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曾國藩疏奏、書信兵法思想(4)(1 / 3)

還有,隋煬帝一聲令下能使8萬多人為他拉龍船;慈禧太後一發威,建海軍的錢隻能用來修建頤和園。不管有多少人反對,仍然無濟於事。其實,像阿桂這樣明智的建議,隻要稍有智力的人都知道是有道理的,但因為不合皇帝之意,結果依然被否決。雖說中國曆來也有權力製約,也有律例,也有諫臣,然而,又有幾個人敢違背皇帝的旨意?即便有,隻要一道聖旨將其革職,那麼這種人不僅失去說話的權利,恐怕連性命都難保了。

六當量為簡汰

【原文】

臣今冒昧之見:欲請汰兵五萬,仍複乾隆四十六年以前之舊。

驟而裁之,或恐生變。惟缺出而不募補,則可徐徐行之而萬無一失。醫者之治瘡疤甚者,必剜其腐肉而生其新肉。今日之劣弁羸兵,蓋亦當量為簡汰,以剜其腐者;痛加訓練,以生其新者。不循此二道,則武備之弛殆,不知所底止。自古開國之初恒兵少,而國強其後,兵愈多而力愈弱,餉愈多則國愈貧。北宋中葉兵常百二十萬,南渡以後養兵百六十萬,而車益不兢。明代養兵至百三十萬,未年又加練兵十八萬,而孱弱日甚。我朝神武開國,本不藉綠營之力,康熙以後綠營屢立戰功,然如三藩準部之大動,回疆金川之殊烈,皆在四十六年以前。至四十七年增兵以後,如川楚之師、英夷之役,兵力反遠遜於前。則兵貴精而不貴多,尤為明效大驗也。八旗勁旅亙古無敵,然其額數常不過二十五萬。以強半翊衛京師,以少半駐防天下,而山海要隘往往布滿。國初至今未嚐增加,今即汰綠營五萬,尚存漢兵五十餘萬,視八旗且將兩倍。權衡乎本末,較量乎古今,誠不知其不可也。近者廣西軍興紛紛征調外兵,該省兵二萬三千,士兵一萬四千,聞竟無一人足用者。粵省如此,他省可知,言念及此,可勝長慮。

【注釋】

劣弁羸兵:品格低劣、身體病弱的士兵。弁:武官稱弁,清代專指管理雜務的武官。羸:瘦弱。

量:考慮、斟酌。

弛殆:廢弛危險。

恒:常。

軍益不兢:軍隊戰鬥力日益下降。

藉:借。

三藩準部:清封明代降將耿仲明為靖南王、尚可喜為平南王、吳三桂為平西王,稱為三藩。後因反清皆為清政府平定。準部:指蒙古準噶爾頭目噶爾丹等人勾結沙俄叛亂。後經康熙、乾隆多次出兵才平息叛亂。

回疆、金川之殊烈:回疆:指新疆(南疆)布拉敦兄弟(皆回族首領,故曰“回疆”)叛亂自立為國(又稱“大小和卓叛亂”),後被清軍討平。金川:指乾隆時大金川土司莎羅奔入侵小金川,後為清軍征討。殊烈:特殊的功勳。烈:功業。

川楚之師,英夷之役:川楚之師指白蓮教支派混元教在湖北、四川等地起義,後被清兵鎮壓。英夷之役指鴉片戰爭中清軍與英軍的戰鬥。

八旗:滿族首領努爾哈赤於明萬曆年間首創,初期兼有軍、政、農(牧)三能,後為專門的兵籍編製。以旗色為標誌,分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後增鑲黃、鑲白、鑲紅、鑲藍,所以稱八旗。後又有漢軍八旗。

強半翊衛:強半:大半。翊衛:輔助守衛。翊,護衛。

少半:小半。

本末:這裏指全局與局部,即裁員的利弊。

【譯文】

現在臣下冒昧建議:請裁減兵員5萬,仍然恢複乾隆四十六年以前的狀況。然而,突然一下子大幅裁員,會擔心生出變故,因此實行兵員空缺後不征集補充的辦法,就可以慢慢實行而萬無一失。醫生治膿瘡,必須先挖掉腐爛的皮肉,敷藥之後,再讓新肉生長。那些品格低劣、體格瘦弱的士兵應該裁減,這些都是腐肉;而讓新肉生長的辦法就是加強訓練。如果不從這兩方麵下手,那麼軍務廢弛腐敗還不知要到什麼程度為止。自古以來,各朝建立之初,都是軍隊很少,但國家卻很強盛。然而到後來卻是軍隊越多,力量越弱;糧餉越多,國家越窮。北宋中期軍隊的兵員常常保持在125萬人,南渡以後增加到160萬人,但戰鬥力卻日益下降。明朝養兵多至130萬,後期又增加18萬,而明軍的實力卻越來越弱。大清開國建業本來就沒有靠綠營兵的力量,康熙以後綠營兵雖然屢次立功,但在平定三藩和準噶爾叛亂中立功的,以及在南疆和大小金川建立特殊功勳的,都是乾隆四十六年以前的軍隊。到次年增加兵員以後,像湖北、四川與白蓮教作戰的軍隊,像中英戰爭中與英軍作戰的部隊,戰鬥力反而遠不如從前。如此看來,兵貴精而不貴多的道理十分明顯。無敵天下的八旗軍,人數經常保持在25萬之內。用其中一大半守衛京城,一小半駐防全國,整個國家的山河要塞都被八旗軍駐防。從開國到現在,即使沒有增加兵力,現在裁減5萬綠營兵,也還有漢兵50多萬,和八旗軍相比仍有兩倍之多。權衡全局利益與局部利益,對比古代與現在,確實找不出不能裁減兵員的理由。最近廣西綠營兵有紛紛征集外地兵的做法。該省軍隊編製2.3萬人,而外地士兵就有1.4萬,聽說竟沒有一個能用。廣西如此,其他省份也就可想而知了。講到這裏就應該為長遠的利益考慮。

【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