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在彭城慘敗後,魏王豹歸楚叛漢。劉邦派酈食其去說降,魏王豹拒絕。於是,劉邦任命韓信為左丞相率軍攻魏。魏王豹獲悉,除了加強各地守備之外,以安邑為指揮中樞,西憑黃河天險,並派柏直為大將率主力在蒲阪,封鎖黃河渡口臨晉關,阻擊漢軍渡河。韓信探知魏軍部署後,便在臨晉渡口對麵安營紮寨,集船結舟;遍插旌旗,多設火鼓;白天擂鼓呐喊,黑夜點火通明;設謀劃策,調兵遣將;鋒向臨晉,威震蒲阪。正當魏軍全力嚴守臨晉關渡口時,韓信卻暗派曹參率領一支軍隊向北進發,在夏陽選擇渡口,製作簡易渡河工具,偷渡成功,以疾風迅雷之勢南下攻擊臨晉魏軍側背,擊潰魏軍,首戰獲捷,臨晉魏軍驚恐萬分,亂作一團。韓信、灌嬰乘機揮師渡河,徑下臨晉、蒲阪,猛撲安邑。魏王豹倉皇回師,遭到重創。漢軍乘勝追擊。至東坦,俘魏王豹,兵不血刃地進入魏都平陰(今山西省臨汾市),滅魏國。
靈活多變的謀略是一種出奇製勝的奇譎之術。運用智慧而有效的行動,製造種種假象,造成敵人的錯覺和不意,使敵陷於判斷錯誤和行動錯誤之困境,戰而勝之。在這方麵,韓信可謂謀略大師。在平魏叛亂中,韓信大擺龍門陣,做出全力以赴的姿態,誘使敵方將注意力和優勢兵力集中於正麵防禦,然後派出奇兵包抄敵後,突施暗箭,大敗魏軍。
唐韓愈《昌黎先生集·論淮西事宜狀》中說,李愬討伐吳元濟時,淄青、恒冀地方官雖想救助,但自己也是昏庸懦弱,隻有“虛張聲勢”而已。兵者,詭道也。“虛張聲勢”也屬詭道之一,意在以假亂真,迷惑敵人。在古代戰爭中,往往是處於弱軍一方為保存自己,待機擊敵的一種謀略。正如《百戰奇法·虛戰》雲:“凡與敵戰,若我勢虛,為偽示以實形,使敵莫能測其虛實所在,必不敢輕與我戰,則我可以全師保軍。”“示形”之法多種多樣,因時因地因敵我之勢而變。本來勢虛而偽示以實形,使敵人以為我力量雄厚,不知我真實情況,不敢輕易與我交戰。我則可全師保軍,處於主動地位,伺機而動。
所謂“兵以詐立”,“兵以分合為變”。兵以分合為變,指分散或集中使用兵力,視情況而變。與“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戰場上,己方兵力的集中與分散,應視敵情的變化而變化。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要造成我優敵劣之勢,必須設法分散敵軍,而要分散敵軍,就是以自己的小分散,造成敵人的大分散,才能在以己之集中對敵之分散,造成以少勝多的局勢。
兩軍對壘,強方在各種不同的主、客觀條件下,總會暴露其弱點。因此,弱方要造成戰役戰術我優敵劣之勢,必須“避敵主力”,集中力量“打其虛弱”,從而確保勝利。
分散和集中,應根據實際情況掌握。無論何時,都應保持大部分兵力集中於適當機動地區,絕對不要平均分散,以應付可能的事變,並使分散執行的任務時時保持一個重心。集中使用兵力,也不是絕對集中。應集中主力使用於某一重要方麵,對其他方麵則留置或派出部分兵力,為牽製、擾亂、破壞敵軍之用。
在昆陽之戰中,劉秀親率千餘漢軍出城迎戰,新軍主將王邑見漢軍人少,竟從40萬新軍中抽數千人迎戰,結果為漢軍所敗。接著,劉秀率3000名勇士衝擊新軍大營,王邑仍未把劉秀放在眼中,親率萬餘人迎戰,且下令各軍不得擅自行動,導致新軍一敗塗地,王邑被殺。兩次戰鬥中,兵力占壓倒性優勢的新軍未集中全力向敵攻擊,是導致全軍潰敗的失策之舉。若兩次戰鬥王邑都傾盡全力進攻漢軍,勝敗又是另一番計較。
以假詐敵是先軫軍事戰術上的一大特色。先軫在參與軍事活動後,第一次率兵攻取衛地五鹿,凡所過山林高阜之處,遍插旌旗張揚軍勢。同行的魏韜問道:“吾聞‘兵行詭道’,今遍張旗表,反使敵人知備,不知何意?”先軫解釋說:“衛素臣服於齊,近改事蠻楚,國人不順,每虞中國之來討。吾主欲繼齊國伯,不可示弱,當以先聲奪之。”五鹿百姓聽說晉兵來攻,登城見旌旗布滿山林,不知多少兵馬,爭相逃避,晉軍兵到,一舉攻克城池,先軫用疑兵計輕易地攻取了五鹿。
先軫任元帥後,第一次重大軍事行動是攻打曹國。他在攻曹過程中再次運用了以假詐敵的策略。最初,曹大夫於朗假意投降晉軍,誘晉文公奉軍入城,先軫力主以軍士假扮文公,讓假文公率軍入城,這個策略使晉文公幸免於難,又探得了於朗投降的真假。接著,先軫與曹國商定,晉以退兵五裏為條件,換取前次死於曹營的晉兵屍棺。然而,晉國表麵退兵,實則埋伏四路精兵於各城門口,等曹國打開四門將棺車推出不到一半時,四路伏兵齊出,而城門被喪車填塞,下能關閉,晉兵乘亂攻入,占領了曹城,並捉住了曹君。先軫用假文公和假退兵兩次詐敵,滅了曹國。
城濮之戰,先軫四次詐敵,確保晉軍在劣勢條件下的勝算。與楚軍作戰時,為了打敗楚軍,戰勝楚國的三軍主力就是取勝的關鍵,先軫在這個關鍵環節上多處詐敵。第一、他在攻楚右軍的薄弱環節時,令晉軍用虎皮蒙裹駕車之馬,猛衝楚軍,楚馬見之,把假虎認作真虎,驚慌跳躍地牽車同走,驚動了右軍後隊,晉軍乘亂掩殺,致使楚軍大敗;第二、晉軍得勝的部隊,派人假扮楚軍兵卒,扛著楚軍旗號,去中軍向成得臣謊報說:“右師已得勝,請速速進兵,共成大功。”先軫又令這支晉軍偽作退逃,砍下樹木曳於車後,刮得塵土飛揚,造成退逃假象,成得臣聽到右師得勝,又憑車前橫木望見晉軍北奔,煙塵蔽天,急催左軍前進。先軫用假楚卒傳假訊息,又以晉敗的假象引誘楚之左軍出戰;第三、先軫在中軍虛設元帥大旗,守定營壘,堅不出戰,而暗中卻領著中軍主要兵力伏擊楚之左軍。他在中間設帥旗虛張聲勢,用空軍營吸引楚國的中軍兵力,而抽出兵力為楚之左軍設定羅網;第四、在對付楚軍的該支晉軍中,先軫亦設主帥旗號,成得臣催促左軍接戰後,晉軍詐敗而退,楚將盡力追逐,忽然先軫領著精兵從半路殺出,與詐敗的晉軍合力擊垮楚左軍。成得臣奉楚中軍正盤算著如何攻陷晉軍營壘時,左右兩路得勝的晉軍已將楚軍包圍了。先軫多處采用以假詐敵的手段,終於大獲全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