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你的孩子屬於哪種依戀模式(1)(3 / 3)

心理學家發現在兒童自我積極性方麵,母子依戀的效果比父子依戀的效果要明顯和強大,母親較多地扮演照顧者角色,較多地滿足兒童安慰、養育和情感需要,也就是說內部價值的感覺大多與母親特質有關。兒童焦慮、退縮行為表現程度則由父子依戀特質來預測。父親較多扮演玩伴角色,滿足兒童對刺激、興奮活動和探索外部世界的需要,所以說外部價值的感覺大多與父親特質相關。

作為父母,如果希望幫助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戀模式,就要雙方共同努力,任何一方的缺席都會阻礙孩子安全依戀模式的形成。

依戀模式在青少年時期同伴關係中的表現

同伴關係是人類社會化中的一個重要領域,也是依戀心理學研究的主要方麵,特別是在青少年階段其強度顯著增加。依戀模式對同伴關係的影響一般從認知、行為和情感三個維度進行討論。

從認知角度看,安全型兒童對自我的認知是積極的,他們堅信自己理解他人對自己的期待,同時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達成別人對自己的期待。安全型的兒童會以靈活的方式達成與人的合作,從而獲得來自同伴的積極回應。而不安全型的兒童對自己有消極看法,認為自己是沒有價值的,周圍的人也難以理解和響應自己的需要。因為擔心被拒絕,所以就不會將自己的期望準確表達,卻又因無法獲得支持而自我貶低,拒絕與外界交流與合作。

從行為觀點出發,父母是孩子內心的“安全基地”,是他們探索社會環境,發展社會技能,增加對同伴接觸的最堅實的力量所在。安全型兒童在父母與自己的互動中,領悟到雙方是可以將自己的期待明確表達,並一定可以獲得一致性響應,於是他們將這樣的互動方式推廣到同伴關係之中,每一次良好的效果無疑又強化了他們對人際關係的理解,增強了他們與同伴交往的信心。而不安全型的兒童,無法在與父母的溝通中建立行之有效的模式,所以在同伴交往中也表現出沒有信心,沒有方法,阻礙了他們社會化功能的發展。

從情感水平上看,安全型兒童會建設性地發展控製消極情感的能力,使他們的表現有益於同伴相互交往的積極情緒。相反,不安全型兒童則以一種不恰當的方式表達情感,較少產生積極同伴關係,因此依戀關係在協調兒童與同伴關係中起著重要作用。

一項從嬰兒到青春期的縱向研究發現,安全型依戀的青少年要比不安全型青少年更可能受同伴歡迎,發展互惠互利的友誼,擁有更多的朋友,具有良好的社會化功能。而不安全型青少年與同伴之間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被小組活動排斥或被嘲笑,影響其社會化功能的形成和發展。

回避型兒子無所欲無所求

宇翔缺乏學習的動機和熱情,對什麼事都不專心,有時犯了錯誤,以低頭不語來對抗來自老師的批評,回避型依戀模式是他各種“匪夷所思”行為的最好詮釋。

毫無生氣的家庭氣氛

這是一個很多年前的谘詢案例,能夠與宇翔建立谘詢關係,並陪伴他走過人生最艱難的時光源起我的“學校心理教師實務培訓課程”。他的班主任李嵋柔是一位敬業的班主任,為了能夠更好地引領學生,她自費學習心理谘詢理論與實踐方法。在接受督導時,她與我分享了最讓她感覺棘手的學生宇翔。

高二接班後,李嵋柔很快就發現宇翔與眾不同,他無所欲無所求,終日處於低沉的狀態,並且與學校的一些老師有很深刻的矛盾。為了全麵了解宇翔的成長經曆,她請來宇翔的父親,他的父親處於高度焦慮之中,他緊握拳頭的小動作提醒了李嵋柔,她擔心與父親的交流會造成他施加更大的壓力給宇翔,可宇翔的問題必須要解決呀……正在嵋柔不知所措的時候,她無意中發現,宇翔總是看報紙上的“麗珊熱線”專欄,她感覺到問題解決的曙光,“你喜歡看麗珊老師的文章?”

宇翔說:“不是看,是交談。”

在嵋柔的促成下,我親自接待了宇翔。

“宇翔,初次見麵,歡迎你的到來。”

“我和您認識很久了……”宇翔非常開放地告訴我,他最喜歡我專欄的哪些文章,在評論別人時也開始講述自己的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