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曾國藩疏奏、書信兵法思想(3)(1 / 3)

同時,管仲還十分重視選拔人才,要求各鄉都要推舉賢士,不得“敝明”、“敝賢”。他還主張凡孝悌忠信、賢良後才,不論是何種出身,也不管是處於什麼地位,都要加以合理地運用。他善於任用人之所長,避其所短。齊桓公向管仲請教任命官吏之道,管仲說:“升降揖讓,以明禮待賓,我不如顯朋,請立為大司行;墾荒地、辟農田,盡地之利生產粟米,我不如寧戚,請立為大司田;戰場上三軍成陣,使兵士視死如歸,我不如王子成文,請立為大司馬;決獄公正,不殺無辜,不誣陷無罪之人,我不如弦商,請立為大司理;犯顏直諫,不避死之,我不如鮑叔牙,請立為大諫之官。”管仲透過對每個人個性的分析,抓住人才各自的特點,使之有組織,相互補充,成立了一個堅強有力的政治集團,充分展現管仲傑出的組織才能。

管仲這些做法,對於人民安居樂業、穩定社會秩序、鞏固國家的政權都具有相當積極的意義。同時他根據人才的不同特點,將其組成整體,使各種才能互相彌補,充分發揮了人才在國家建設中的整體組織效應,也提高了智慧發揮的效率和水準。

四空名坐糧

【原文】

自康熙以來,武官即有空名坐糧,雍正八年因定為例:提督空名糧八十份,總兵六十份,副將而下以次而減,下至千總五份,把總四份,各有名糧。又修製軍械,有所謂公費銀者;紅白各事,各有所謂賞恤銀者,亦皆取給於名糧故。自雍正至乾隆四十五年以前,綠營兵數雖名為六十四萬,而其實缺額常六七萬。至四十六年增兵之議起,武職坐糧另行添設,養廉、公費賞恤另行開銷正項。向之所謂空名者,悉令挑補實額,一舉而添兵六萬有奇,於是費銀每年二百餘萬。此臣所謂餉項贏絀一大轉關者也。是時,海內殷實,兵革不作,普免天下錢糧已經四次,而戶部尚餘銀七千八百萬。

【注釋】

坐糧:領糧餉,不勞而獲。

提督:官名。為清代一省的高級武官。總兵:又稱總鎮,為綠營兵之高級武官,權職僅次於提督。

千總:清代綠營兵製,屬下級武職,居守備之下。

把總:明代為京營兵三大營的領兵官之一;清代綠營兵製,營以下為汛,置把總分領,位在千總之下。又京師巡捕五營亦置把總。

紅白各事:即婚喪嫁娶。

養廉:清代官吏的固定薪俸之外,按職務等級每年另給的銀錢。雍正以後數額固定,與正俸沒有什麼區別。

奇:剩餘、多餘。

【譯文】

自康熙皇帝以後,武官就有立空名吃糧餉的陋習。雍正八年,因襲前朝習慣而成為常例。提督吃空名糧餉的份額為80份,總兵60份,副將以下依次減少,下至千總5份,把總4份。總之,都有空名糧餉可吃。另外製造修理兵器,有所謂公費銀糧;婚喪嫁娶有所謂獎賞和撫恤金,這些都是靠空名糧餉發給。從雍正到乾隆四十五年以前,綠營兵的數量雖然號稱64萬,但實際上缺額6—7萬。從乾隆四十六年起,有了增加綠營兵數量的動議以後,武官吃空的糧餉又另外添設,養廉、公費、獎賞和撫恤都作為正項另行開銷。過去領糧餉的空名額,命令全部挑選兵丁補充,成為實額。這一下又增加兵員6萬多人,於是每年花費銀錢200多萬。這就是我所說的軍餉增減的一大轉折點。當時國內富裕充足,沒有戰爭,普遍免除百姓錢糧已有4次,而戶部還有剩餘的銀兩7800萬。

【心得】

從雍正到乾隆四十五年以前,綠營兵的數量雖然號稱64萬,但實際上缺額6—7萬。這6—7萬人便是立空名吃糧餉的人。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產生呢?隻能用兩個字來回答,那就是權利。掌握在手中的權利,並不是一個可以隨意使喚的奴婢,絕對的權利導致絕對的腐敗,絕對的腐敗導致身敗名裂。所以,為官者要不貪不戀心靜如心。此當首推有“宋良將第一”之稱的曹彬。

曹彬(931—999年),真定靈壽(今河北靈壽)人。父曹芸,五代時曾任成德軍節度都知兵馬使。曹彬出身將門,從小讀兵書,練習武藝,為人誠實,辦事謹慎。後周太祖郭威的貴妃張氏,是曹彬的姨母,周太祖受禪登基後,召曹彬隸其義子柴榮帳下供職,擢為河中軍兵馬都監,掌管軍務。曹彬雖是皇親國戚,但從不以此為資本,而是謙虛謹慎,恪盡職守。河中軍節度使王仁鎬因曹彬是帝戚,對他尤加禮遇,非常客氣。而曹彬對各位將領彬彬有禮,他對待自己的工作兢兢業業。

顯德五年(公元958年),周世宗派曹彬出使吳越國。吳越國人私下送給他一些禮物,他一概不受。曹彬完成了公差使命,便立即啟程返回。吳越國士人用快船追趕曹彬,執意要將禮品送給他,他一再推辭。對方卻執意要送,最後無奈收下,但讓手下人做了登記,回到京城後,他把這些饋贈的禮品全部交給朝廷。周世宗見曹彬如此廉潔,非常感動,下詔讓曹彬將這些禮物領回。曹彬這才拜謝賞賜,將禮物拿了回去,然後全部分給了親朋故舊,而自己未留一錢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