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曰:“‘九敗’奈何?”
太公曰:“凡以騎陷敵,而不能破陣,敵人佯走,以車騎反擊我後,此騎之敗地也;追北逾險,長驅不止,敵人伏我兩旁,又絕我後,此騎之圍地也;往而無以返,入而無以出,是謂陷於‘天井’,頓於‘地穴’,此騎之死地也;所從入者隘,所從出者遠,彼弱可以擊我強,彼寡可以擊我眾,此騎之沒地也:大澗深穀,翳葳林木,此騎之竭地也;左右有水,前有大阜,後有高山,三軍戰於兩水之間,敵居表裏,此騎之艱地也;敵人絕我糧道,往而無以返,此騎之困地也;汙下沮澤,進退漸洳,此騎之患地也;左有深溝,右有坑阜:高下如平地,進退誘敵,此騎之陷地也。此九者,騎之死地也。明將之所以遠避,暗將之所以陷敗也。”
【注釋】
戰騎:騎兵。
不屬:不相聯係。
獵:打獵,這裏是襲擊的意思。
隊:與下文屯、眾、群,都是古代騎兵部隊的編製單位。
天井:指四麵高峻,中間低窪的地形。
地穴:下陷的坑洞,又叫地陷。
沒地:覆沒的地方。沒,亡、消滅。
大澗:山穀中的大溪。澗,夾在兩山之間的水溝。
翳葳:雜草茂盛的林地。翳:用羽毛製造的華蓋,引申為遮蔽。葳:同穢,多草的樣子。
竭地:耗盡力氣的不利地形。
大阜:起伏不平之山丘。
艱地:艱難險惡的地形。
汙下沮澤:指低濕的沼澤地帶。汙,下流動的積水。下,低窪。沮澤,水草叢生的地方。
漸洳:地濕泥濘之地。洳,低濕的地方。
患地:陷入災難的地形。
坑阜:坑,陷落的凹地。阜,土山。
陷地:容易招引敵人使自己陷於困境的地形。
暗:愚昧。
【譯文】
武王問太公道:“騎兵應當怎樣作戰?”
太公回答說:“騎兵作戰有十勝之機和九敗之地。”
武王又問:“所謂十勝之機是什麼?”
太公說:“敵人初到,行列陣勢未定,前後不相聯係,我騎兵部隊衝擊其前騎,襲擊其左右,敵人必然敗走;敵人行陣整齊堅固、士氣旺盛,我騎兵部隊應纏住敵人兩翼不放,或縱馬而前、或縱馬而去,行動快如風、猛如雷霆,白晝塵土彌漫如同黃昏,經常變換旗號、衣服,敵軍可以打敗;敵人陣形不穩、士氣低落,我騎兵攻其前後,襲其左右,從兩翼夾擊它,敵人必定驚懼;日暮時,敵人急於回營,三軍恐駭,我騎兵夾擊其兩翼,疾攻其後尾,逼近其營壘入口,阻止敵人進入營壘,敵人必敗;敵人失去可以固守的險阻地形,我騎兵長驅直入,切斷其糧道,敵必陷於饑荒;敵人處於平曠地形,四麵受到威脅,我騎兵協同戰車圍攻它,敵人必陷於潰亂;敵人敗逃,士卒散亂,我騎兵或從其兩翼夾擊,或從前後進攻,敵將可被擒獲;敵人日暮返回營地,其兵甚多,隊形混亂,此時令我騎兵10人為一隊,百人為屯,戰車5輛為一眾,10輛為一群,多插旌旗,配上強勁的弓弩手,或襲擊其兩翼,或斷絕其前後,敵將可被俘獲。這就是騎兵取勝的10種戰機。”
武王又問:“所謂九敗又是什麼呢?”
太公回答說:“凡是用騎兵攻擊敵人,如果不能突破其陣地,敵人假裝敗走,而以車兵和騎兵反擊我後尾,這是騎兵的敗地;追擊逃敵越過險阻,長驅不止,敵人埋伏在我兩旁,又斷絕我的後路,這是騎兵的圍地;能前進而無法撤退,能進入而不能退出,這叫做陷入‘天井’,困於‘地穴’之中,這是騎兵的死地;進路狹窄,出路遙遠,敵人可以用弱擊我之強,以其少擊我之眾,這是騎兵的沒地;大澗深穀,林木茂盛,這是騎兵的竭地;左右有大水,前後有高山,我三軍在兩水之間作戰,敵人占據了內外遠近的有利地勢,這是騎兵的艱地;敵人斷絕我糧道,我軍隻有進路而失去退路,這是騎兵的困地;低窪濕地、沼澤泥濘,戰馬難於進退,這是騎兵的患地;左麵有深溝,右麵有凹地,一高一低,遠看就像平地,無論進退都會招致敵人來攻,這是騎兵的陷地。這就是騎兵打敗仗的9種死地。明智的將領會避開這九敗之地,昏庸的將領則會陷入其中而導致失敗。”
【心得】
此篇論述騎兵作戰的“十勝”和“九敗”。所謂“十勝”是指10種因敵情而可以取勝的戰機,所謂“九敗”是指9種可能使騎兵作戰招致失敗的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