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0月16日,是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的第11天。埃及在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後,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攻勢,突破了蘇伊士運河東岸以色列的“巴列夫”防線,攻入了以色列縱深陣地,狠狠地打擊了以色列援軍。至此埃軍仍牢牢地控製這場戰爭的主動權。但埃軍萬萬沒有想到,美國的偵察衛星發現埃軍在軍團守衛的結合部有一段空隙,並及時通報了以軍。夕陽貪婪地盯著大苦湖邊,伊索姆附近的一座浮橋。幾名荷槍實彈的埃及士兵在浮橋兩端巡邏著。遠處逐漸傳來由小到大的馬達聲,有十三輛蘇製坦克和數輛裝甲輸送車從前線方向飛馳而來。守橋士兵警惕起來,當看見坦克車上的埃及標誌時,才放下心。車窗開啟,滿臉灰塵且穿著埃及軍裝的官兵露出了炮塔。車隊來到距橋頭不遠處停下來。從車頭上跳下一位少校軍官,來到橋兵跟前,用一口熟練的阿拉伯語熱情地說:“辛苦了,各位弟兄!”橋兵說:“不,你們才辛苦呢!少校,你們是哪個部隊的?要過河嗎?”“我們是8裝甲師的,要回西岸執行任務,後天再回前線。“那你們就請過橋吧!”橋兵向少校敬禮後退到橋的一側。少校一揮手,車隊便緩緩上了浮橋,一會兒就消失在橋西。在埃及伊索姆附近的地對空道彈基地上,地麵雷達天線周而複始地360度旋轉著,謹慎地搜羅任何可疑的軍情。突然,一支坦克裝甲車隊從公路上飛馳而來。道彈兵們毫不介意,認為那不過是路過此地的埃及裝甲部隊而已。突然間轟隆巨響撼地,濃煙衝天。雷達天線不翼而飛,對空道彈竟爆裂開花;兵營頓時變火海,基地頃刻成廢墟,突如其來的“空襲”打得埃軍昏頭轉向,他們向天空張望,敵機卻無影無蹤。僅僅一天,運河西岸的埃軍後方道彈基地和高炮陣地就化為灰燼。這是戰爭開打以來的空前浩劫,埃軍從此轉為被動。這不是什麼“空襲”,而是以色列的一支特遣部隊利用過橋車隊的“地襲”。從此,以色列有了一條通往運河地區的空中安全通道,並且切斷埃軍兩方的聯係,扭轉了戰局。
1976年發生震驚世界的人質爭奪戰,也是以色列空軍和特遣突擊隊以絕妙的超低空飛行技術騙過敵人的雷達,造成敵人不意之“隙”,搶回人質的著名範例。
1976年6月17日,四名巴勒斯坦人和西德人從雅典劫持了一架特拉維夫飛經巴黎的法航班機。該機飛抵烏幹達恩德培機場,劫持者要求以機上240名旅客(其中大部分是以色列人)作為人質,換取關押在以色列的53名巴勒斯坦一人;否則,將殺死全部人質,最後“期限”定為7月1日。以色列,呼呼劫持者延緩期限,一麵緊密謀劃。透過法國外交部與劫持者聯係,答應劫持者要求,用關押的巴勒斯坦人交換人質,但要求劫持者將“期限”推延到7月4日。以色列總參謀長古爾親自擬定搶回人質的“烏幹達慈航計書”,派突擊隊乘虛而入,襲擊恩德培機場,並報經總理拉賓、國防部長佩雷斯批準。拉賓任命辟姆龍將軍為總指揮,選定166人組成了突擊隊。
7月3日傍晚,在西奈半島最南端的沙姆沙伊赫機場上,以色列突擊隊員分乘3架“大力士”運輸機秘密起飛,同行的還有作為空中指揮所和野戰醫院的兩架波音707飛機,負責進行空中掩護的八架f14鬼怪式戰鬥機,實施途中保障的3架空中加油機和一架空中通訊機,開始了上千公裏的長途奔襲。17架飛機一律以超低空飛行,與離地麵保持15公尺的距離,因為15公尺以下可以躲過沿途各國的雷達偵測。深夜10點整,突擊隊群到達了恩德培機場上空。同一時刻,地麵上的配合行動也展開了。潛伏在烏幹達的以色列間諜切斷了恩德培機場對外的一切聯係,而以色列前總參謀長巴列夫恰在這時打電話給烏幹達總統阿明,以便進行擾亂。這時,機場航空管理塔發現飛機群,立即盤問,以色列飛行員回答:“這裏是東非航空公司,我們從以色列運來劫機者要求釋放的巴勒斯坦人。”頓時,一片歡呼聲從塔裏響起,並迅速蔓延到整個機場。在歡呼聲裏,第一架滿載突擊隊員的飛機安全降落了。
適逢其時,烏幹達總統阿明坐著豪華轎車突然來到,20餘名機場警衛慌忙跑去迎接,當即被車內伸出的機槍擊斃。原來,阿明是以色列間諜冒名頂替的。突擊隊飛機一停穩,機艙裏就衝出裝甲車和吉普車。納坦雅胡率第一突擊組35人閃電似地衝進候機大廳。他用唯有猶太人聽得懂的希伯來語高喊一聲:“臥倒!”大廳裏所有的猶太人都臥倒在地。然而聽不懂希伯來語的人卻不著頭腦,依然站立著。當時,幾十支衝鋒槍向大樓內一陣瘋狂掃射。4名劫持者,翻身栽倒,死於非命。同時,第二突擊組衝到停機坪前向烏幹達米格機發射了反坦克導彈,10餘架米格機彈指間化為灰燼。第三突擊組迅速奪取航空管理塔台,搗毀全部設備。以色列突擊隊乘虛而入,大獲全勝。馬達轟鳴,第一架“大力士”滿載人質離地升空。戰鬥曆時53分,隻有納坦雅胡陣亡。當真正的烏幹達總統阿明率裝甲部隊趕來時,最後一架“大力士”也早已逃之夭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