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
濕疹,中醫稱為濕毒瘡或濕氣瘡,多由脾虛失運,又外受濕熱之邪,濕邪在體表發病;或血虛又感風寒所致。現代醫學認為濕疹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淺層真皮及表皮炎。周身或胸、背、腰、腹、四肢等局部出現紅色疙瘩,或皮膚潮紅而有集簇或散發性粟米大小的紅色丘疹或丘疹水皰,瘙癢,或皮膚潰爛,滲出液較多,常伴有便幹溺赤、口渴、心煩等症。濕疹可發生於任何年齡、部位與季節,常在冬季複發或加劇。病程遷延難愈,具有對稱性、滲出性、瘙癢性、多形性和複發性等特點。濕疹可分為急性和慢性濕疹,急性濕疹反複發作可轉變為慢性濕疹。
方法1 肝俞、脾俞、腎俞穴
采用刮痧加點揉交替治療。我們選用正紅花油或刮痧活血劑,操作者持握刮痧板呈45度角進行刮拭。先用瀉法,刮拭患者背部的大椎、肝俞、脾俞、腎俞穴,直刮至出痧痕為止;接著用點揉法,點揉腹部的中脘、天樞穴,每穴各點揉30次;然後刮拭肩部的肩,上肢的曲池、合穀、神門穴,每穴刮拭30次。最後刮拭下肢的血海、陰陵泉、足三裏、三陰交、豐隆穴,每穴也各刮拭30下。此治療法每日1次,7~10次為1療程。如果未能達到病愈效果,需要視病情長期治療。
方法2 肺俞、大都、曲池穴等
對脾虛失運,導致濕邪內蘊的患者,用補瀉兼施的方法進行刮拭,刮拭前,先準備好刮痧用具和液劑,按順序先刮拭背部的肺俞穴,再刮前臂的曲池穴,最後刮下肢的陰陵泉、大都、足三裏諸穴。可達到健脾化濕,清利肌膚濕熱,清血熱、祛風止癢的功效。
對血虛又受風燥的患者,用瀉法和平補平瀉法治療。先刮拭背部的膈俞穴,用平補平瀉手法刮拭;再刮前臂的曲池、郤門兩穴;然後刮下肢內側血海至三陰交穴,其中血海穴要用平補平瀉手法刮拭;最後用補法刮下肢外側的足三裏穴。
此法可起到補血潤燥,祛風止癢,健脾化濕,補益氣血,清營活血,寧心安神的療效。當刮治慢性濕疹時,在其病灶周圍用三棱針挑痧或放痧,可增進療效。
溫馨提示
濕疹患者應盡可能避免各種可疑致病因素,如熱水洗燙、過多使用肥皂、用力搔抓及亂用藥等。飲食應以易消化的素食為主,忌食辛辣刺激、腥發動風的海產品等。應注意保持皮膚衛生,避免過度勞累和精神過度緊張,進行適度鍛煉以增強身體抵抗力,並養成良好排便習慣。適當多吃苦瓜、番茄、韭菜和芹菜有助於預防濕疹。
神經性皮炎
神經性皮炎又稱慢性單純性苔蘚,是由於情誌內傷、風邪侵擾導致營血失和、氣血凝滯。常發生於頸部、四肢、腰骶,以對稱性皮膚粗糙肥厚、劇烈瘙癢為主要表現。多發生於夏季或季節性不明顯,症狀時輕時重,容易複發。多見於青年和成年人,兒童一般不發病,可分為局限性神經性皮炎和泛發性神經性皮炎。情緒波動、精神過度緊張等精神因素,胃腸道功能障礙、內分泌係統功能異常,化學物質刺激、昆蟲叮咬、搔抓等局部刺激等均可誘發神經性皮炎。
方法1 血海、委中、足三裏穴等
患者取坐位或臥位,全身放鬆,操作者用刮痧板蘸凡士林膏,先刮拭患者頸背部的風池、天柱、肺俞穴,然後刮拭上肢的曲池穴,最後刮拭下肢的血海、委中、足三裏穴,每個穴位均勻刮拭至皮膚發紅,或皮下有淤點、淤斑為度。
方法2 風池、大椎、膈俞穴等
采用刮痧、點揉結合法治療。先取患者項背部的風池、大椎、膈俞各穴刮拭30次;再取患者的下腹部氣海穴點揉30次。然後取上肢的曲池、內關、神門穴,每穴各刮拭30次;接著點揉上肢的合穀穴30次。最後一定要依順序刮拭下肢的血海、陰陵泉、三陰交、足三裏和委中各穴30次。此療法7~10次為1個療程,每日1次,要治療痊愈需堅持治療較長時間方可。基本獲愈後,仍需堅持治療3個療程,以鞏固療效。
溫馨提示
每日進行麵部按摩,保持氣血流暢。忌用激素類藥物外塗。保持大便通暢,有便秘時應及時治療。避免感情衝動忌用手搔抓或熱水燙洗。不宜穿過硬的內衣以免刺激皮膚。不抽煙,忌食酒、辣椒等刺激性食物。多吃清淡食物和水果。少吃海鮮、羊肉等食物。應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搞好個人衛生,要經常用溫水和肥皂作局部清洗,以清潔麵部皮膚,阻斷感染因素,以免刺激油脂的分泌。同時不用油脂性護膚品或化妝品等。
接觸性皮炎
接觸性皮炎是皮膚黏膜由於接觸外界物質,如化纖衣著、化妝品、藥物等而發生的炎性反應。特點為在接觸部位發生邊緣清楚的皮膚損害,輕者為水腫性紅斑,較重者有丘疹、水疙甚至大疤,更嚴重者可有表皮鬆懈,甚至壞死。可引起接觸性皮炎的因素有動物毒素,昆蟲毒毛,植物花粉、葉、莖及塑料、香料等化學物質。接觸性皮炎可分為刺激性接觸性皮炎和過敏性接觸性皮炎。
方法1 尺澤、曲澤、曲池穴等
采用刮痧、放痧相結合治療。先取患者上肢部的尺澤、曲澤、曲池、合穀諸穴進行刮拭;再取下肢部的委中穴刮拭,刮後放痧。刮拭時,以出現痧痕為宜。治療可每日1次或隔日1次。
方法2 血海、三陰交、足三裏穴等
用刮痧法。操作者準備好刮痧用具,先取患者上肢部的曲池、尺澤、曲澤、內關、合穀諸穴進行刮拭;再刮下肢部的血海、三陰交、足三裏三穴。每個穴位都要刮至出現痧痕為宜。用瀉法。每日1次或隔日1次。
溫馨提示
接觸性皮炎患者查明病因後,應遠離過敏源。飲食以清淡為主,忌食辛辣及油炸食物,忌吃易引起過敏的食物,如酒、海鮮等,應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保持心情愉快和正常作息,不過度勞累,可預防接觸性皮炎;適當進行鍛煉,也可增強免疫力。
過敏性皮炎
過敏性皮炎是由較多因素導致的皮膚炎症反應。症狀有紅腫、癢、痛,以瘙癢最為明顯。中醫認為,本病主要是因為脾失健運、血虛、外感風邪所致。現代醫學認為本病發病原因包括內在、外在因素。內在因素是本身具有過敏體質,外在因素包括飲食、吸入物、氣候、接觸過敏物因素等。刺激因子作用於皮膚和黏膜後,少數具有特異性過敏體質的人會發病,初次接觸不立即發病,經過4~20天的潛伏期使機體先致敏,如再次接觸該物質後,在12小時左右即可發生皮炎。
方法1 脊柱兩側、肘彎區等
用刮痧法。先刮頸椎至尾椎的脊柱兩側,輕刮3行,刮拭出潮紅為止,但需重點刮拭頸部第4椎至第7椎、胸部第1~7椎部位,在這兩個部位的脊柱兩側要刮5行,刮拭力度都以出現痧痕為止;接著刮拭肘部內側、肘彎、膝彎、小腿內側與外側、足背;最後需要用梅花針在病變局部、或周圍由外向內摳刺。每日治療1次,1個療程為5次。
方法2 風池、大椎、委中穴等
采用刮痧法加叩刺結合治療。在刮拭時,我們分兩步進行,先刮拭患者的風池、大椎、膈俞、委中穴;然後再刮拭內關、神門、血海、陰陵泉、三陰交、曲池諸穴。刮拭時要刮出痧痕止。
還要根據患者病情加刮配穴:對因為受風寒、濕氣等引發過敏的,配刮合穀、豐隆兩穴;對脾虛無力運化體內濕熱的患者,配刮脾俞、足三裏、上巨虛和阿是穴,其中阿是穴以梅花針叩刺,注意梅花針和所下針穴位皮膚要進行常規消毒;對血虛風燥型患者,要配刮肺俞、厥陰俞、膈俞、足三裏諸穴。治療時間為每日1次,刮拭手法力度中等,操作範圍適宜較廣泛。
溫馨提示
飲食應注意營養平,多吃牛奶、淡水魚、豆製品及新鮮蔬菜和水果,以增強皮膚抵抗力,避免吃鹹水魚、蝦、蟹等易引起過敏的食物。過敏體質的人使用化妝品應非常慎重,不要用太熱的水洗臉,避免刺激皮膚,也不能用香皂,其中的堿會加重過敏性皮炎的症狀。不要經常用手觸摸患處,避免接觸致敏原,工作和日常生活接觸化學物質時要加強防護。
痤瘡
又稱青春痘、麵皰或粉刺,是由肺經風熱、脾胃濕熱、肝氣鬱結、肝腎陰虛等所致發生在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皮膚病。除兒童外,人群中約有80%~90%的人患本病或曾經患過本病。青春期開始發病,好發於麵部、前胸及後背部皮脂腺發達部位,常對稱分布。痤瘡發生的因素多種多樣,最直接的因素是毛孔堵塞。內分泌功能失調,精神因素,飲食因素,睡眠不規律,嗜好煙酒,藥物因素,化妝品及皮膚護理因素等,均可引起痤瘡。痤瘡可分為粉刺性、丘疹性、膿包性、囊腫性、萎縮性等。
方法1 肺俞、曲池、足三裏穴等
用刮痧法。準備好刮痧用具和適用液劑,刮拭時,保持刮痧板與皮膚呈45度角,先刮拭背部的肺俞、腎俞,接著刮拭上肢的曲池、合穀,最後刮拭下肢的足三裏、豐隆、三陰交。每穴刮至出現痧痕為宜。治療需每日1次,1個療程為5次。
在治療期間,患者應注意休息,忌過食脂肪、糖類和辛辣食物,尤其應戒煙酒,勤洗臉,保持臉部清爽,少用或不用化妝品。
方法2 大椎、大杼、曲池穴等
用刮痧法。操作者準備好刮拭用具和液劑,先依次取患者的背腰部大椎、大杼、膏肓、神堂、肺俞、腎俞各穴進行刮拭,直至出現痧痕為止。然後刮拭上肢的曲池、合穀穴,下肢足三裏、三陰交各穴,每穴要刮拭30次。如果患者的病症經常反複,痤瘡長時間不得消退,操作者還要加刮患者下肢的豐隆、血海、地機等穴,每穴各刮30次。治療時用瀉法。每周2次或3日1次,7次為1個療程。
溫馨提示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證充足的睡眠,保持精神和情緒的穩定,避免工作、學習過於緊張;不吸煙,不喝酒及濃茶等;避免風沙,或過冷、過熱、過潮等環境。飲食方麵,要少吃辛辣食物,如辣椒、蔥、蒜等;少吃油膩食物,如動物油、植物油等;少吃甜食,如糖類、咖啡類;少吃“發物”,如狗肉、羊肉等。適當吃涼性蔬菜、水果。臉麵皮脂過多,油膩明顯者,應經常用熱水洗臉,或用硫黃皂洗臉,每日2次,以保持臉部清潔,保證臉部毛囊皮脂腺導管暢通。忌用油脂類化妝品和激素類藥物。活動性、炎症性痤瘡(如丘疹、膿瘡)患者要少曬太陽。
黃褐斑
黃褐斑又稱肝斑,是由肝失調達、脾氣虛弱、肝腎陰虛等,引起血行不暢所致顏麵氣血失和。主要發於女性。皮損為淡褐色或黃褐色斑,邊界較清,形狀不規則,對稱分布於眼眶附近、額部、眉弓、鼻部、兩頰、唇及口周等處,無自覺症狀及全身不適。黃褐斑主要因女性內分泌失調,精神壓力大,各種疾病等以及體內缺少維生素及外用化學藥物刺激引起。可分為麵部中央型、麵頰型和下頜型三類。
方法1 肺俞、心俞、太衝穴等
采用刮痧法。針對肝氣鬱結型患者,先取局部病變部位刮拭,這有利於疏通局部氣血,消退色斑。接著要刮拭患者的頸部大椎,然後取背部的肺俞至心俞穴進行刮拭,這可疏肝理氣,通絡活血,寧心安神,祛散風熱。再刮下肢外側的陽陵泉穴,最後刮太衝穴。刮拭這兩個穴位,有著疏肝解鬱,疏通氣機的效果。用瀉法。
對肝腎陰虛型患者,按順序先對患者局部病變部位及頸部大椎進行刮拭;然後刮背部的肺俞至腎俞;最後刮下肢內側的三陰交及太溪穴。用補法。每個穴位均刮至出現痧痕止。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
方法2 肝俞、脾俞、腎俞穴等
用直接刮痧法。刮拭前,先塗抹正紅花油或刮痧活血劑,操作時,將刮痧板與皮膚保持45度角進行刮拭。刮拭步驟可由內而外或由上自下,依照順序刮拭背部的肝俞、脾俞、腎俞;刮拭腹部的中脘穴及下肢的足三裏、三陰交、太衝、太溪諸穴。治療時,注意隨證配刮穴位,如果患者屬肝氣鬱結病症,要重點刮拭肝俞穴,並且還要加刮配穴太衝;如果是脾胃虛弱型患者,則重點刮拭脾俞、足三裏兩穴;對腎氣不足患者,要重點刮拭腎俞和太溪兩穴。刮拭手法力度以患者感到舒適為宜,所刮部位出現痧痕為止。
此法治療時間長短要視患者病情而定,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l療程,其治療可達到疏肝養血之效果。
溫馨提示
調理女性內分泌環境,保持心情舒暢,多運動,積極預防婦科疾病等可預防黃褐斑的發生。不要長時間在陽光下暴曬,養成良好生活、作息習慣,忌抽煙、喝酒、熬夜等。保持飲食平,多喝水、多吃新鮮水果蔬菜,如西紅柿、黃瓜、草莓、桃等,少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咖啡、可樂、濃茶、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