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既然做了軍人,就應當不遺餘力地摒棄虛偽,將這種劣根性鏟除幹淨,不讓它留一點餘孽,這樣,才可以談治軍,才可以為將,才可以當兵。隻有誠才可以破除天下的偽,隻有實才可以破除天下的虛假。李廣誤把石頭當作老虎而射之,結果箭羽都沒入石頭之中;荊軻赴秦刺秦王,長虹貫穿太陽,這些都是精誠所導致的。”
真誠不是智慧,但是它常常放射出比智慧更誘人的光澤。有許多憑智慧千方百計也得不到的東西,憑著真誠,卻輕而易舉就得到了。
以真誠待人,並不是為了要別人也以真誠回報。如果動機是以自己的真誠換回別人的真誠,這本身已不夠真誠。真誠是晶瑩透明的,它不應該含有任何雜質,真誠是一種高尚。
真誠的反麵是虛偽。
真誠,有時會使你的利益受到損害,即便如此,你的心靈深處是寧靜的;虛偽,有時會使你占到便宜,即便如此,你的心靈深處會是不安的。
真誠不與人言。
如果別人能夠理解你那份真誠,你不說別人也知道;如果別人不能夠理解你那份真誠,表白往往會把事情弄得更糟。
有時,我們受到了別人的欺騙,這是生活在告訴我們:什麼是不真誠;並不是在告訴我們:應該放棄真誠。
首先是不去騙人,其次是不受人騙,把握住這兩點,我們大致就可以堂堂正正地做人了。
成為一個真誠的人,你會感到身心都很輕鬆;而一個虛偽者,他常常會感到精神的疲憊。
輕鬆下去,你會不斷地為一種愉悅的氛圍所包裹;疲憊下去,你將被不斷襲來的沮喪情緒所籠罩。
真誠猶如一潭幽雅的湖水:寧靜、淡泊、美麗。它有時也會遭到泥塊和沙石的襲擊,但是,它憑借著自身的淨化作用,很快會使汙穢沉澱,仍舊不改自己光彩的容顏。
的確,做將領的必須以誠待人,關心部屬,從而才可能使士卒衝鋒陷陣,在所不惜。諸葛亮曰:“古之善將者,養人如養己子,有難,則以身先之,有功,則以身後之,傷者,泣而撫之,死者,哀而葬之,饑者,舍食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這句話就是要求為將者,要以赤誠的心去愛護士卒,多關心部下,與部卒同甘苦、共患難。
古今中外凡是英明的軍事家無不與部屬以誠相待。《百戰奇略·難戰》雲:“凡為將之道,要在甘苦共為。如遇危險之地不可舍眾而自全,不可臨難而苟免。應護衛周旋,同其生死。”戚繼光也說過:“主將常察士卒饑、飽、勞逸之情,使之依如父母,則和氣生。氣和則心齊,兵雖百萬,指呼如一人。”明代張居正說得好:“古之論戰者,亦不全恃甲兵精銳,尤貴將士輯和。和,則一可當百;不和,雖有為,弗能用也。”
據《史記·李將軍列傳》與《資治通鑒》載:李廣為人清正,為官廉潔,仗義疏財,以誠待人,愛兵如子。他和士兵一起吃飯、喝水,糧食和飲水缺乏時,士兵喝不足,他遠離水桶;士兵吃不到飯,他連嚐也不嚐一口。他對士兵不苛刻不嚴厲,寬宏大量,盡管他的軍隊編製不嚴、行列不整,選擇水草豐足的地方屯駐,士兵居住比較隨便,幕府比較簡樸,文書也很簡約,部隊比較自由快樂,但打起仗來,官兵都樂意為他賣命。匈奴人最怕的就是李廣的部隊。打了勝仗,李廣便把皇上賞賜的東西散發給部下。他從來不談自己的家產。他戎馬一生,有40年的年俸為2000石,但家中卻沒有多餘的財產。李廣口拙不善言辭,一有空就在地上畫軍陣對壘,或比試射箭,誰輸了誰就飲酒作罰。一生中,他總以射箭為娛樂。
李廣待人寬厚,要求自己苛刻。一次,匈奴左賢王4萬人馬包圍李廣的軍隊,部下恐慌不安,李廣便指派他的兒子李敢帶領騎兵冒死闖入敵陣,了解敵情,安定軍心。在裝備不足,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李廣鎮靜自如,集中力量殺傷敵人,取得勝利。李廣對犯過的錯誤,從不粉飾遮掩,總是捫心自問,悔恨自疚不已,並引以為戒。他在隴西做官時,羌人謀反,他誘使八百人投降後把他們殺掉,每當想起此事,他都慚愧地無地自容。每當談到自己的官職一直得不到升遷時,他總是說:“我殺過人,這是蒼天報應我。”
李廣一生指揮大小戰役60餘起,可謂戰功顯赫。這與他始終保持以誠待人的態度息息相關。
作戰或治軍,為將的以誠待人、與眾同心,便能夠提高士氣,使團隊精神發揚,士兵拚死與敵搏鬥;而在企業經營中,企業領導者能否具有這種精神,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日本三多利公司的烏井信治郎,在治理公司時,處處體現出懷柔政策,以溫暖的人情味,使職員們拚命工作,團結一致,為公司的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例如,在烏井商店開業不久,信治郎經常聽到店員抱怨說:“房間內有臭蟲,害得我們睡下好!”一天晚上,在店員都睡著後,信治郎悄悄地拿著蠟燭到房間柱子的裂縫裏以及櫃子間的縫隙抓臭蟲。店員們聽到聲音,從睡夢中醒來,當他們看到正在認真抓臭蟲的老板時,都感動得落淚了。
由於老板這樣的體貼,店員都能耐得住嚴格緊張的工作要求,而成為好職員,這和信治郎以誠待人、“視卒如愛子”的態度有關。
十五賞罰分明
【原文】
凡善將兵者,日日申誡將領。訓練士卒,遇有戰陣小挫,則於其將領,責之戒之,甚者或殺之。或且邊泣且教,終日絮聒不休。正所以愛其部曲,保其本營之門麵聲名也。不善將兵者,不責本營之將弁而妒他軍之勝矣,不求部下之自強而但恭敬上司、應酬朋輩以要求名譽,則計更左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