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皮膚科常見疾病刮痧療法(3 / 3)

方法1 風池、風市、太衝穴等

采用刮痧法。按刮拭順序先拭患者的風池、膈俞兩穴;接著刮風市、太衝、行間穴。針對不同病症患者要加刮不同配穴,濕熱鬱滯型的患者,要配刮曲池、支溝、血海等穴,刮拭手法力度要較重,操作範圍較廣泛;對血熱化燥型患者要配刮肝俞、血海、三陰交、太溪諸穴,刮拭手法力度為中度,操作範圍需較廣泛。在刮痧治療期間,如果患者如果配合藥物治療,可達到較佳效果。

方法2 腎俞、關元、足三裏穴等

用刮痧、扯痧相結合手法治療。先刮拭背部的腎俞穴;接著刮拭腹部的關元穴;然後刮拭上肢的曲池、合穀穴;最後刮拭下肢的陰廉、足三裏、血海、承山穴。其中背部、腹部、上肢的穴位用重刮法,血海穴可用擠痧、或扯痧法。有益氣養陰、調和營衛,祛除邪氣的作用。

溫馨提示

皮膚瘙癢症患者忌過多食用辛辣魚腥酒類等,以免皮膚瘙癢加劇。不斷搔抓會形成愈抓愈癢、愈癢愈抓的惡性循環,應盡量不搔抓。避免暑熱和寒冷刺激,不用堿性強的肥皂,不宜燙洗患處,燙洗會使病情加重。內衣應柔軟寬鬆,保持瘙癢處清潔,保持輕鬆愉快。

脫發白發

脫發是由於肝腎兩虛,氣血不足,血液無力將營養物質輸送到頭部,導致毛囊萎縮而引起的頭發異常或過度脫落。病因一般有腎虛、肺損、毒素積累、血熱、失精、憂愁、環境汙染及不良習慣等。脫發可分為脂溢性脫發和神經性脫發兩種。脂溢性脫發多見於男性,病情進展緩慢,多在20~30歲開始發生,可見毛發逐漸稀疏和脫落。神經性脫發是精神壓力過度導致,包括斑禿、全禿和普禿,進展快速,一夜之間就可全禿。

方法1 大杼、血海、合穀穴等

用刮痧法。先刮拭背部大椎、大杼、肝俞、脾俞、肺俞、膽俞、腎俞。用瀉法,每個部位均刮至出現痧痕為止。再隨證加刮配穴,對氣血虧虛型的患者,加刮氣海、足三裏、關元穴;如果是因為氣滯血淤引起的脫發,可加刮行間、陽陵泉、太衝、三陰交穴;對風盛血燥型的脫發,加刮血海、外關、合穀穴。每日或隔日1次。

方法2 頭維、百會、四神聰穴等

用刮痧法。先刮拭百會、頭維、四神聰、角孫、上星、風池。接著刮拭列缺、合穀穴。都用平補平瀉法,每個部位均刮至出現痧痕為止。每日或隔日1次。

溫馨提示

脫發患者應滋陰養血、祛風潤燥,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並加強對頭發的養護。要保持精神愉悅,避免熬夜,控製洗頭次數,少吃動物類食物。應多吃富含維生素B6的食物,如馬鈴薯、蠶豆、青魚、橘子、芝麻等,可刺激毛發再生。

酒糟鼻

酒糟鼻又稱玫瑰痤瘡,是發生於麵部中央的慢性皮膚炎症,由飲食不節,肺胃積熱上蒸,外感風邪,血淤凝結所致。主要症狀有鼻子潮紅,表麵油膩發亮,持續存在瘙癢、灼熱和疼痛感。常並發脂溢性皮炎。多見於中年人,女性多於男性,但男性患者病情較重,皮損好發於麵部中央,對稱分布。常見於鼻部,兩頰,眉間,頦部。毛囊蟲感染是發病的重要原因,嗜酒、辛辣食物,高溫及寒冷刺激,消化、內分泌失調等也可引起酒糟鼻。

方法1 印堂、血海、行間穴等

采用刮痧療法。治療血熱積聚型患者,用瀉法。刮拭前,先塗抹正紅花油或刮痧活血劑,刮拭時,將刮痧板與皮膚保持45度角,按順序刮拭患者的印堂、素醪兩穴,再刮拭大椎、膈俞穴,最後刮拭曲池穴。此療法有著疏通局部氣血,瀉熱通絡,清熱涼血和活血的作用。

治療血淤凝滯型的酒糟鼻,用瀉法。刮拭前,先塗抹正紅花油或刮痧活血劑,刮拭時,將刮痧板與皮膚保持45度角,按順序刮拭患者的印堂、素醪兩穴,接著刮拭膈俞穴,最後刮拭血海、行間兩穴。此法可達到疏通局部氣血,瀉熱通絡,活血化淤,疏肝解鬱,行氣活血的功效。

方法2 大椎、印堂、血海穴等

采用刮痧、點揉結合療法。先刮拭患者的背部大椎、大杼、膏肓俞、神堂各穴,用瀉法刮拭30次;接著用點揉手法點揉患者麵部的印堂、迎香、承漿諸穴,每穴各點揉30次;最後再刮拭下肢的血海、足三裏、三陰交、內庭等穴,每穴各刮拭30次。此療法需2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溫馨提示

注意飲食,忌食辛辣、酒類等辛熱刺激食物。應避免促使麵部皮膚發紅的食物,如辣椒、芥末、生蔥、生蒜、酒、咖啡等刺激性食物;少吃油膩食物,如動物油、肥肉、油炸食品、糕點等,以減少皮脂的分泌。多吃些富含維生素B6、維生素B2及維生素A類的食物和新鮮水果、蔬菜。注意避免冷、熱刺激,避免情緒激動、精神緊張。不要用手搔抓患處,以防感染,平時經常用溫水洗臉,不要用堿性肥皂。保持大便通暢,保持皮膚清潔衛生,禁用有刺激性的化妝品。

蕁麻疹

蕁麻疹俗稱風團、風疹團、風疙瘩,由各種因素致使皮膚黏膜血管發生暫時性炎性充血與大量液體滲出所致。可迅速發生和消退,有劇癢,可伴有發燒、腹痛、腹瀉,嚴重的病人有頭痛、發熱等全身症狀。以皮膚、黏膜的局限性、暫時性、瘙癢性潮紅斑和風團為特征,可出現於任何部位皮膚、黏膜。常見病因有食物及添加劑,藥物,感染,動、植物及吸入物,精神因素及遺傳因素。本病在中醫學屬“癮疹”等病症範疇。多因表虛、風寒、風熱蘊結於肌膚;或稟賦不耐,過食膏粱厚味而致腸胃不和,濕熱鬱於肌膚而致。

方法1 風門、肩、足三裏穴等

采用刮痧。先取患者背腰部的風門、肝俞、腎俞穴,各刮拭30次;再刮拭患者肩部的肩穴和上肢的曲池、外關、合穀諸穴,每穴個刮拭30次;然後取上肢的魚際、內關、神門各穴,每穴刮拭30次;最後刮拭患者下肢的血海、足三裏、三陰交穴,每穴各刮拭30次。都用瀉法。操作時可適當加大刮拭範圍,但要對所提出的穴位重點刮拭。需每日1次,一般情況下1~3次症狀即消失,但本病容易複發,因而建議多做幾次治療,用以鞏固。

方法2 風門、陽陵泉、三陰交穴等

采用刮痧和點揉配合療法。操作者按順序先刮拭患者的風門、肝俞、肩、曲池和魚際各穴,其中要對魚際穴進行點揉;然後再刮拭患者的委中、陽陵泉、血海、足三裏、三陰交諸穴。在刮拭中,每個穴位均要刮出現痧痕為宜,每日1次。但要特別注意的是:如果患者出現呼吸困難,憋氣,胸悶,腹痛、腹瀉的嚴重病情,要及時采取中西醫結合的綜合治療。

溫馨提示

蕁麻疹發病與飲食有關,應避免食用魚蝦海鮮,含有人工色素、防腐劑等的醃臘食品、飲料等,忌辛辣、油膩、煙酒。多吃堿性食物,如葡萄、綠茶、海帶、番茄、芝麻、黃瓜、胡蘿卜、香蕉、綠豆、薏苡仁等。有蕁麻疹病史的人,應注意保持室內外清潔,避免花粉、粉塵吸入,避免過冷過熱刺激、情緒激動。

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膚病,中醫稱為纏腰火龍,民間俗稱蛇丹、蜘蛛瘡。多因肝膽風熱或濕熱內蘊,客於肌膚所致。主要特點為簇集水泡,沿一側周圍神經作群集帶狀分布,常伴有明顯神經痛,老年患者常較為劇烈。好發於成人,發病率隨年齡增大而顯著上升,春秋季節和潮濕天氣多發病。病因主要為長期缺乏運動和鍛煉,好發部位依次為肋間神經、頸神經、三叉神經和腰骶神經支配區。病程一般2~3周,老年人為3~4周。

方法1 膽俞、外關、曲泉穴等

采用刮痧法。對肝膽火旺型患者,操作時,先刮拭背部的膽俞穴;接著對患者的皮疹水皰局部患區進行刮拭;然後刮前臂的外關穴;再刮下肢的血海、曲泉兩穴;最後重度手法刮拭患者足部的俠溪、太衝兩穴。用瀉法。此法可引毒外泄,祛淤止痛,疏經氣,瀉肝膽鬱火;清利肝經濕熱。

對脾經濕熱型的患者。操作時,先對患者的皮疹水皰局部患區進行刮拭;再刮下肢內側的血海至三陰交穴,最後刮足背部的內庭穴。用瀉法。此療法有瀉熱除濕毒,健脾運濕,祛毒邪,清熱利濕,化淤止痛的療效。

方法2 期門、曲池、內關穴等

采用刮痧、點揉交替治療法。操作時,先取患者胸腹部的期門穴刮拭30次;再刮上肢的曲池、支溝、內關,每穴各刮30次,然後對患者上肢的合穀、中渚兩穴各點揉30次;接著再刮拭患者下肢的血海、陽陵泉、三陰交,每穴各刮拭30次;最後取太衝、足竅陰兩穴,每穴點揉30次。此法可適當加大刮拭範圍,但要重點刮拭所提到的各穴。隔日治療1次,5~7次為1個療程,沒有特殊情況下需治療2~3個療程。

溫馨提示

老年人應堅持適當戶外活動或參加體育運動,提高機體抵抗力。預防各種疾病的感染,防止外傷,避免接觸毒性物質,尤其是在春秋季節,寒暖交替,要適時增減衣服,避免受寒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增進營養,多吃豆製品、魚、蛋、瘦肉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及新鮮的瓜果蔬菜。患者應注意休息,保持良好心態,飲食以清淡易消化為主,忌吃油膩、海鮮及蛋類,並補充水分。

膿瘡

膿瘡是由風熱之邪或風寒之邪日久化熱所致化膿球菌傳染性皮膚病。特征為丘疹、水皰或膿包,易破潰後成膿痂,蔓延迅速,接觸患處可傳染。膿瘡可分為尋常性及大皰性。尋常性膿皰瘡傳染性強,常在托兒所、幼兒園中引起流行。皮損好發於麵部、頭皮和四肢,麵部以口周、鼻孔附近、耳廓為主,嚴重者可泛發全身。大皰性膿皰瘡皮疹為散在性大皰。好發於顏麵、軀幹及四肢。多發生於新生兒,常伴有精神萎靡、嘔吐、腹瀉。病因有飲食不節、嗜食肥甘辛辣,嗜酒過度等,外界溫度過高、過濕或患有皮膚病時也可發生膿瘡。

方法1 肩、陶道、血海穴等

用刮痧法。先刮拭大椎、陶道穴,有清熱解表的功效;接著刮拭陽溪穴,可清熱潤膚;最後刮拭肩、血海、陰陵泉穴,刮拭肩可疏通經絡,清熱潤膚,刮拭陰陵泉穴,可健脾利濕清熱。均用瀉法。每個部位要刮至出現痧痕為止。

方法2 血海、足三裏、三陰交穴等

用刮痧法。先刮拭腎俞、肝俞穴,可益腎填髓;接著刮拭曲池穴,可清瀉血虛燥熱;最後刮拭血海、足三裏、三陰交穴,刮拭這幾個穴位有補血潤燥的功效。均用補法。每個穴位都要刮至出現痧痕為止。

溫馨提示

患者應注意飲食平,宜清淡、營養,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忌煙酒。保持皮膚清潔幹燥,防止膿液外溢引起周圍正常皮膚自體接種或通過手搔抓而播散,禁止水洗患處。患有瘙癢性皮膚病時,應及時治療。每次搽藥前均應先清潔皮膚。多吃高蛋白質的食物,提高機體免疫力。補充維生素,如維生素C、B族維生素、α-胡蘿卜素及蛋白質粉等。

凍瘡

凍瘡是由於陽氣不足,外感寒濕之邪,使氣血運行不暢,淤血阻滯所致局限性炎症損害。多發生於寒冬或初春季節。常發於兒童、婦女及老年人。好發於肢體的末梢和暴露的部位,如手、足、鼻尖、耳邊、耳垂和麵頰部。皮損為瘙癢性局限性水腫性紅斑,境界不清,可出現水皰、糜爛和潰瘍。凍瘡發生後在寒冷季節裏常難愈,天氣轉暖後會逐漸愈合。

方法 腎俞、絕骨、太溪穴等

用平補平瀉刮痧法。先刮拭脾俞、腎俞、命門穴;接著刮拭外關穴;最後刮拭足三裏、絕骨、三陰交、太溪穴。有健脾益氣,補精益髓,活血化淤的功效。每個穴位要刮至出現痧痕為止。

溫馨提示

凍瘡發生後忌用火烤、熱水燙等加熱措施,禁冷水浴,雪搓、捶打患處等。減少凍瘡發生,關鍵在於入冬前的預防。應堅持體育鍛煉,增強抗寒能力,常用冷水洗手、洗臉、洗腳。要注意對身體暴露部位的保暖,還可塗些油脂。寒冷時應加強運動,促進血液循環。用茄子梗或辣椒秸稈煮水洗容易凍傷的部位,或用生薑塗擦局部皮膚,都有預防凍傷作用。在冬季提前預防凍瘡,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