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是何等君王?”
“阿育王起初可以說是屠殺之王。”
阿育王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任國王,他登基便以一場大屠殺拉開序幕。傳說中他殺死了九十九個兄弟之後才坐穩了寶座,即位後也不改凶殘本性,他曾挑選最暴虐的酷吏殘害百姓,國土幾乎成為“人間地獄”。
此後阿育王不斷發動戰爭企圖獨霸南亞次大陸。規模最大的一次是公元前261年遠征羯陵伽國之戰,十萬人在此役中喪生,十五萬人被擄為奴隸。然而這一戰也是阿育王統一印度的標誌性戰役。
“如此看來,阿育王乃是秦始皇一類的君王!”漢人一般都憎惡秦朝,但孫權並不討厭秦始皇,他認為秦始皇至少是一位有雄才偉略的君主。至於血腥殘殺與高壓暴政,孫權以為那是強勢君主為了天下安定的必然之舉,無可厚非。事實上也正是孫權的這一種心態,造成了東吳的“苛政”,也最終導致了孫權與陸遜的翻臉。
然而也就是在羯陵伽國之戰,阿育王被血流成河、屍積如山的場麵所震撼。在那一刻,他的心海中掀起了巨大的波瀾,用佛教的說法,阿育王被權欲所遮蓋的佛性終於蘇醒了、爆發了。他以佛教為國教,從此在印度休戰。
阿育王宣布他將不再主動發動戰爭,並下令將他的詔令和“正法”的精神刻在崖壁上和石柱上,成為著名的阿育王摩崖法教和阿育王石柱法教。
這個情節曲折的異國故事深深地打動了孫權的鐵石心腸。
一直以來,孫權的心中隻有一個“我”字,為了“我”的權力欲望,他可以犧牲妹妹孫尚香的婚姻幸福,也可以毫不猶豫地逼死陸遜,無論是誰都必須圍繞著孫權這個“我”。為了孫權的權力欲望,百姓必須忍耐繁重的勞役與苛捐雜稅,官吏大臣們必須忍耐細碎苛刻的法令條文,這一切都被冠以“大義”這個冠冕堂皇的名字!
孫權一直以為這沒有錯,苛待百姓是為了“大義”,猜忌大臣也是為了“大義”,甚至刻薄對待孫策的後代也是為了“大義”。然而如今在阿育王的故事中,他卻聽到了“君臣大義”之外的東西……
難道這就是孔夫子所言的“仁”?
數十年來果斷無遲疑的東吳大帝孫權在這一刻困惑了,六十多歲的他回顧人生,平生第一次感覺自己罪孽深重……
兄長孫策把江東給了他,然而他卻猜忌自己的侄兒孫紹,刻薄寡恩地對待大喬母子……
妹妹孫尚香為了他犧牲了自己的婚姻幸福,然而他卻從不曾為她考慮,也沒有為她彌補過什麼……
從他接管江東的第一天起,張昭就成為他堅強的後盾,數十年來這位老夫子一直把孫權當做自己的兒子一般,然而孫權卻在羽翼豐滿之後將他視為可憎的老頭子,甚至用泥封住了張府的大門……
從江夏複仇到赤壁之戰,周公瑾始終是他的主心骨。如果沒有周瑜,也許就沒有孫權的帝王大業。然而他卻毫不猶豫地苛待他的子孫,致使周瑜斷後……
從臨危之際指揮夷陵之戰到官拜丞相,陸遜從未改變他的坦誠之心,從未說過一句阿諛之辭,也不曾為官位而口是心非,而是苦口婆心地反複勸說。他曾是孫權的益友,然而孫權卻無端地猜忌他,最終逼死了他……
孫權突然感到劇烈的心痛,仿佛是一直以來潛伏在心中的傷痛一下子裂開了一般!
然而,裂開的不僅僅是孫權的心,隨著二宮之亂的權力爭奪與陸遜的死,後宮固然雞犬不寧,整個東吳帝國也是一團亂麻!孫權費盡心機凝聚起來的江東人心已經在慘烈的內耗中撕開了一個大口子,難以再縫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