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輯 交往是一生的功課(一)(2 / 3)

慢慢地,張老師把話題引入了正題。當問到李燕是不是在學校外麵遇到了什麼事情還是家裏出了什麼問題時,李燕把頭深深地埋在了胸前,大顆的淚珠不斷地滾落下來。張老師再沒有說話,隻是輕輕地坐到李燕的身邊,用一隻臂膀摟住李燕因抽泣而顫動的肩膀,靜靜地等。

過了好一會兒,李燕擦了擦淚眼,抬起頭,看著張老師的眼睛,一五一十地講起了自己的故事。

李燕的爸爸在一個研究院搞科研,媽媽是一家醫院的護士長。他們一直很恩愛,也都非常疼愛李燕。一家人其樂融融,是個特別溫暖幸福的家。可是,自從今年初,李燕就覺著父母的關係有些異樣,以前從來沒有紅過臉的他們,也開始吵起了架,並且越來越凶。最近一個多月來,他們倆倒是不吵了,開始“冷戰”——誰都不理誰。家裏的氣氛冷得讓人難受。最後,讓李燕最不願也不能接受的事情發生了——上周一,父親搬出了家,他們離婚了。

這個結果,對李燕的打擊太大了。她覺得父母根本就不在意她的感受,他們都不再愛她了,父親也不要她了。她特別特別地痛苦,但不想也不敢讓同學和老師知道自己家發生的一切,因為她害怕別人異樣的眼神和背後的竊竊私語。於是就一個人默默地承受著,盡可能地掩飾著自己的痛苦,躲避著別人探詢的目光甚至善意的安慰。實在憋得慌,就把自己的感受發泄在日記裏。張老師這才突然明白那天晚自習上她一進教室,李燕看到她後慌忙藏起來的東西應該就是日記本。

現在,一切都清楚了。張老師決定幫助李燕,讓她盡快心理的陰影下走出來,從她為自己編織的套子裏解脫出來。早日重新融入溫馨的班級大家庭,變回成原來的那個自信、開朗、可愛的李燕。

後麵的事情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張老師和同學們的努力和關懷下,李燕一定會重新找回幸福、自信和快樂的。

在現實生活中,尤其是青少年,由於家庭矛盾、學習壓力或者是生理缺陷,常常會變得自卑、敏感,害怕與人交往。仿佛將自我流放到了一個孤島上,把自己層層包裹起來,封閉起來,讓別人很難進入他的內心世界。結果是,他會慢慢不自覺地走入了一個心理怪圈,離集體越來越遠,也越來越感到孤獨、苦悶,最後甚至會走上絕路。

有人說,自閉是一種慢性自殺。如果你是一個自閉的人,不管是什麼原因造成,你都應該堅強地麵對現實而不是逃避,因為逃避無法最終消除人的痛苦,隻有勇敢麵對,你才可能走出自閉的誤區,結交更多的朋友,得到大家的理解和幫助,享受到親情友情的溫暖,活得開心快樂。

【生活悟語】

自我封閉就是把自己和外界隔絕開來,不願意和別人交往、不願意參加外界的活動,這樣的人往往會產生孤獨感,也會引發心理上的改變,是一種病態的心理行為。因此我們應該防止自己走入走我封閉的誤區,無論是麵對困難、挫折,還是其他的事情,都要用樂觀、積極、自信、堅強的態度去麵對。要知道,隻有自己敞開心門,我們才能獲得一室陽光。

【課本鏈接】

《思想品德》(人教版)八年級上,第三單元《我們的朋友遍天下》

學會傾聽,才能贏得信任

當你的朋友向你傾吐胸臆的時候,你不要怕說出心中的“否”,也不要瞞住你心中的“可”。當他靜默的時候,你的心仍要傾聽他的心;因為在友誼裏,不用言語,一切的思想,一切的願望,一切的希冀,都在無聲的喜樂中發生而共享了。——紀伯倫

【生活故事】

用心傾聽

人們常把自己的好朋友叫做知音。關於“知音”的來曆,有一個流傳千古的典故: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他年輕的時候就喜歡音樂。後來拜了許多當時的高人為師,學習琴技。他聰明又好學,幾年後就學成高超的琴藝,成了當時遠近聞名的琴師。有一次,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看著波瀾壯闊的大海,鬱鬱蔥蔥的山林,層巒疊嶂的峰嶺,聽著震耳的波濤聲,激越的鳥鳴聲,風吹樹林的嘩嘩聲……千般競秀,萬籟俱美,如入仙境一般。此情此景,讓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之中。然而,這首讓他一彈起來便如醉如癡的曲子卻沒有人聽得懂,當然,也沒有人能夠坐下來專心聽他彈奏。

一天傍晚,伯牙乘船遊玩於山水之間。麵對清風明月,思緒萬千,於是他坐在船頭又彈起那首曲子來。悠揚的琴聲回蕩在山穀中,久久不絕。一曲彈畢,他忽然聽到岸上有人拍手叫好。伯牙聞聲仔細一看,隻見岸邊站著一個樵夫,叫好的人正是他。他非常高興,當即請樵夫上了船。這個樵夫叫鍾子期,他說伯牙的曲調有的地方像雄偉而莊重的高山,有的地方又像寬廣浩蕩的流水,氣勢非凡,韻律優美。伯牙終於遇到了能夠聽得懂他曲子的人,他把鍾子期當成了自己的知音,從此二人也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所以後人就把好朋友就叫做了“知音”。鍾子期之所以能夠成為伯牙的知音,就在於他是真正用心去傾聽了伯牙的曲子。

在與人交往中,離不開交流,而交流除了語言外,還有一種方式,就是傾聽。傾聽是一縷春風,能吹散籠罩在人們心頭的陰霾;傾聽是劃破漆黑夜幕的流星,能給人們帶來希望;傾聽是一座溝通彼此心靈的橋,能讓兩顆心在一起跳動。

我們天生有兩隻耳朵一個嘴巴,想來這是老天特意的創造,是讓我們多聆聽、少說話的吧。一個善於傾聽的人,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反之,如果隻會滔滔不絕發表自己的見解,隻會讓人生厭,避之不及。

天豪是個心直口快的學生,在家裏聽父母說話時,他就經常插話,發表自己的意見。父母認為這可以提高孩子的參與意識,讓孩子得到更多的關注,因此不僅不教育天豪,反而鼓勵他多說話。這樣,每天在晚飯的飯桌上,常常隻有天豪一個人在滔滔不絕地說話。

有時候,父母的朋友來家裏做客,天豪也不管不顧,常常打斷客人的話,讓客人們都不覺的皺起了眉頭,私下談論天豪沒禮貌。次數多了,他們就很少來天豪家了。

但天豪對此卻毫無察覺,在學校也改不了這個毛病。老師上課的時候,他一有想法就站起來打斷老師的講課,開班會的時候,他也要先談論自己的觀點,別人還沒說幾句話,他就在一邊喊:“不對,不對,應該是這樣的……”這讓同學們對他很是不滿。老師找他談話,告訴他不應該打斷別人的話。可他還振振有詞地說:“他們說得不對我就應該指出來,說不定我的主意還能給他們啟發呢,我這是為了他們好。”

雖然天豪表麵上接受了老師的建議,但私下裏依舊我行我素。時間一長,同學們都不願意和他來往了,天豪隻剩下孤家寡人一個了。

傾聽自古以來就被人們當作了一種美德。有這樣一個故事:

古時候,中國因為強大,所以常常有很多小國前來朝拜稱臣。有一年,一個海外的小國派來了使臣,向中國的皇帝進獻了三個小金人。這三個金人外表看來一模一樣,眼睛、鼻子、嘴巴都雕刻得惟妙惟肖。皇帝一見就喜歡上了,連聲讚美,愛不釋手。

這時,外國使臣對皇帝施了一禮說:“萬歲,除了這三個金人外,國王還讓我帶來了一個問題,如果貴國有人能夠回答出來,我們甘願年年進貢,歲歲稱臣,不知萬歲意下如何?”

皇上停下了把玩金人的手,看著那位使臣說:“我泱泱大國,能人無數,難道還不能解決你的一個問題嗎?說來聽聽。”

使臣說:“萬歲手中的三個金人貌似一模一樣,其實還是有差別的,我的問題就是,請分辨一下,這三個金人究竟哪個最有價值。如果有人能說出來,讓我心服口服,我自然會回去稟告我們國王,到時候我國自然會來進貢的。”

皇帝拿著手中的金人,左看右看,可它們明明是一模一樣的啊!沒辦法,他隻好先遣退了使臣,讓朝上的諸位大臣想辦法。大臣們也分辨不出來,隻好請來了珠寶匠人。珠寶匠人仔細研究了半天,也沒有結果。

這可怎麼辦呢?如果無法解答這個問題,豈不是讓別的小國恥笑嗎?皇上下令,召集天下的能人來解答這個問題。

三日之後,一位老人趕到了朝中,他正是已經退休的老丞相。老丞相看了看那三個金人後告訴皇上說,他有辦法解答這個問題,請皇上把使臣請來。皇上一聽高興極了,急忙派人去請來了使臣。

當著使臣和眾人的麵,老丞相拿出三根稻草,先用一根插進第一個金人的耳朵裏,結果那稻草從金人的另一隻耳朵裏掉了出來。而稻草插進第二個金人的一隻耳朵後,掉進了金人的肚子裏;稻草插進第三個金人的一隻耳朵裏後,卻從金人的嘴巴裏掉了出來。

做完這些後,老丞相笑了笑,對皇上說:“皇上,臣現在已經測出來了,是第二個金人最有價值。”

皇上看看那位使臣,那位使臣點了點頭,衝著皇上說:“萬歲,看來貴朝果真有能人,這下我們心服口服,必定年年進貢,歲歲來朝。”

等使臣下去後,皇上不解地問老丞相:“愛卿,你剛剛的做法朕實在不解,為什麼說第二個金人是最有價值的呢?”

老丞相回答說:“皇上,第一個金人代表了聽人說話時左耳朵進、右耳朵出的那種人,這種人不愛聽取別人的建議、意見,所以價值不大;而第三個金人則代表了大嘴巴的人,他們會很快把聽到的話說出來,不能保守秘密,這種人不可靠,所以也沒有價值;唯獨第二個金人,他能把聽到的話咽進肚子中,保守秘密,而且還能把別人的建議、意見記在心裏,用心辦事,這種人是最可靠、最有能力。因此我說第二個金人最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