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亭之戰的時候,朱桓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建議,說是可以奪取淮南、威脅許昌雲雲,陸議否決了這個建議,我也有同感。中原的曹魏、巴蜀的劉禪與江東的我,這三極猶如大鼎的三足,恐怕數十年內是不會有大的改變了。
其實我倒是在想:既然陸地上難以拓展,何不向海上尋找機會呢?遼東的公孫淵派來了使臣,海邊居民關於夷洲、亶洲的傳聞也讓我心動,何不試試呢?
始料未及的是,朝野群臣,無論是張昭、虞翻,還是顧雍、陸議,一片反對之聲,令我很是困擾。
然而,無論你們怎麼反對,我還是要試一試。
84.夷洲與亶洲
“從前秦始皇帝派遣方士徐福帶著數千童男童女人海求蓬萊神山及仙藥,然而蓬萊縹渺不可得,卻發現了一個史書從未記載的所在,叫做亶洲。”
與會稽太守的一番閑談,勾起了孫權對海外的興趣,他問太守:亶洲距離曹魏統治下的青州近一些,還是距離會稽更近一些。
“臣不知。不過會稽郡的東部海邊,經常有亶洲的船隻前來貿易。至於會稽本郡的漁船,偶然也有被海風吹到亶洲去。”
孫權頻頻點頭,他的心中已經有了判斷,既然亶洲的船隻能行駛到會稽前來貿易,說明亶洲距離會稽並不遠。他們能來得,我們也就能去得。聽說亶洲有數萬人家,相當於華夏的一個中小規模的郡。對於人口缺乏的東吳來說,吸引力不小。
“除了亶洲之外,會稽海外還有夷洲。據言在會稽郡東南數千裏的大海中,島上有山脈縱橫……”
“夷洲也有數萬人麼?”
“這個臣也不知。不過聽說夷洲土地肥沃,能生五穀,靠山近海,所以又多魚肉。山中所居,頗似越人,髡頭、穿耳,善作細布,布上畫有圖案。會稽郡的市場上偶爾也會有這種布販賣,隻是不知從何而來。”
①黃龍是孫權稱帝後的第一個年號,自229年至231年。
“哈哈,夷洲與亶洲"真是有趣的傳聞。”
其實在孫權看來,這可不僅僅是有趣而已。既然北邊和西邊都無法擴張,為什麼不換個方向,向東方和南方經營呢?
早在赤壁之戰後兩年即建安十五年,孫權就派遣步騭經營南方,當時盤踞交州多年的地方軍閥士燮舉旗投降,另一軍閥吳巨卻心懷不軌,最終死於步騭之手。後來孫權征調步騭北上,派出大將呂岱主持嶺南。石亭之戰前兩年,九十歲的士燮去世,孫權沒有繼續懷柔,允許士燮家族世代統治嶺南,而是派出官員逐漸取而代之,引發了士燮子孫的叛亂。結果是士燮的兒子被殺,交州成了孫權直接控製的國土。
於是,孫權派遣宣化從事朱應、中郎康泰從番禺(今廣州)出發,沿著林邑國(越南南部)的海岸線南下,尋訪南海以南的陌生世界。
繼續往南,還有沒有拓展的空間呢?林邑國本是中國的一個縣,即日南郡最南端的象林縣,漢獻帝時代趁著中原大亂獨立稱王,所謂“林邑”就是“象林之邑”。
要不要討伐林邑國,向更遠的南方擴展呢?
炎熱的氣候是最大的問題,瘴氣瘟疫、水土不服也令人困擾,即便是東吳的軍士也難以忍受。所以就當時的條件而言,日南郡真的是中國人南下的極限了。
唯有向東人海,雖然茫茫大海是一個強大的阻隔,但是數十年來東吳水軍的擴張,似乎征服東海也不是什麼不可能之事。
泛舟航於彭蠡,渾萬艘而既同。弘舸連舳,巨檻接艫。飛雲蓋海,製非常模。
距離東吳年代不遠的晉人左思所寫的《吳都賦》中曾如此頌稱東吳的造船業,雖然有文學修飾與誇張的成分,但是大體不虛。
石亭之戰前兩年(公元226年),一個中文名字為秦論的異域商人來到了交州,地方官把他送到了武昌,孫權親自接見了他,問他從何而來,他的回答是:
“我來自大秦。”
孫權對這個陌生的國名感到漠然。不錯,《後漢書》中有關於大秦國的記載,大秦國在大海的西邊,所以又叫海西國。疆域數千裏,有四百餘城、數十個屬國,是西方的。
這個大秦的奇異之處,在於它的國王不是父子世襲,而是“簡立賢者”,也就是選拔有才能的人擔任。至於大秦的人民,則身材高大、樣貌端莊,有點像中國人,所以才叫做大秦。
“真想到大秦國去看個究竟啊!”
然而孫權是不可能離開武昌去虛無縹渺的西方世界,他選派了一個小吏一—會稽人劉鹹護送秦論去大秦,與之同行的據說還有二十名山越男女。
結果是一去不歸,劉鹹大概是病死在了船上!至於秦論和二十名山越男女,永遠消失在了史冊的深淵裏。
後人研究說,大秦就是羅馬。孫權的年代,羅馬帝國正值塞維魯王朝,鼎盛的黃金羅馬已成往事,羅馬帝國正一步步走向3世紀的大混亂。至於這位自稱為大秦人的秦論,真偽難辨,即便他是真羅馬人,這一次羅馬與東吳的短暫交往也隻是偶然的遭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