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貪小便宜吃大虧(1 / 3)

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

——《孫子兵法·九變篇》

這就是說,明智的將帥考慮問題,總是兼顧到利與害兩個方麵。在有利的情況下考慮到不利的方麵,事情就可以順利進行;在不利情況下考慮到有利的方麵,禍患就可以解除。

孫武為了防止將帥死用原則而招致失敗,要求將帥必須做到全麵地看問題,趨利避害,防患未然。孫子要求將帥對客觀條件與主觀條件、優勢與弱點、利與害等等都應全麵了解。所謂全知,並非事無大小都要知道。用市場學的術語來說,就是了解優勢、弱點、機會、威脅;從思維方法來說,就是全麵性和綜合性。而且還要求將帥根據目前的形勢,著眼大局,而不是貪眼前的小便宜。

但常規也會有變化,比如說,本該經過的路徑並非就一定要走,有時可以不走;可以打敗的敵軍並非就一定要打,有時可以不打;能夠攻取的城池並非就一定要攻,有時可以不攻;本該爭奪的要地並非就一定要爭,有時可以不爭;本該接受的君令並非全都要執行,有時可以不執行。這就是“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所以,聰明人考慮問題,總是兼顧到事物的利害兩個方麵。遇到害,就會想到其中的利,往最好處努力,這樣,事情才可能繼續見到利;又要研究其中所含的害,從最壞處著想,這樣,隱患才可能消除。

在公元前3世紀末,已經征服北意大利的羅馬,將矛頭又指向了南意大利的希臘殖民地馬格那·格雷其亞。經過一段戰爭後,羅馬人的侵略遭到了有力的反抗。在公元前280年,南意大利最強大的城市克倫茲姆向希臘本國的一個國王皮洛士求救。

皮洛士王自稱亞曆山大大帝的後裔,因為他的出身地和亞曆山大大帝的母親一樣,是著名的奧林匹亞。

雙方軍隊在意大利半島南部的格雷其亞平原展開激烈的戰爭。皮洛士是個擅長率領軍隊征戰的英雄人物,而羅馬軍隊則是當時世界上設備最精良、最有戰鬥力的軍隊。雙方的激戰最終皮洛士技高一籌,他以騎兵及戰象的機動攻擊力擊敗了羅馬軍團。

雖然皮洛士勝利了,但據說,他當時曾讚歎羅馬軍團的驍勇,甚至慨歎說:“如果我能擁有這樣一個軍團,征服全世界將不再隻是個夢想。”

公元前279年雙方再戰於奧斯克姆,這次皮洛士仍然獲勝,但他也折損了大半的勇將猛卒,事後,他說:“如果再和羅馬打一次的話,我非得損失所有的軍隊,一個人單身回國了。”

但事實上,第三次戰爭的悲劇仍然發生了。公元前275年,皮洛士為了救援希拉庫薩殖民地,第三次與羅馬軍團展開了戰爭。

有了前兩次的經驗,羅馬軍團想出了對付皮洛士的方法。他們用火箭投石集中射擊皮洛士引以為傲的戰象及騎兵部隊,將之全部消滅。結果全軍覆沒的皮洛士就如他曾預言的那樣“單身一人”逃回國了。爾後,南意大利的殖民地,一個一個投降了羅馬,至公元前270年,全意大利半島都落入了羅馬手中。

這第三次戰爭,即著名的貝尼班會戰。

此後,軍事家們把這種“事倍功半”、“害大於利”的勝利稱為“皮洛士的勝利”。

軍事中的利大致可分為兩種:交戰中的有利因素和損耗得失孰多孰少。高明的將領權衡利弊時總是盡量避免弊大於利的戰爭,因為這樣的戰爭即使取勝,於己方的有利也是少於害處的,如果未勝,後果更將不堪設想。

皮洛士是一位英勇睿智的傳奇人物,幾次與羅馬戰爭,他都對己方、敵方作出十分中肯的評價,並且一針見血地指出這種勝利的代價。隻是他為何還要去進行這種“得不償失”的戰爭,以至遭到慘敗呢?

戰爭的重點是效用!

《孫子兵法》與政治——改革開放大發展

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誌在對外開放之初,就決定吸引外資,辦“三資企業”,讓外國人來中國辦工廠,並且在許多方麵給予優惠政策,吸引了源源不斷的外來投資者。

對此政策,許多人想不通,怕吃虧。倒不是怕自己得不到好處,而是怕人家把好處拿走了。

允許個體經濟、私人企業存在和發展,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那些人雖然也有點眼紅,但畢竟不是對外國人。讓外國人把錢賺去,他們就想不通;特別是聯想到外國侵略者在中國近百年屈辱悲痛史中犯下的種種罪惡,就更想不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