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曾國藩治兵語錄(2)(1 / 3)

李鴻章在未入曾幕之前,曾先後附隨團練大臣呂賢基及安徽巡撫福濟。此二人非戰亂之才,對於領兵作戰缺乏經驗。李鴻章在他們手下帶兵及處幕,沒有本領可學。曾國藩所以能在舉世滔滔之中產生中流砥柱的作用,就是因為他能以子弟兵的方法訓練湘軍,使他們成為一支能征善戰的隊伍;而他所擬定的流布全局、十道分進,對太平天國展開全麵防堵圍剿的戰略方針又極為正確,使他能在對太平天國的戰爭中掌握主動優勢。

二禮賢下士

【原文】

竊疑古人論將,神明變幻,不可方物。幾於百長並集,一短難容。恐亦史冊追崇之詞,初非預定之品,要以衡材不拘一格,論事不求苛細。無因寸朽而棄連抱,無施數罟以失巨鱗,斯先哲之恒言,雖愚蒙而可勉。

【注釋】

竊:私下。

方物:想像。

衡:衡量。

格:標準。

連抱:數人聯手才能抱住,比喻樹木粗大。

數罟以失巨鱗:數:密的意思。罟:魚網。巨鱗:大魚。

先哲:古代賢德之人。

愚蒙:愚昧而幼稚。【譯文】

我私下懷疑古人評論將才的做法,它們往往神明變幻,不可想像。幾乎要把所有的優點都集中在一人身上,一點短處都不能容忍。恐怕這是史書上的溢美之詞,並非是選拔將才之初定下的標準。其實,選拔將才最主要的是不拘一格,評論事體不能過於苛求。不能因為一點點短處就不用極有才幹的人,不能因為織有細密的魚網就漏掉了大魚。這是從前聖賢常常說的話,即使是愚昧不開竅的人,也可以經過勸道而醒悟。

【心得】

中國人向來喜歡在道德評價上給予嚴苛的要求,一說起聖君聖人就認為他們是高高在上的完人,似乎人世間的優秀品德都集中在他們身上,他們就是人間的上帝。而說起惡人則一無是處,好像世界上所有的罪惡缺點都集中在他們身上似的。然而孟子早就說過,桀紂並不是像人們所說的那樣壞,堯舜湯武也並不像人們所說的那樣好。盡管這是“亞聖”說的話,但人們並不這樣看。一個主張中庸的民族在道德評價上竟如此極端,這似乎是一個極矛盾的現象,實際上這正是道德文化、禮儀文化的顯著特點。

由於有這種悠久的傳統,古代人選拔人才最注重的就是“德”,“太上立德”一語就明顯反映了這點。於是對那些極有才幹的人百般挑剔,隻要有一點缺點就常常棄之不用。對那些平庸的官員,隻要覺得他有忠孝之類的仁德,哪怕他政績平平、毫無建樹也會認為是個人才,這種人還常常成為不倒翁似的三朝元老。

戰國時齊國的孟嚐君田文雖以善於養士著稱,但他最初也並非來者不拒,對不太喜歡的士人,他也常逐之。後來,經過魯仲連的勸說,他才真正懂得了用人不拘一格的道理。

一次,孟嚐君要驅逐一位不喜歡的食客,正巧遇到好友魯仲連,魯仲連對他講了一番十分耐人尋味的話,使他改變了主意。魯仲連說:“猿嫁猴錯木據水,則不若魚鱉;曆險乘危,則騏驥不如狐狸。曹沫之奮三尺之劍,一軍不能當;使曹沫釋三尺之劍,而操銚鐮與農夫居壟畝之中,則不若農夫。故物舍其撥工,取其所短,堯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則謂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則謂之拙,拙則罷之,不肖則棄之,使人有棄逐,不相與處,而來害相報者,豈非世之立教首也哉!”他這段話的大意是,人都是各有所長,亦有所短,若棄長取短,人人都成了愚人;若用其所短,就更為不智。魯仲連的一番話,說得孟嚐君茅塞頓開,不再驅逐那位食客。從此,更加廣泛地延攬士人,不拘一格,來者不拒,各種人才都奔走於他的門下,為他所用。

然而,直到今天,不正確的用人觀念仍然根深蒂固地盤踞在人們心中,由此形成了許多弊端。英國著名的曆史學家諾斯古德·帕金森曾專門對平庸之人擔任領導者所帶來的問題進行研究,並寫出《帕金森定律》一書。他指出,一個不稱職的平庸官員往往喜歡任用程度更低的人做助手,因為他們既不想因辭職而損失既得利益,更不想讓能力強的人協助他工作,否則就會成為他將來的競爭對手;比自己更蠢的人則可以由他任意支配。然而這樣一來,兩個助手能力不濟,他們又會任用比他們更無能的人,這樣層層發展,使得一個機構人員冗雜,互相推諉,相互牽製底下的領導者。

聞名於世的德國大眾汽車公司在70年代初期就曾因總經理缺乏現代生產的管理能力而使公司發生巨額虧損。於是管理專家斯克米爾受命於危難之際,接替了總經理的職位。他采取大刀闊斧的措施,消除無能的人,使各級領導幹部大為減少,員工由11萬多人裁減剩9萬多人。由於減少中間環節,解決了人浮於事的現象,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公司一係列的改革措施得以迅速實施。1975年底轉虧為盈,1976年更一躍獲利了10億馬克。

三知人善任

【原文】

今日所當講求,尤在用人一端。人材有轉移之道,有培養之方,有考察之法。人材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動謂無人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