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外科常見疾病刮痧療法(3 / 3)

方法1 膏肓、神堂、手三裏穴等

用刮痧法。先刮拭主穴大椎、大杼、膏肓、神堂穴,采用瀉法;再刮拭配穴列缺、手三裏、湧泉、照海、足三裏、承山等穴,用補法。如果患者有頸椎骨質增生要加刮頸椎3~5兩側。每日1次。據臨床經驗,連續7次見效,1個月左右即可痊愈。

方法2 阿是穴、患區

采用刮痧法。將刮痧活血劑塗在阿是穴、骨質增生部位及其周圍疼痛區。如患者有坐骨神經壓迫症狀,還要沿著該神經循行路線塗抹藥液。接著用刮痧板自上向下來回刮拭,直到被刮拭的部位皮膚發紅,皮下出現紫色痧痕為止。可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療程為6~7次。

溫馨提示

患處應注意保暖,避免感受風寒。多補充鈣質,適當進行體育鍛煉。不吃柳橙類水果,如橘子、橙子,也避免食用糖、酒、咖啡。預防骨質增生的方法有均飲食,多吃蔬菜、水果和含粗纖維的食物,常吃堅果,注意營養的補充,忌食辛辣刺激的食物,禁煙酒、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多吃富含抗氧化劑的食物,如芒果、葡萄、草莓、番茄、包心菜、馬鈴薯等;必要時應補充多種維生素;老年人應節製飲食,保持適當的體重,避免肥胖。

類風濕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又稱類風濕,是由痰滯經絡,血行不暢所致一種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屬中醫“痹證”範疇。以慢性、對稱性、多滑膜關節炎和關節外病變為主要臨床表現。早期有關節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晚期關節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並伴有骨和骨骼肌的萎縮,極易致殘。好發於手、腕、足等小關節,反複發作,呈對稱分布。與內分泌、代謝、營養、地理、職業、心理和社會環境的差異、細菌和病毒感染及遺傳等因素有關。類風濕關節炎可分為典型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典型類風濕性關節炎,兒童類風濕性關節炎和重疊類風濕性關節炎四型。

方法1 腎俞、阿是穴、腰俞穴等

用直接刮痧法。選用正紅花油或刮痧活血劑為刮拭用油,將刮痧板與皮膚呈45度角,由上而下或由內而外順序刮拭背部大椎至腰俞,腎俞,以及肘關節阿是穴和膝關節阿是穴。對所選的刮拭部位要反複刮,力度以患者感受舒適為宜,直到刮至出痧疹為止。此法還應配合藥物治療,更具舒風、散寒、除濕,沮經通絡,行氣活血,疏通血脈的效果。10次為1療程。

方法2 大杼、膈俞、肝俞穴等

用刮痧法。先刮拭背部的大杼、膈俞、肝俞、脾俞、腎俞、小腸俞;接著刮拭上肢的肩、肩貞、肩、曲池、尺澤、手三裏、陽池、合穀、大陵穴。最後刮拭下肢的環跳、梁丘、委中、陽陵泉、足三裏穴等。每個穴位都要刮至出現痧痕為止。1日1次。

溫馨提示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應少吃高脂肪類食物,如過量牛奶、肥肉等,菜和湯也要少放油;少吃動物內髒和海產品,會使關節症狀加重;少吃過酸、過鹹食物;少吃刺激性強的食物,如辣椒等,尤其是急性期病人及陰虛火旺型病人應忌用;少吃糖,尤其是長時期服用糖皮質激素的病人,可導致糖代謝障礙,並應忌煙酒。

腓腸肌痙攣

腓腸肌痙攣,即“小腿抽筋”,是由寒涼之邪凝滯經脈,使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痛性痙攣。症狀為小腿後側突出肌肉抽筋隆起,觸按堅硬,小腿不能伸屈,甚則抽痛難忍,不能站立,足趾、踝部屈伸牽掣疼痛。男女老少均可發病,多發於冬季。引起腓腸肌痙攣的原因有寒冷刺激,過度疲勞,睡眠姿勢不好,睡眠過多,全身脫水失鹽,缺鈣,動脈硬化或氣血虛弱、肝腎不足等。

方法1 委中、承山、陽陵泉穴等

用刮痧法。每個刮拭部位都要刮至出現痧痕為止。

(1)刮拭頭部,取頭部全息穴區,額旁2帶(左側)、額頂帶後1/3、頂顳前斜帶上1/3或頂顳斜帶上1/3(對側)。

(2)刮拭上肢的三焦經,取患側的液門穴。

(3)刮拭下肢的膀胱經,取患側的委中、承筋至承山;刮拭下肢膽經,取患側的陽陵泉至懸鍾;刮拭下肢脾經,取患側的陰陵泉至三陰交。

方法2 陽陵泉、外丘、申脈穴等

用刮痧法。先用刮痧板刮拭下肢委中、承筋、承山穴。接著刮拭下肢的陽陵泉、外丘穴。手法力度要輕柔,刮出淡紅色痧痕即可,不必刮出紫色痧疹。最後采用點揉法點揉申脈穴30次。一般急性腓腸肌痙攣刮拭1次即可見效,病程長者,需經3~5次以上的治療。

溫馨提示

注意下肢保暖,尤其是在睡眠時,睡前用熱水燙腳,平時加強體育鍛煉和運動。避免過度疲勞,應適當休息,減少運動量。運動前要做充分準備活動,在遊泳時如果水溫過低,應做好熱身活動。膳食方麵要多吃些含鈣量高的營養食品,如牛奶、大豆、蝦米、芝麻醬、海帶等,也可在食品中加骨粉、乳酸鈣等鈣鹽。必要時補充一些維生素E。

關節痛

關節痛,全稱為風濕寒性關節痛,是由風邪、濕邪、寒邪侵入機體所致。關節疼痛、紅腫、炎症和活動受阻、功能受限。刮風、下雨或遇冷病情加重。關節本身或全身性病變均可引發關節痛。關節痛的臨床上表現較多,按中醫辨證可分為風重型關節痛、濕重型關節痛、寒重型關節痛、風濕型關節痛、寒濕型關節痛5種類型。

方法1 臂臑、肘、天井穴等

刮痧法。選用正紅花油或刮痧活血劑,采用直接刮法。整個刮拭過程以輕柔力度為主,痧板與皮膚呈45度角,由上而下或由內而外的順序刮拭上肢的臂臑、肘、天井、尺澤、手三裏、手五裏、合穀等穴;下肢的膝眼、伏兔、陰陵泉、陽陵泉、血海、委中、委陽、承山、足三裏、阿是穴。每個穴位都要刮拭出痧疹為止。此法可有疏風散寒除濕,疏通經氣血脈的效用。

方法2 陽陵泉、承山、梁丘穴等

用刮痧法、點揉相結合法治療。先刮拭下肢的委中、承山、陽陵泉穴,直至出痧,用瀉法。接著點揉膝部內膝眼、外膝眼穴,每個穴位各點揉30次。最後刮拭下肢梁丘、足三裏、陰陵泉穴,每個穴位各刮拭30次。每日1次,5~7次為1個療程。

溫馨提示

應加強預防保健,加強鍛煉,增強身體素質,提高抗病能力;注意保暖,避免受風、受潮、過度勞累及精神刺激;養成合理生活、作息習慣,注意勞逸結合;保持正常的心理狀態並預防和控製感染。

痔瘡

痔瘡又稱痔核、痔病、痔疾等,是由濕熱蘊積下注,血行不暢或大腸積熱等所致。症狀有患處作痛、便血,嚴重時痔塊會凸出肛門外(脫垂),排便後才縮回。男女均可得病,女性的發病率高於男性,任何年齡都可發病,以20~40歲的人多見,並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加重。

病因有飲食不節、勞累過度、久坐、久站、便秘及運動不足等,慢性疾病、生理原因、解剖原因、胚胎發育異常及遺傳原因也可導致痔瘡發生。不同職業患者中的患病率有顯著差異,機關幹部、汽車司機、售貨員、教師的患病率較高。痔瘡包括內痔、外痔、混合痔。

方法1 大腸俞穴

采用挑痧法。刮拭時,患者持坐姿,施術者站其背後,從患者胸l處的大杼穴沿脊椎向下直摸數到胸16椎,即腰椎4旁邊1.5寸處的大腸俞,找準此穴後,然後用棉簽沾龍膽紫(俗稱紫藥水)做好標記。

放痧時,先將三棱針和患者穴位做過標記的皮膚處進行常規消毒,然後用三棱針挑破表皮,操作時,要向內深刺,即可挑出白色纖維樣組織。一定要向內深刺,這樣不易出血,患者隻會感到稍微疼痛。結束後用酒精棉球消毒(酒精過敏者選用其他藥物消毒),貼上膠布即可。

治療時,1次挑l側穴位,3~5天後再挑另l側穴位,一般2次即可。注意針挑後3日內嚴禁重體力勞動;同時不要吃刺激性食物。孕婦禁用此法。

方法2 長強、腰骶、膝彎區等

采用刮痧法。刮拭前,先在刮拭部位塗抹刮痧活血劑。

(1)從大椎至長強穴脊柱兩側輕刮3行,其中在刮拭大椎、長強穴處要多刮幾下,刮至潮紅為宜;

(2)接著重點刮拭腰骶椎及其兩側5行,要刮至出現痧痕為止;

(3)再刮拭下腹正中線;

(4)最後肘彎區,可適當向下延長刮拭範圍,刮膝彎區,也要適當向下延長刮拭範圍。

每日1次。此法常使用,具較好療效,如果配合相應外用藥物治療,效果更佳。

溫馨提示

患者應注意飲食調理,多吃五穀、蔬菜類等含纖維高的食物,如竹筍、卷心菜、胡蘿卜、綠豆、芹菜、豌豆苗、馬鈴薯等,未經加工的穀類,粗糧、麥麩麵包、黑綠葉蔬菜等;多吃蘋果、巴西果、橘子、獼猴桃等水果。忌吃辛辣刺激、油膩、煎炸熏烤及熱性食品,如羊肉、狗肉、生蒜、生蔥、辣椒等,同時也應忌吃發物和煙酒。加強鍛煉,預防便秘,合理調配飲食,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保持肛門周圍清潔等均可預防痔瘡。

老年骨質疏鬆

老年骨質疏鬆是由於器官衰竭,腎氣虛弱,脾失健運,骨髓生化無源,骨骼得不到滋養所致。屬中醫“骨萎”、“骨痹”、“腰背痛”、“骨枯”等範疇。以疼痛為主要表現,並有身長縮短、駝背、骨折、呼吸功能下降等症狀。多發於中老年人。老年骨質疏鬆發病與老年人腎虛、脾虛、肝血虛、血淤有關,性激素分泌減少、鈣調節激素分泌失調、營養缺乏、運動量減少等均可導致骨質疏鬆。患病率女性高於男性。

方法 腰陽關、承山、承扶穴等

刮痧法治療補腎益精填髓。采用直接刮法:選擇正紅花油或石蠟油作為刮拭用油,持握刮痧板與皮膚呈45度角,以由內而外或由上而下的手法,按順序依次刮拭背腰部的命門、腎俞、誌室、腰陽關、承山、承扶、委中、陽陵泉、三陰交、太溪各穴位,10次為1個療程,並要配合藥物及飲食調養,以保證效果。此法有疏通血脈,補益肝腎之功效。

溫馨提示

老年人應注意合理調配飲食,增加易消化且營養豐富的食物,如牛奶、蛋類、魚類、豆製品等;長期堅持適量鍛煉,增強體質;加強室外活動,多曬太陽,促進鈣吸收;少吃阻礙鈣磷吸收的食物,如菠菜、筍、碳酸飲料、咖啡、含防腐劑食品等;不亂服皮質激素類藥物、抗驚厥藥物;合理補鈣,平時多吃海帶、蝦皮、蛋類、奶類、豆製品等含鈣豐富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