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五官科常見疾病刮痧療法(3 / 3)

對虛證耳鳴的患者,先刮頭部的耳門、聽宮、聽會,這幾個穴位為治療耳病的要穴,可疏調耳部經絡的氣血。接著從背部的肝俞一直刮到腎俞,有補益肝腎的功效,最後刮三陰交、足少陰經原穴太溪穴,可調補三陰不足。

方法2 角孫、耳門、少海穴等

用刮痧與點揉相結合的方法。先點揉頭部的角孫、耳門、聽宮、聽會、瘈脈、翳風穴,每個穴位點揉20次,直到患者感覺脹麻為止。再刮拭少海、太溪穴,要刮到出現痧痕。2天刮拭1次,一個療程為7次。

溫馨提示

注意調節自己的情緒,做到不大喜大悲,不暴怒憂鬱,始終保持心情愉快、舒暢。做到勞逸結合,不過度疲勞,保證充足睡眠,節製房事。另外,要加強營養,因為,正確的飲食調理,也可以收到良好的預防效果。多吃有活血作用的食物,有利於保持耳部小血管的正常微循環。可常食用黑木耳、韭菜、紅葡萄酒、黃酒等。多吃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E的蔬菜、幹果,可改善末梢血流量,對內耳起保護作用。如新鮮綠葉蔬菜中含維生素C多,黑芝麻、植物油、核桃、花生等含維生素E較多。老年性耳聾者都有血鈣偏低症狀,而血鈣偏低與缺乏維生素D有關。動物肝髒、蛋類、蘑菇、銀耳中含維生素D較多。

鼻出血

鼻出血可由鼻外傷如挖鼻過重、劇烈噴嚏、鼻腔手術等引起,也可能是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壓、血液病、藥物中毒等,有的女性在月經期容易出血,稱為“倒經”,是與內分泌失調有關。還有些是因氣溫高或空氣幹燥而使鼻出血。鼻出血在中醫學屬“鼻衄”範疇。多因肺有伏熱,複感風熱;或陰虛火旺,氣逆於肝,導致熱灼肺絡,血隨鼻出;或飲酒過度,多食辛辣、肥厚、炙之品。輕度鼻出血時,病人可有鼻涕中帶血或一側鼻孔流血;重度鼻出血時,可因單側或雙側鼻腔大量、反複出血甚至從口中吐出而產生頭暈、眼花、身體虛弱、出冷汗。

方法1 少商、內庭、太溪穴等

對胃火引起的鼻出血,要先刮拭麵部的上星、巨穴,然後刮拭腹部的天樞穴,接著刮拭手部的二間穴,最後刮拭內庭穴。用瀉法。

對肺熱引起的鼻出血,要先從頭後部的大椎,接著按順序刮拭迎香、孔最、手部的合穀,最後在少商穴處用放痧法。用瀉法。

對陰虛火旺引起的鼻出血,應按順序刮拭麵部的素、前臂的神門、下肢的三陰交、太溪,最後刮拭足部的太衝穴。用補法。

方法2 大椎、上星、迎香穴等

刮拭時,分別以背部的大椎、頭部的上星、麵部的影像、上肢的少商穴為重點。先刮大椎、上星穴,每個穴位刮拭30次,再點揉迎香、合穀、少商穴。可每日刮拭1次,至病好為止。

溫馨提示

鼻出血時,應穩定情緒,保持鎮靜,若精神緊張會加重出血。鼻出血後,應去醫院做進一步檢查,找出病因,治療原發病灶。平時不可挖鼻。血壓高時應設法降壓,避免長時間低頭工作。這樣,外傷、鼻中隔彎曲、高熱性疾病等原發疾病治愈後便不會再發。如經常反複單側鼻孔出血,必須引起警惕,需做詳細檢查,年老者應排除腫瘤的可能性。

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是指咽部黏膜、淋巴組織及黏液腺的彌漫性炎症性疾病。症狀有咽部不適,發癢、發幹、微痛、灼熱、異物感或輕度疼痛、幹咳、惡心,咽部充血呈暗紅色,本病常反複發作,長久不愈。本病在中醫學屬“喉痹”等病症範疇。多因熱邪犯肺,胃火上蒸,煎煉成痰,腎陰虧耗,虛火上炎等而致病。

方法1 大椎、風門、肺俞穴等

用刮痧、點揉相結合治療法。先刮拭背部大椎、風門、肺俞、胃俞、腎俞穴,用補法,每個穴位各刮拭30次;然後點揉人迎、天突穴;接著刮拭曲池、尺澤、合穀、魚際、少商穴,每個穴位各刮拭25~30次;最後刮拭下肢的足三裏、豐隆、太溪穴。對選擇的刮痧部位反複刮拭,每個穴位都要刮至出現痧痕為止。每日1次,7次為1個療程,應長期堅持治療才能取效。

方法2 廉泉、天突、扶突穴等

用刮痧法。刮拭前先塗抹刮痧活血劑,刮拭時,將刮痧板與皮膚呈45度角,由上而下或由內而外順序刮拭各部位。先刮拭頸部的廉泉、天突、扶突;接著刮拭背部的肺俞、腎俞;然後刮拭上肢的太淵、尺澤;最後刮拭下肢的三陰交、太溪、照海。對選擇的刮痧部位反複刮拭,每個穴位都要刮至出現痧痕為止。10次為1療程,治療時間根據疾病緩急、病程長短而決定。刮治期間少發聲,少用嗓,不要用聲過度。

溫馨提示

首先應增強機體抵抗力。特別在秋冬季節,應早睡早起,加強鍛煉,提高呼吸道耐寒能力。要去除致病因素,如治療鼻咽部慢性疾患,避免或減少不良因素的刺激,戒除吸煙、飲酒不良嗜好,少食辛辣及煎、炸食物,飲食宜清淡而富含營養。努力改變不利於身體健康的工作或生活環境,多飲水及食用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生活起居要有規律,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天氣幹燥時可采用空氣加濕器,或在臥室裏放上一盆淨水,增加空氣中的濕度。

眼瞼下垂

通常指的是上眼瞼下垂,即上瞼下垂,表現為上眼瞼部分或完全不能抬起,致上眼瞼下緣遮蓋角膜上緣過多,從而使病眼的眼裂顯得較正常眼裂小。輕者半掩眼睛;重者上瞼無力展開,遮住整個角膜,上眼瞼麻木,呈弛緩狀態,開張失去自主性。本病在中醫學屬“上胞下垂”、“瞼廢”等病症範疇。多因脾虛氣弱,脈絡失和,肌腠疏開,邪風客於胞瞼而引發,也有因外傷所致者。

方法1 脾俞、中脘、氣海穴等

用刮痧加灸法同步治療。先刮拭脾俞、中脘、氣海、足三裏,直到出現痧痕為止,注意刮拭時用補法,刮完之後,還要溫灸這幾個穴位。最後,用梅花針扣刺太陽穴與眉棱骨線。每日做1次,5次為一個療程。

方法2 風池、大椎、膏肓穴等

用刮痧、點揉相結合的手法治療。先刮拭風池、大椎、膏肓、神堂穴;接著點揉麵部攢竹、陽白、魚腰穴,各點揉3~5分鍾;最後刮拭合穀、足三裏、三陰交穴。每個穴位各刮拭30次,要刮至出現痧痕為止。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一般治療2~3個療程。

溫馨提示

保持生活起居有規律,不疲勞過度,注意適當休息,做到勞逸結合。進食富含營養而易消化食物,忌食辛辣、肥膩的食物。治療的同時,也可在局部及前額部給予濕熱敷。熱敷時,可用手指在眉毛上部往上推揉,每次10分鍾,每日2次。也可艾灸攢竹、絲竹空、陽白穴,每個穴位艾灸5分鍾,也有一定的療效。

牙痛

牙痛是口腔疾患中最常見的症狀,牙齒及周圍組織的疾病,牙鄰近組織的牽涉痛及全身疾病均可引起牙痛。主要臨床表現為牙齒疼痛,咀嚼困難,遇到冷、熱、酸、甜時疼痛加劇。手足陽明經之循行分別人於上下齒,腸胃積熱,風邪外襲,腎陰不足等皆可引起牙痛。中醫辨證分型將牙痛分為風火牙痛、實火牙痛、虛火牙痛。

方法1 下關、風池、外關穴等

用刮痧、點揉法。先點揉下關、頰車穴,有通經止痛的作用;接著刮拭風池穴,然後刮拭上肢的外關穴,刮拭這兩個穴位可以起到疏風解表的功效;最後擠按合穀穴。用瀉法。每日1次,這種療法對風火牙痛療效很好。

對實火牙痛,可先點揉下關、頰車穴;然後刮拭上肢的合穀、二間穴;最後刮拭內庭穴。用瀉法。可起到通經止痛,清熱瀉火止痛的功效。

方法2 太溪、頰車、下關穴等

用刮痧法。先點揉下關、頰車,接著刮拭合穀穴,這三個穴位都屬於陽明經,是治療牙痛的特效穴位;然後刮拭太溪、行間,太溪是足少陰經原穴滋陰補腎,刮拭太溪穴可以治療牙痛之本,行間為足厥陰經滎穴,用以清熱降火。

溫馨提示

平時應注意口腔牙齒衛生,以防牙痛。早晚堅持刷牙很重要,並采用正確的刷牙方法,它可以清除牙穢及食物殘渣,防止牙石的沉積和形成。發現齲齒,牙齦炎等應盡早治療。飯後漱口也是個好辦法。飲食宜清淡細軟,不要常吃辛辣、粗硬的食物。平時也要注意牙齒保健,每天早晨醒來後,閉口,上下齒叩擊300下,同時將唾液分3次咽下。每次小便前叩擊36下,然後小便。練習3個月,能使牙痛不再複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