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曾國藩治兵語錄(1)(1 / 3)

本編綜述

《曾國藩治兵語錄》的條目基本上都選自近代名將蔡鍔所編的《曾胡治兵語錄》。

《曾胡治兵語錄》輯錄於1911年,蔡鍔作序,每篇章後都寫有按語。書中的曾就是曾國藩,胡是胡林翼。胡林翼字貺生,號潤芝,湖南益陽人。其父原是嘉慶進士,十分推重程朱理學,因此胡林翼從小便受到理學的薰陶。他和曾國藩是同一時代的人。1854年他以道員銜率黔軍到湖北,與湘軍一道反攻武昌。兩年後升任湖北巡撫,全力支援曾國藩圍剿太平軍。

《曾胡治兵語錄》一書於1917年在上海印行,梁啟超為之作序,影響深遠。1919年,李根源又在廣州重印。蔣介石非常推崇《曾國藩兵書》,在他擔任黃埔軍校校長時,曾加以增補,並將該書定為教材。該書的兵法思想,對現代中國軍官、將領,以及現代戰爭史都具有極大的影響。

《曾國藩治兵語錄》,主要涉及軍事人才的選拔、選拔的標準,以及治軍打仗的一些原則。在曾國藩看來,好的將領必須具有“勤、恕、廉、明”的品德。同時,他主張“以禮治軍”,認為“帶勇之人,用恩莫如仁,用威莫如禮”。他認為士兵的鬥誌和將領的謀略往往決定戰爭的勝負。他極為重視軍事訓練和紀律教育;在臨敵作戰方麵,他主張應扼守要地,鞏固後方,積極進攻,各個擊破;主張集中兵力,戒除浪戰。認為將領應身先士卒,軍事上主張紮硬寨、慎戰,同時也主張抓住戰機主動出擊,講奇正,重計謀。

一尊賢使能

【原文】

揀選將材,必求智略深遠之人,又須號令嚴明,能耐勞苦,三者兼全,乃為上選。

求人自輔,時時不可忘此意。人才至難,往時在餘幕府者,餘亦平等相看,不甚欽敬,洎今思之,何可多得?弟當常以求才為危,共閭冗者,雖至親密友,不宜久留,恐賢者不願共事一方也。

取人之式,以有操守而無官氣,多條理而少大言為要。辦事之法,以五到為要。五到者,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也。身到者,如作吏則親驗命盜案,親巡鄉裏,治軍則親巡營壘,親探賊地是也。心到者,凡事苦心剖析。大條理、小條理、始條理、終條理,理其緒而分之,又比其類而合之也。眼到者,注意看人,認真看公牘也。手到者,於人之長短,事之關鍵,隨筆寫記,以備遺忘也。口到者,使人之事既有公文,又苦口叮囑也。

第一戒個驕宇,心根之際若有絲毫驕矜,則在下之營官必傲,士卒必惰,打仗必不得力矣。第二守個廉字,名位日尊,豈有怕窮之理?常使在下之將官多占些便益,士卒多沾些恩澤,則人人悅服。切不可處處打算,惹人談論。得了名,就顧不了利。莫作名利雙收之望,但重名揚萬古之誌。

【注釋】

輔:輔助、幫助。

至難:特別困難。

幕府:古代軍隊中將帥辦公的地方。

洎:到,及。

閭冗:重要。

鄉裏:鄉下。

公牘:公文。

惰:怠惰、散漫。

【譯文】

挑選將材,要找具有深遠智慧謀略的人,而且要號令嚴明,能耐勞苦,這三個條件都具備,就是最好的人選。

要求別人輔佐自己,時時刻刻不能忘記這些道理。獲得人才是非常困難的,過去有些人做我的幕僚,我隻是平等對待,對他們不是很欽敬,今天看來,這些人是多麼地不可多得。你應該常常把尋求人才作為重要的任務,至於那些無能之輩,即使是至親密友,也不應久留,這主要是擔心有才的人不願與他們共事。

擇取人才的方式,以有節操而沒有官氣、條理清晰而又不說大話為關鍵。辦事的關鍵是要做到“五到”,即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所謂身到,就是作為官吏對命案、盜案必須親自勘驗,並親自到鄉村巡視;作為將官就必須親自巡視營地,親自察看敵情。心到,就是凡事都要仔細分析它的大條理、小條理、起初的條理和結束時的條理,既要理清它的頭緒而與其他事做一區別分析,又要歸納它的特點,類比近似的事理。眼到,就是要專心地觀察人、認真地讀公文。手到,就是對人的才能長短、事情的關鍵所在,動作筆記,以防止遺忘。口到,就是在命令人做事時雖然已有公文,仍要苦口叮囑。

為人將領第一要戒“驕”字,心裏如果有絲毫驕矜之氣,那麼他手下的營官必然傲氣十足,士兵怠惰,打仗不肯出力。第二要守“廉”,自己的地位一天比一天高,哪還有怕窮困的道理?要經常讓自己的手下將官多獲利,德澤也要施於眾將士,如此就會人人心悅誠服,千萬不要處處為自己打算,引發人們的議論。既然有了名,就無法再去顧及利,不要有名利雙收的奢望,但必須有名傳萬古的誌向。

【心得】

在這幾段語錄中,曾國藩論述選擇將才的原則。對他的這些觀點,蔡鍔是這樣評價的:“古人論將有五德,曰:智、信、仁、勇、嚴。說得非常精要,要求也特別高。西方人談論將領時,總要稱‘天才’。換句話說,將領需要天賦的智慧與勇敢。而曾國藩、胡林翼都主張作為將領必須要有良心和血性。真可謂中肯之論,同時也是他們獨到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