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黃龍猛浪若奔(1)(2 / 3)

對於孫權來說,東吳的大船可以去遙遠的大秦,當然也可以去也許並不遙遠的夷洲、亶洲,將其納人大吳帝國的統治之下。

“他們會群起反對麼?”

孫權看著湖麵發呆,這地方古稱桑泊,本是一片沼澤,孫權遷都後引水至此,這才收拾出一個帝王花園、南國名湖。然而孫權的雄心壯誌又安能困於這江水湖泊之間?隻是唯恐文武大臣們不能體諒他的心意,紛紛阻撓,那就不妙了。

張昭、顧雍以及陸議,這幾位重臣都是極有主見、不肯順從之人,若是孫權一開始就詢問他們而遭到反對,這件事就難辦了。孫權需要找一些比較聽話的臣子,附和自己的意見,然後再去和三大重臣談判。

“諸位大臣都以為征討夷洲的主意不錯,伯言以為如何?”

看到大多數大臣讚同遠征夷洲,三大重臣中大概會有那麼一兩位會選擇妥協,如此一來大事便成了。

那麼,誰會順從孫權的意見表示讚同呢?孫權想到了他新招的女婿全瓊,他如今位列衛將軍,武將之中地位可以說僅次於陸議,與朱然相近,是相當有影響力的人物。

在孫權看來,乖巧順從的全瓊一定會附和他的意見。於是,孫權把姑爺召進了皇宮,向他透露了有意遠征夷洲之事。

“哎呀……”

事情來得太突然,全瓊的反應很愕然,幾乎是呆掉的他在心中默想:“難道陛下要打發我去所謂的夷洲麼?”

全瓊是錢塘人,從小熟睹洶湧錢江潮的他素來以弄潮兒自居,可是如今孫權所要求索的是海外之地。漢朝人並不是封閉自守之徒,自從張騫通西域以來,漢人的足跡遠及波斯,漢軍的鐵騎更深人亞歐大陸的腹心,封狼居胥,登臨瀚海……可是這裏的“海”其實是沙漠。雖然漢武帝時期有跨海滅朝鮮之舉,不過大漢帝國的擴張畢竟還是以陸上為主。

吳人的戰船,在北方的曹魏和西方的蜀漢看來,已經是極其雄偉牢固的海上城池,可是稍大一點兒的風暴襲來,便要進港灣躲避。早年曾有所謂五樓船傾覆事件,悲劇的主角是虎將董襲。因為夜遇風暴,董襲所指揮的五樓船在濡須水中傾覆,水兵紛紛跳水逃生,身為船長的董襲堅守自己的崗位,拒絕逃生,結果是船沉人亡。後來又有呂範事件,身為都督的呂範就是因為太過自信而麻痹大意,導致了船隻被刮斷桅杆、吹到江北擱淺,水兵被魏軍射殺的悲劇。

假如孫權強令全瓊出海遠征不知在何處的夷洲,一旦遇上風暴,全瓊必將重蹈董襲的悲劇,而這種事發生的概率太大了。

就算能安全抵達夷洲,這種未知之地,多半有未知的疫病,水土不服加上路途勞頓,到時候未等島上的蠻夷來屠戮,全琮的軍隊已經減員一大半。

就算能躲過瘟疫瘴氣,又克服了水土不服,更打敗了蠻夷的抵抗,全琮能從這島上獲得些什麼呢?人、物、地,論人,區區一個島嶼上能有多少人口,全琮又能製服多少帶回來?論物,島上也許有珍珠、瑪瑙、珊瑚乃至象牙、犀角,可是值得犧牲大批的將士的性命去博取麼?當年曹丕派遣使者向孫權索要這些東西,孫權嗤之以鼻,看出曹丕胸無大誌,如今孫權又為何呢?論地,夷洲、亶洲遠在海中,即便全瓊戰勝了當地土人,孫權能把他們納人自己的統治版圖麼?

全琮在肚裏輪了一圈,思來想去都是糟糕之極,要他領兵去打夷洲,實在是十萬個不樂意。

“陛下,臣以為不妥!”一句話出口,全瓊感覺孫權的反應很是不悅。逆龍鱗,這不是全瓊的性格。然而在夷洲這個問題上,全瓊退無可退,他硬下一條心,大聲說出了自己反對的理由:

以聖朝之威,何向而不克?然殊方異域,隔絕障海,水土氣毒,自古有之,兵入民出,必生疾病,轉相汙染,往者懼不能反,所獲何可多致?猥虧江岸之兵,以冀萬一之利,愚臣猶所不安。

這段話收錄在《三國誌》的全琮傳中,大意是以吳軍的戰鬥力,出兵遠征夷洲、亶洲,戰勝的問題不大。可是戰勝之後呢?水土不服、瘴氣疾病恐怕會成為吳軍的最大敵人,搞不好大多數東吳士兵不是死在戰場上,而是死在兵營裏。

全琮特別警告孫權:遠征夷洲,必然要從對魏戰線上抽調兵力,這對於東吳的國防是相當不利的。所以全琮說:“臣很不安!”

全瓊不安,孰知他的話讓孫權更不安,豈止是不安,簡直就是很不高興。

“說完了?”

“說完了。”

“退下吧!”

沒好氣地趕走了全瓊,孫權的心中極為惱火:

“連他都敢反對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