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
頸椎病是一種綜合征,又稱頸椎綜合征。是由於人體頸椎間盤逐漸地發生退行性病變、頸椎骨質增生,或頸椎正常生理曲線改變後刺激或引起的一組綜合征狀。這類患者輕則常常感到頭、頸、肩及臂麻木,重則可導致肢體酸軟無力,甚至出現大小便失禁及癱瘓等。頸椎病屬中醫學“痹證”範疇,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和多發病。人到中年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肝腎之氣逐漸衰退,精血虧虛,筋骨失去濡養,骨質日漸疏鬆。日常生活中,頸椎部活動頻繁,反複勞損,風寒濕邪乘虛而入,即可引起頸椎病。
方法1 肩井、天宗、合穀穴等
用刮痧與點刺相結合治療。此法對於治療早期頸椎病有較好效果。
先刮風池、肩井、天柱、天宗、大杼、膈俞、腎俞、大椎穴位;再刮拭曲池、列缺、合穀穴。均至出現痧痕為止,每日1次。刮拭時應根據患者症狀加刮配穴。如對經脈閉阻的患者配頸椎夾脊穴、昆侖;氣滯血淤配血海、三陰交,並對極泉穴采用針點刺手法(用針點刺時要注意對針具做好消毒);肝腎不足配頸椎夾脊穴、完骨、太溪、太衝、三陰交。操作時手法力度中等,刮拭範圍要廣泛。
在臨床中,還有更具療效的方法即配合按摩療法。為達到治療效果,輔助緩解頸部肌肉群痙攣、緊張,要指導患者每隔半小時左右抬頭做搖頸動作,平時頸部不可長時間處於一種姿勢。睡眠時宜用低枕。
方法2 風池、天柱、血海穴等
用刮痧法。先刮肩頸部的風池、肩井、天柱、大椎,最後刮拭血海、三陰交穴。用瀉法。刮拭時,在局部痛點取穴,這樣對疏通肩頸部氣血的效果更好。同時,膈俞、血海、三陰交三穴相配伍刮拭,可調理氣血,活血化淤。此法對氣滯血淤型的頸椎病療效顯著。
也可先刮肩頸部的風池、肩井、天柱、大椎,刮這幾個穴位時,範圍要小,以達活血通絡的目的;然後刮足部昆侖穴,也有舒筋活血通絡之功。此法對經脈閉阻型的頸椎病療效好。
溫馨提示
預防頸椎病一定要避免高枕睡眠的不良習慣,保持脊柱的正直。加強頸肩部肌肉的鍛煉。長期伏案工作者,應定時改變頭部體位,注意頸肩部保暖。及早治療頸、肩、背軟組織勞損,防止其發展為頸椎病。飲食應合理搭配,以富含鈣、蛋白質、維生素B、維生素C和維生素E的飲食為主。不要經常吃生冷和過熱的食物。應戒煙、酒。
落枕
落枕又稱“失枕”,多由於工作或睡眠時姿勢不當或頸部受濕寒邪氣侵入所致。西醫稱為急性肌腱炎。是一種常見病,好發於青壯年,以冬春季多見。與睡枕及睡眠姿勢有密切關係。入睡前並無任何症狀,晨起後感到項背部明顯酸痛,頸部活動受限,疼痛以一側為多,或有兩側俱痛者,或一側重,一側輕。一般落枕症狀三五天內即可痊愈,嚴重時,症狀可達一到兩周。引起落枕的原因有睡眠時頭頸姿勢不當,枕頭墊得過高、軟硬不當或高低不平,頸部外傷,頸部受風著涼等,頸椎病可引起反複落枕。
方法1 百勞、阿是穴、大椎穴等
用刮痧法。治療氣滯血淤:依順序刮拭頸部的頸百勞、阿是穴;再刮拭手掌後溪穴;最後用放痧法刮拭下肢懸鍾穴。用瀉法。此法可達到疏通疼痛部位的經氣,從遠端疏導項背部經氣的治療作用。
風寒外襲型落枕,先刮拭肩頸部的大椎、天柱、肩外俞,再刮手上的後溪、前臂列缺,最後刮拭下肢的懸鍾穴。用瀉法。此法可有疏通少陽、太陽經脈,舒筋活絡,祛風散寒之功效。
方法2 神堂、風池、後溪穴等
采用刮痧法。先刮拭大椎、大杼、膏肓俞、神堂,用瀉法,每個穴位都要刮至刮出痧痕為止;然後加刮阿是穴、風池、後溪、落枕穴、絕骨、肩井、缺盆等配穴,可達通身發汗,以促療效。刮痧後要飲用熱開水250毫升,以利出汗。
溫馨提示
枕頭應選擇中間部分凹陷的,以適宜承托頸部,高度和寬度應符合頸椎生理曲度。建議選用適合自己的枕頭,高度以8~15厘米為宜。質地要柔軟,透氣性能好。頸部做好防寒保暖工作,並注意防止頸肌勞損。多食用骨頭湯、水果、牛奶和豆製品以及新鮮蔬菜,以補充鈣質及維生素,促進骨骼及肌肉代謝,延緩頸椎退變過程,必要時也可適當服用鈣片和維生素B、維生素C。每天做頸部保健操,增強頸部肌肉力量。
肩周炎
肩周炎全稱是肩關節周圍炎,由肩部感受風寒所致胸肩關節僵硬,活動受限的炎症。以肩關節疼痛和活動不便為主要症狀。常因天氣變化及勞累而誘發,晝輕夜重。肩部受到牽拉時,可引起劇烈疼痛。好發於50歲左右中老年人。女性發病率略高於男性,多見於體力勞動者。病因有長期過度活動、上肢外傷、年老體弱、髒器虛衰等,頸椎病及心、肺、膽道疾病也可誘發肩周炎。肩周炎可分為實證和虛證。
方法1 肩、臂臑、曲池穴等
用刮痧法。對因外邪內侵引起的肩周炎,先刮肩、肩貞兩穴;再刮拭下臂的臂臑穴位;最後刮拭上臂的曲池、外關、手三裏、阿是穴。用瀉法。此手法可達到祛風散寒,活血通絡,疏導少陽,陽明經氣。
對氣滯血淤的患者,要采用瀉法或肩部放痧手法。先刮拭肩部的肩、肩、肩前俞、阿是穴,再刮下肢的陽陵泉穴。此法可達到活血化淤、消腫止痛之功效。
方法2 大椎、天宗、合穀穴等
用直接刮痧。刮拭前,先塗抹正紅花油或刮痧活血劑,刮拭時,將刮痧板與皮膚保持45度角,由上而下或由內而外順序刮拭肩背部的大椎、身柱、肩井、天宗、阿是穴;接著刮拭上下肢部的曲池、外關、合穀、中渚、陽陵泉穴位。刮拭力度以患者感受舒適為宜,對所選的刮痧部位要反複刮拭。此法可疏通病變部位的血脈,從而達到溫經通絡,行氣活血之功效。7次為1個療程。
溫馨提示
患者應保持心情舒暢,並進行一些輔助性的上肢鍛煉。患肢不宜過量提舉重物,注意局部保暖。預防肩周炎要注意防寒保暖,特別是避免肩部受涼;加強鍛煉,增強抵抗力;糾正不良姿勢等。
腰椎間盤突出
腰椎間盤突出,又稱腰椎間盤纖維環破裂症或腰椎間盤核突出症。是由氣血不暢或久有淤滯停留於經絡,筋脈不舒導致腰部痙攣疼痛,風、寒、濕邪侵襲虛弱肝腎,彎腰勞作損傷虛弱筋肌而發病。屬於中醫“腰腿痛”、“痹症”範疇。症狀有腰部脹痛、坐骨神經放射痛,下肢麻木脹痛、感覺減退或疼痛過敏、肌肉萎縮、患腿變細、行走困難等,嚴重時大小便功能障礙、下肢癱瘓、長期臥床不起。好發於青壯年,多見於男性。過於肥胖或過於瘦弱,勞動強度大,工作姿勢不良或經常處於寒冷或潮濕環境等均可引起腰椎間盤突出。該病有多種分型,可分為退變型、膨出型、突出型、脫出後縱韌帶下型、脫出後縱韌帶後型和遊離型。
方法1 脊柱兩側、腹正中線、臀部區等
采用刮痧、推拿、按摩綜合療法。先用刮痧法,從大椎至尾椎的脊柱兩側輕刮3行,到出現潮紅為止。刮拭時應用中等力度手法重點刮拭腰骶椎及兩側5行,刮至出現痧痕為止;再刮下腹正中線及臀前、後、內、外側區;最後刮拭膝彎區,小腿內側區及足背區。此法以刮痧為主,再配合推拿、按摩刮拭部位,用綜合療法比單一療法能取得更好療效。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方法2 腎俞、氣海、委中穴等
先依順序刮拭腰部腎俞、氣海俞、腰3~5夾脊、次;然後再刮拭環跳、阿是穴、委中、承山、風市、陽陵泉。腰椎間盤突出症引起坐骨神經痛時,可重點刮拭環跳穴。采用瀉法。此刮痧手法可疏通足太陽經氣,通經活絡,散風止痛。
溫馨提示
預防腰椎間盤突出要注意:坐、站姿勢正確,避免久坐久站;避免長時間彎腰和彎腰搬運重物;不要睡太柔軟的床墊,保持脊柱生理彎曲;注意腰間保暖,盡量不要受寒;加強腰背肌鍛煉,維持腰椎穩定性,同時有利於腰椎病的恢複。腰椎間盤突出的患者平時飲食應保持營養平,多吃含有鈣、蛋白質、B族維生素、維生素C、維生素E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及豆類食品,盡量少吃肉及脂肪含量較高的食物。
急性腰扭傷
急性腰扭傷,俗稱閃腰,是由腎氣受損、濕熱內蘊,氣滯血淤所致腰部軟組織包括肌肉、韌帶、筋膜、關節、突關節的急性扭傷。自覺腰部突然磣裂或閃裂感覺,馬上感到腰部無力支撐,坐下後無力起身,轉身、彎腰疼痛增加。常發生於搬抬重物、腰部肌肉強力收縮時。多見於青壯年。主要原因有肢體超限度負重,姿勢不正確,動作不協調,突然失足,猛烈提物,活動時沒有準備,活動範圍過大等。急性腰扭傷可分為氣滯血淤型、濕熱內蘊型等。
方法1 膈俞、次、陽陵泉穴等
刮痧、放痧治療法。依順序先刮拭麵部水溝穴;再刮腰背部的夾脊、阿是穴、膈俞、次等穴;最後刮拭下肢的委中、陽陵泉穴,但委中穴要用放痧法。每個穴位都要刮至出現痧痕為止。用平補平瀉法。隔日刮痧1次。
方法2 腎俞、委中、環跳穴等
用刮痧法。刮拭前,前塗抹刮痧活血劑。刮拭時,先刮腎俞、腰陽關、膈俞、命門。然後再刮拭刮環跳、委中、誌室、血海穴。其中,刮拭腎俞、腰陽關、命門、誌室等穴,有補腎壯腰之功效;刮拭血海、膈俞兩穴,有活血化淤的作用;刮拭委中、環跳可通絡止痛。
溫馨提示
患者要停止工作、勞動,保持舒適的姿勢,安靜休息。應避免仰躺、雙腳伸直的姿勢,不但增加疼痛,也可使腳部麻痹。治愈後應盡量避免再次扭傷,必要時可采取闊腰皮帶外束,以保護腰部。重體力勞動及劇烈運動前,應先活動腰部,使肌肉、筋膜放鬆,可預防扭傷。
腰痛
腰痛又稱“腰脊痛”,是指因外感,內傷或挫閃導致腰部氣血運行不暢,或失於濡養引起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為主要症狀的一種病症。以腰部一側或兩側疼痛為主要症狀,疼痛常可放射到腿部,常伴有外感或內傷症狀。常見腰痛病因有腰部骨質增生、腰部急慢性外傷或勞損、腰肌勞損等都可引發腰痛。男女均有發生,女性居多。經產婦女80%以上都可出現腰痛,特別是經期、孕期和產後腰痛。中醫臨床可分為風腰痛、寒腰痛、腎虛腰痛、氣滯腰痛、淤血腰痛等證型。
方法1 腰骶椎、阿是穴等
刮痧、點刺結合治療。采用中等力度,先刮拭腰骶椎的中線區,再刮拭夾脊穴、阿是穴,直至出現痧痕為止;然後刮拭腎俞、腰眼或中膂俞、白環俞等配穴,對有虛寒的患者,可以在刮痧後再溫灸,效果會很好;最後刮膝彎區,對痛感劇烈,病症重的患者,刮痧後再以三棱針點刺委中,出血少許即可。每日或隔日刮拭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