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外科常見疾病刮痧療法(2 / 3)

要注意的是:點刺時,要先將三棱針及委中穴處用酒精消毒,如有酒精過敏者要改用其他方式消毒。需要刮拭的部位,刮拭力度中等。在臨床應用中,此法確有良效,也可根據病情,必要時應配合藥物治療,更可提高療效。

方法2 水溝、夾脊、阿是穴等

用刮痧法。對勞損型腰痛,依順序先刮麵部水溝穴,可疏通督脈經氣;接著刮腰背部的夾脊、阿是穴、膈俞、次,阿是穴和次穴相配,以疏通足太陽腰部經氣,舒緩筋脈;最後刮下肢的委中、陽陵泉,委中配“筋會”之穴陽陵泉,可有舒筋通絡,活血止痛之功。采用平補平瀉法,委中穴用放痧法。

溫馨提示

腰痛患者應注意腰部保暖,或加用腰托固護,避免腰部損傷。避免勞欲太過,防止感受外邪,經常活動腰部,或進行腰部自我按摩、打太極拳等鍛煉。經常洗熱水澡也有助於緩解腰痛。日常生活中保持正確的坐、臥、行體位,勞逸適度,不強力負重,避免腰部扭傷,避免腰部受寒、受涼等均可預防腰痛。另外,過度肥胖是腰痛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預防腰痛必須要保持體重。切忌暴飲暴食,多吃含維生素和纖維素的食物,如米糠、麩皮、牛奶、胡蘿卜等。還要戒煙,吸煙會影響腰痛的治療效果,易引起腰痛複發。

腰肌勞損

腰肌勞損又稱腰臀肌筋膜炎或功能性腰痛,中醫稱為腎虛腰痛。是由腎氣虛弱,風寒濕邪乘虛侵襲,氣血不暢或淤血滯留於經絡,血不榮筋,筋脈不舒,而致腰部筋攣疼痛。症狀為腰背部及骶部酸脹、疼痛,有無力感。休息時輕,勞累後加重,適當活動或經常改變體位有助症狀減輕。疼痛常與天氣變化有關,陰雨天氣、潮濕環境或感受風寒後,疼痛加重。病因有受涼、受風寒,長期勞作等,常伴隨腎病、風濕病、外傷及婦科病等疾病發生。

方法1 大椎、腰骶、膝彎區等

采用刮痧法。刮拭時用中等力度。先從大椎至尾椎的脊柱兩側輕刮3行,在大椎穴要多刮,直至出現潮紅為止,重點刮腰骶椎及其兩側5行,至出現痧痕為止。然後刮膝彎區。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若配合按摩和藥物外敷,則更具療效。

另外要注意:已婚者要節製房事;不要過於勞累;預防風寒,勤於鍛煉。如果有條件,最好調換工作崗位,不要幹重體力工作。

方法2 大椎、天柱、大杼等

用刮痧法。先消毒刮拭工具及將要刮拭的部位,在要刮拭的部位塗抹刮痧活血劑。按順序先刮主穴大椎、天柱、大杼,然後再刮天柱、魄戶,一直刮到膏肓、神堂穴。接著刮三處配穴,一是從命門到腰陽關一段。二是從腎俞開始刮,一直刮到腰根、委中部位。三是刮拭膈俞和三陰交穴。

溫馨提示

患者應臥床休息,防止潮濕,寒冷受涼。並適當食用具有補腎作用的食物,如芝麻、粟米、牛骨髓、狗肉、豬腎、栗子、山藥等。避免腰部受濕受寒,注意保暖;體育運動或劇烈活動時,做好準備活動;糾正不良的工作姿勢,如彎腰過久或伏案過低等;防止過度勞累,應注意勞逸結合;使用硬板軟墊床;注意減肥,控製體重;節製房事以防止腎精虧損等均可預防腰肌勞損。

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痛是由腠理不密,風寒濕熱之邪乘虛侵襲,邪留經絡,正氣為邪所阻,氣血凝滯,阻塞經絡所致。多見於男性青壯年,單側為多。疼痛程度及時間常與病因及起病緩急有關。細菌或病毒感染可導致坐骨神經痛,腰椎間盤突出、椎管內腫瘤、腰椎結核、腰椎管狹窄、盆腔內腫瘤、臀部外傷、糖尿病等疾病也可繼發坐骨神經痛。臨床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其中繼發性坐骨神經痛又分為根性和幹性坐骨神經痛。

方法1 胸椎、骶椎、下肢等

采用刮痧法。先從胸椎至骶椎尾部的脊柱兩側輕刮3行,刮至泛紅為止。接著對腰椎、骶椎下部及其兩側重點刮拭,由輕到重刮5行。另外,要重刮壓痛點,直到刮出痧痕為止;然後在臀部、下肢部按走向采用刨刮手法刺激局部。需要每日治療1次。如果能配合藥物治療,堅持調治,效果更佳。

方法2 腎俞、環跳、氣海穴等

采用刮痧法。刮拭手法刮拭按順序先刮腰部腎俞、氣海俞、腰3~5夾脊、次、秩邊穴,可疏通足太陽經氣;再刮臀部的環跳、阿是穴,可疏通膽經,起到通經活絡,散風止痛的功效。每個穴位都要刮拭到出現痧痕為止。均采用瀉法。

溫馨提示

坐骨神經痛患者應臥硬板床休息,可堅持做床上體操。注意勞逸結合,生活規律化,適當參加各種體育活動;飲食、作息規律,增強體質;戒煙限酒,吸煙是骨質疏鬆症的發病因素,所以預防坐骨神經痛,切不可忽視的就是要戒煙。合理搭配雜糧。嚴禁暴飲暴食,尤其要多補充B族維生素,適當吃些富含神經代謝營養物質的堅果;需要進行負重動作前,預先活動腰部,盡量避免腰部扭傷;注意保護腰部和患肢,防避風寒侵襲,平時多進行強化腰肌肌力的鍛煉及改善潮濕居住環境等,以免氣血受阻,經絡不通,均有利於預防坐骨神經痛發生。

踝關節扭傷

由於外傷等因素,使踝部的經脈受損,氣血運行不暢,經絡不通,氣滯血淤而致關節囊、韌帶、肌腱等發生撕裂傷的一種骨科常見病。常見症狀為踝部明顯腫脹疼痛,不能著地,傷處有明顯壓痛、局部皮下淤血。輕者部分韌帶纖維撕裂、重者可出現韌帶完全斷裂或韌帶及關節囊附著處的骨質撕脫,甚至發生關節脫位。以外踝損傷最為常見。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小兒中學齡期兒童活動量較大,發病較多。過度的強力內翻或外翻活動,如行走在不平路麵,高處跌下或跑跳時落地不穩,均可引起踝關節扭傷。

方法1 三陰交、昆侖、太溪穴等

采用先刮痧、後點揉結合手法:先刮拭三陰交、太溪兩穴;直至出現痧痕為止。然後點揉解溪、昆侖、丘墟三穴,每穴3~5分鍾。刮、點結合每日1次。此法若能配合針灸、按摩,效果更佳。注意:如果踝關節急性損傷時,要在24小時內進行冷敷,可有止痛作用;24小時以後用熱敷方法可活血化淤。

方法2 風市、昆侖、商丘穴等

采用刮痧瀉法:將刮痧工具消毒後,在刮拭部位塗抹紅花油或其他刮拭油,按順序由上至下,先刮拭風市、解溪,昆侖,有活血通絡之效;再刮拭申脈、商丘、照海,可以起到通絡止痛的作用;最後刮拭膈俞、血海,有活血化淤的效果。

溫馨提示

患者應臥床休息,防止踝關節負重,不能過早活動,應在拐杖支持下進行康複訓練,一個月內不要做劇烈運動。損傷部位應注意防寒保暖。運動前充分做好準備活動,搞好場地設施,培養和提高自我保護能力,提高踝關節的肌肉力量,及踝關節的穩定性和協調性,練習時應戴好保護支持帶等,均可預防踝關節扭傷。日常生活中,上下樓梯、行走、跑跳等也應加強防範。

網球肘

網球肘又稱肱骨外上髁炎,是勞傷氣血、筋脈不和所致手肘外側肌腱發炎疼痛。在用力抓握或提舉物體時感到患部疼痛。多發生於長期從事旋轉前臂、伸屈肘關節及腕關節單一動作的人。家庭主婦、磚瓦工、木工等長期反複用力做肘部活動者也易患此病。多發病緩慢,症狀初期肘關節外側酸困和輕微疼痛,患者自覺肘關節外上方活動痛,局部無紅腫,肘關節伸屈不受影響,但前臂旋轉活動時疼痛。嚴重者手指伸直、伸腕或執筷動作均可引起疼痛。少數患者在陰雨天時自覺疼痛加重。病因主要為長期過度勞動。

方法1 肘關節內側等部位

用刮痧法。按順序刮拭肘關節內側,前、後側區,肘內側區,都要取患側,每個穴位都要刮至出現痧痕為止。刮痧後要再做拔伸、旋轉、搖晃、抖筋等配合動作,效果更好。每3日1次,一般3次即可治愈。

方法2 阿是穴、曲池、合穀穴等

用刮痧法。以取局部穴位為主,即刮拭範圍不宜過大。先刮拭肘部的阿是穴、曲池、肘,其中阿是穴用放痧手法;再刮拭前臂手三裏;最後刮合穀穴。采用瀉法。此法可達疏通經絡、舒筋止痛之效。

溫馨提示

患者要防止肘部吹風、著涼,避免過勞。保持肌肉強壯,可以吸收身體突發動作的能量;運動前先熱身,然後牽拉前臂肌肉;從事需要前臂活動的運動項目時,要學會正確的技術動作;進行體育運動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長期體力活動較少的人,應注意避免突然的肘部過度活動;從事反複伸屈肘關節工作的中老年人,應注意勞逸結合,適度進行有針對性的鍛煉等,均有利於預防網球肘。

足跟疼

足跟疼是由腎氣衰弱、氣血虛弱,引起脈道血液淤積所致的一種老年常見病。表現為站立或行走時,足跟及足底有酸脹疼痛感,嚴重時如針刺狀疼痛。多發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女性,有過生育史的女性更容易發生。原因很多,主要有老年退行性老化、氣血運行不暢、濕熱下注、過度勞累、增長骨刺以及各種外傷等,導致足跟軟組織損傷和退行性病變或繼發無菌性炎症。

方法1 太溪、水泉、照海穴等

刮痧、點揉、點刺結合法。先取穴於太溪、阿是穴兩穴進行刮拭;接著點揉水泉、照海、昆侖、解溪、仆參、申脈各穴,每穴點揉3~5分鍾。每日1次。

根據患者病症的不同加刮配穴。肝腎虧虛配太衝和湧泉;氣虛血虧配足三裏、複溜和足底;這兩型的刮拭手法力度都要較輕,操作範圍較廣泛。寒濕凝滯型的足跟痛配刮陰陵泉、血海和足底,使用手法力度中等,範圍也要刮拭得較廣,其中湧泉、足底不刮,而是針點刺(針要消毒後方可使用)。

患者要注意避免風冷潮濕,勞逸結合,還要適當加強功能鍛煉。此法如配合藥物,則療效更佳。

方法2 阿是穴、足背、膝彎區等

刮痧、點揉結合法。先重點刮拭阿是穴和踝部內、外側區,每個部位都要刮到出現痧痕為宜,刮後並以指點揉阿是穴5~10分鍾,需要用重手法;然後再刮拭足背、足底區;最後刮小腿內、外、後側區和膝彎區。如果配合外敷阿是穴,會有更好的效果。此法要每日1次,堅持治療效果更好。

溫馨提示

應穿輕軟合適的鞋子,注意足跟保暖;長期堅持足部鍛煉,以增強肌肉和韌帶的力量及彈性;注意勞逸結合,不宜過久站立、行走;注意防止外傷,在高低不平的路麵或下樓時用力不要過猛,以防足跟著地時受傷;堅持每晚用溫熱水泡腳或中藥泡足,促進局部血液循環。

骨質增生

骨質增生又稱骨性關節炎、老年性關節炎等,是由外傷勞損、感受風寒濕邪,痰濕內阻及血淤引起肝腎虧虛所致的一種中老年常見病、多發病。症狀主要有關節疼痛,活動受限,也可出現關節變形。多發生於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多於女性,常用腰部活動的重體力勞動者及運動員易患此病,最常發生於膝、髖、腰椎、頸椎、肘等關節。年齡因素、慢性勞損、外傷、代謝因素、精神因素等均能引起骨質增生。骨質增生一般可分為虛、實兩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