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後地區的垃圾常常到處亂扔,什麼都臭在一起;發達城市的垃圾則分類管理,不但不汙染,還能變廢為寶。
連垃圾都可以分類管理,何況人!
當然,人生下來就是平等的,正如《聯合國人權公約》所講:無論一個人身處什麼國家、民族、信仰什麼宗教、經濟狀況、政治地位如何,都是平等的(大意)。我們在此處講的“分類管理”指的顯然不是把人分為三六九等,而是按實際情況作不同的管理與服務,以期帶動全體。
《孫子兵法》此處講的“治眾如治寡”也是《老子》講的“治大國如烹小鮮”之意。
整體是個體的核心與神經中樞,如果中樞渙散,將不攻自破。
《孫子兵法》揭示的“治眾之道”告誡我們:如果形不成事情的核心,將會人心渙散,力量軟弱,數量再多也是一盤散沙,堆不成高樓大廈。
所以,一開始力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形成凝聚力,為大多數人找到共同目標。
當天下大亂時,大多數人一崩潰,就會形成亂流與暗流,就會衝垮一切,並引發集體混亂。
高明如大禹者,知道用“疏導”的方法治水,用一條大流引出無數小流,這樣就會有序發展,不會亂流一地。
大禹治水的關鍵在於疏導。在這時,大禹集團本身的數值為0,他並不是眾流之母,而是一個純粹的外力幫大流分出小流,從而有序發展。這個0相當重要,大禹治水,他就不能是水,必須是水之外的力量。如果大禹是水也會被水衝走。
因為水是無法疏導水的,隻有用工具才能把水引走泄開。
《孫子兵法》“治眾之道”即如治水的道理,也就是用疏導者本身不與大家相同來統領大局。
漢字“眾”也體現了這個意思:
《孫子兵法》揭示的“眾”不僅是三個人,也不僅是人上有人,而是三方同時作用。這種三方作用共同加強凝聚力,從而下傳上達,上傳下達,合力而為“眾”,萬眾一心,不離共同目標。
《孫子兵法》講的“治眾”也是一個自己治理自己的過程,如“內聖外王”。“外王”就是治眾,“內聖”就是自己治理自己,自己修煉自己。
儒家“內聖”之道為修、齊、治、平,即《禮記·大學》裏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齊、治、平都是修,都是齊,都是治,都是平。先平自己的天下,才能平身外的天下。一個人就是一個世界,一個人就是一個天下,如果連自己搞不好自己,連自己擺不平自己,焉論其他?
道家講“內聖”之道為無為。通過清靜無為達到天人合一境界,借天道為人道,以天道行人事,故常成功。
佛家講“內聖”之道為涅槃。通過一種寂滅狀態脫胎換骨,變坑灰為碧波,以意為舟,橫渡滄海,便可以達到彼岸,一切自如,做事情自然會成功。
菩提樹下,釋迦牟尼固定入悟。我們要學佛陀,時刻反觀自身,就能獲取應有的成功。
《孫子兵法》講的“治眾”的另一麵就是自己治理自己,把自己調整到最佳狀態,最佳位置,如此大事,非“靜”而不能成。《孫子兵法》說:“以治待敵,以靜待嘩”,就是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