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子材來到被燒毀的關前,氣憤地說:“洋鬼子竟敢燒了我們的家門。這個仇一定要報!”他立刻命令部隊在關前東西兩座山嶺上修築炮台,並壘起一條3裏的長牆,把東嶺和西嶺連接起來。長牆的對麵,還挖了一條壕溝。
一天早晨,下起了大霧。馮子材得到報告說:“尼格裏趁著大霧來攻城了。”馮子材立刻找來了蘇元春、王德榜和王孝祺等將領。他講了一下自己的作戰計劃,然後命令各位將領馬上分頭行動。
尼格裏從文淵城殺出後,把隊伍分成了兩路。一路攻打東嶺,一路攻打長牆。他們在大炮的掩護下,依靠先進的武器,很快就登上了東嶺。洋鬼子們一衝進炮台,便把炮口轉向長牆開起火來。炮彈雨點一樣落在長牆上,炸得石頭磚塊亂飛。正麵的敵人也端著槍,“哇哇”怪叫著衝了上來。馮子材一麵指揮清兵奮勇還擊,一麵大聲鼓勵說:“弟兄們,為國報效的時候到了。千萬不能讓洋鬼子衝過長牆。不然我們還有什麼臉去見兩廣的父老!”這時候,王孝祺領人繞到法軍後麵發動了猛攻。蘇元春冒著猛烈的炮火,衝上了東嶺。兩方用大炮展開對攻,東嶺上炮聲隆隆,喊殺聲響成了一片。可是,凶猛的洋鬼子並沒有被打退。
就在這關鍵時刻,法國兵突然亂了起來。原來是有人向尼格裏報告,說王德榜率兵襲擊了文淵城。往前線送食品彈藥的運輸隊幾次都被王德榜打了回去。
馮子材看機會來了,就大吼一聲:“弟兄們,殺呀!”然後,他第一個跳出了長牆,揮舞著大刀朝洋鬼子衝了過去。戰士們一見70多歲的老將軍帶頭往上衝,也都奮不顧身地殺向敵人。洋鬼子在大刀長矛麵前,嚇得四散奔逃,尼格裏也跟著往後逃跑。打退長牆前的敵人後,馮子材又指揮士兵向東嶺衝去。正在東嶺上與敵人進行炮擊的清軍見到這種情況後更加英勇頑強了。在蘇元春的帶領下,一個個像小老虎似地撲向敵人。法軍前後都挨打,隻好從東嶺上逃了下來。
尼格裏把兩路敗兵集中在一起,還想進行瘋狂地反擊。忽然,山穀四周傳來了一片呐喊聲,這聲音震得尼格裏和法國兵心驚肉跳。他們抬眼一看,隻見無數人像湖水一樣從四麵八方湧了過來。原來是周圍中越兩國的老百姓,支援馮子材來了。他們手裏拿著各種武器,有刀槍,有棍棒,還有幹農活用的鋤頭和鐵耙子。盡管武器落後,但他們沒有一個怕死的,都不顧一切朝洋鬼子衝去。老百姓像洶湧的大海,把敵人淹沒了。馮子材不給敵人喘氣的機會,率領清軍窮追猛打。接連收複了文淵、諒山、北寧等地。在戰場上中國軍隊取得了全麵的勝利。
就在這時候,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明明是中國人勝了,慈禧卻派李鴻章同法國人交涉,協議和談條件。後來,中法兩國在天津簽訂了《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對於中國人來講,這個條約又是一個恥辱。清政府不僅承認法國為越南的“保護國”、兩國各派人員勘定邊界等有損中國利益的條款,甚至答應今後修鐵路也要跟法國人商量。這樣,中國人在戰場上打贏了,在談判桌上卻失敗了。
鎮南關大捷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對外戰爭中最大的勝利。戰後,晚清政府同法國簽訂的條約第一次做到了對外戰爭不賠款,但法國達到了完全占有越南的目標。
一個曾經有過燦爛輝煌曆史的民族就這樣斷送在腐敗無能的統治者手中,真是令人扼腕歎息!
三國家歲入之數與歲出之數而通籌之
【原文】
宣宗成皇帝每與臣下言及開捐一事,未嚐不谘嗟太息,憾宦途之濫雜,悔取財之非計也!臣嚐即:國家歲入之數與歲出之數而通籌之,一歲本可餘二三百萬,然水旱偏災堯湯不免。以去年之豐稔,而江浙以大風而災,廣西以兵事而緩,計額內之歉收已不下百餘萬。設更有額外之浮出,其將何以待之?今雖捐例暫停,而不別求一久遠之策,恐將來仍不免於開捐。以天下之大,而無三年之蓄,汲汲乎惟朝夕之圖而貽君父之憂,此亦為臣於者所深恥也。當此之時,欲於歲入常額之外,別求生財之道,則搜括一分,民受一分之害,誠不可以妄議矣。至於歲出之數,兵餉為一大宗。臣嚐考:本朝綠營之兵製,竊見乾隆四十七年增兵之案,實為兵餉贏絀一大轉關,請即為我皇上陳之。
【注釋】
宣宗成皇帝:即道光皇帝。
開捐:指出錢買官。清中葉以前為臨時捐納。鴉片戰爭以後為彌補巨大的財政虧空,將捐款作為正式的財政收入,規定京官從郎中以下、外官自道台以下都可以按規定價格購買。
取財之非計:不是國家生財的正道。
通籌:通盤籌算,整體考慮。
歲:年。
豐稔:豐年。稔:穀物成熟。因穀物一年一熟,故用以稱年。
以兵士而緩:因為戰事而緩收賦稅。
額外之浮出:發生突然的事變。
綠營:始於明代的一種兵製。清人入關以後,規定各省漢族兵用綠旗,稱綠營兵或綠旗兵。有馬兵、步兵、水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