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陸抗的職位是建武校尉,因為東吳的法律嚴厲禁止三年之喪的習俗,所以他必須脫下喪服,盡快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按照慣例他還必須進宮向皇帝謝恩。
然而陸抗不曾進宮,宮裏的人卻一連來了好幾撥。第一撥是傳達聖意,讓陸抗在府中靜坐勿出,陸抗不出去,卻有人絡繹不絕地來。宮裏又來了第二撥:“禁絕賓客!”於是陸府儼然從前被孫權封住大門的張府,所差隻是沒有糊上兩道牆而已。“大概宮裏還會有第三撥人來!也罷,我在這裏等他們吧。”
陸抗冷眼瞧著大門,果然不一會兒又來了一撥中使。他們帶來了孫權的旨意,卻不宣讀,說是皇帝的意思,讓陸抗自己看。
①此處校官特指孫權的特務。
中使將一個木匣子放在陸抗麵前,這是一個普通的木匣子,從圖紋、材質都看不出有什麼特別。
陸抗打開匣子,發現裏麵有幾份奏章,一一翻讀,陸抗不覺落淚:
“原來這就是逼死父親的罪名!”
奏章是魯王黨羽楊竺寫的,前後合計列舉的陸議之罪狀達二十件之多!
“嘉禾五年,與諸葛瑾北伐襄陽,畏敵而退,此其一……”
那一年孫權北伐,陸議與諸葛瑾會攻襄陽,陸議派親信韓扁與諸葛瑾聯係,結果歸來途中遭遇敵軍,韓扁被俘,作戰計劃完全泄露。諸葛瑾十分害怕,急於撤退。陸議卻很鎮定地監督部下在營地中種豆,弈棋、射箭遊戲照常舉行。諸葛瑾問如何應對,陸議笑著說:“敵人判斷我軍一定會撤退,如此一來他們便可出兵掩殺。所以我們雖然非撤不可,卻要撤得出其不意,才能全身而退。”他讓諸葛瑾統領水軍,自己則統率陸上人馬,大張旗鼓殺向襄陽城,曹魏軍素來敬畏陸議,當下大吃一驚,紛紛回城防守。諸葛瑾水軍於是趁機退走,至於陸議則從容向東迂回,曹魏軍摸不透他的意圖,不敢動彈。數日後,陸議的軍團突然出現在江夏新市、安陸、石陽等地,多點襲擊之下,曹魏守軍更加驚慌不知所措。許多將吏選擇了棄魏降吳,陸議這才從容班師。
“嘉禾六年,朝廷募兵於鄱陽,陸議毀鎊,以為無事生非,又從中沮之,此其二……”那一年因為兵力不足,孫權派人去鄱陽郡征兵,向陸議征詢意見。陸議認為鄱陽本來就是多事之地、易動難安,強烈反對,並預言征兵一定會失敗,更會引發叛亂。孫權不聽,派了一個姓周的中郎將在鄱陽強行征兵、拉壯丁,結果果然引發了鄱陽的叛亂。叛軍殺了姓周的中郎將,整個江西為之騷動。最終還是陸議擊敗並招安了這支叛軍。
“大臣各陳便宜、欲興利改作,陸議又阻撓之,致事敗,此其三……”
當時孫權提出國庫不足,一些拍馬屁的臣子便提出推行所謂“財政改革”,主要內容是增設稅種,加重稅收來增加國庫收人。陸議反對,他說:“從來隻聽說國強民富,國家當以民為本,強由民力、財由民出。唯有民富然後國強,從來沒聽說過民富而國弱,或者是民窮而國強!”從而阻止了增加稅種的所謂“財政改革”。
以下十七條,有的是說陸議對孫權有怨言,譬如說黃武五年,他給孫權上了一份奏章,勸孫權“施德緩刑”,潛台詞是孫權“缺少德政、嚴苛濫刑”!陸議又說忠讜之言,不能極陳”,潛台詞是孫權狂妄自大、聽不進不同意見。
有幾條則說陸議居功自傲,對孫權的決斷指手畫腳,譬如遼東事、夷洲事等。也有幾條說陸議結黨營私,譬如外甥顧譚、顧承等人都得到陸議的支持,所以仕途青雲直上。陸氏一族中,陸績做到鬱林太守,陸議的族弟陸瑁一直做到選曹尚書(相當於當下的組織部長),族子陸凱則出任儋耳太守。
但這是荒謬之言,陸績之所以會去做鬱林(今廣西貴港)太守,是因為他說話太過剛直,於是孫權將他遠放嶺南,這實際上是被排擠而不是被提拔。至於陸凱出任儋耳太守,則是因為帶兵收複海南島的大將正是陸凱本人,所以這是軍功。陸瑁更是孫權親手提拔的選曹尚書。
最後幾條,幹脆把二宮之亂的起源栽贓到了陸議的頭上。譬如說他利用太子太傅吾粲打探二宮情況,又在幕後推動顧承等人,煽動太子與魯王之間的仇恨。
這就更是無稽之談,吾粲是主動寫信給陸議的,來往信件都在,可以為證。至於陸議幕後推動之說,則毫無證據,根本就是捕風捉影!
陸抗拿起刀筆,就楊竺的所謂“陸議罪狀二十條”逐一反駁,寫完之後,依舊封入木匣,請中使呈交給孫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