初,他的父親非常高興,並且當即任命他為人事經理。但是慢慢地,公司上下都開始對耿宇議論紛紛。遲到、早退、曠工對於耿宇來說那是家常便飯,即使來了公司,他也隻是坐在電腦前玩兒遊戲,全然不理會公司的事物。時間一久,為了公司的利益,父親隻得讓耿宇回了家。而耿宇並沒有因此而吸取任何教訓,還像從前一樣地虛度光陰。
如果不是那次體檢,也許耿宇一輩子都在“享受生活”。檢查的結果令耿宇大吃一驚,他患了絕症,最多還有三個月的時間。耿宇的父母,此時倒顯得格外鎮靜。他們強忍住淚水告訴耿宇,家族裏一直有一種怪病,是隔代相傳的,傳播幾率大約百分之八十,全家都知道。這種病輕則殘疾,重則喪命。但是由於太喜歡孩子,也太想要一個自己的孩子了,耿宇的父母抱著那僅有的百分之二十的希望,堅持生下了他。這也是為什麼這麼多年以來,父母一直如此縱容他的原因,他們覺得太對不起這個孩子。
一夜之間,耿宇像是變了一個人。他開始抓緊每一分每一秒去做以前不曾做過的事:陪媽媽聊天、陪爸爸看電視、報英語班、看書、看報、寫日記……他每天幾乎隻睡三、四個小時,但還是覺得時間似乎不夠用。
該來的,還是來了。三個月後,耿宇離開了這個世界。父母找到了他的日記本,裏麵記錄了他這三個月來做過的所有的事。最後的幾篇,他們至今都記得非常清楚。耿宇在日記中寫道,在他離開之前的一周左右,他每晚都會夢到相同的場景:一位老者,穿著一襲白衣,將手裏捧著的一個發光的瓶子放到自己枕旁,之後離去。連續六天,每天如此。到了第七天,也就是耿宇離開前的那天夜裏,老者來時,手裏什麼都沒有。耿宇不禁奇怪地問:“您今天怎麼沒拿瓶子?”老者歎了口氣:“我每天放在你枕邊的,是你剩下的時間,之前你浪費了太多。現在,你的時間用完了,我沒有什麼再能給你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