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智者泰勒斯則發現“萬物皆水構成”,可以稱作“水理論”。
這兩種理論都揭示了萬事萬物善於避勢,並且善於借勢生長的深刻原理。
《老子》說:“上善如水”,又說“水善利萬物”,也是這個意思。
《孫子兵法》此處講的“水因地而製流”則比以上三種理論更多了一層意思,即水不但能避勢、借勢,它還能“彙勢”,將小水彙成大水,從而形成巨大洪流,產生巨大能量。
《孫子兵法》在說了“水因地而製流”後,馬上說“兵因敵而製勝”,將自然生長規律發展為博弈規律。
所謂“兵因敵而製勝”,就是利用敵勢來破敵。
太平洋之水借亞洲大陸之勢,漸漸形成一個巨大的盆。盆口隨水流越長越大,幾億年過去了,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海洋。並不是最大的大陸產生最大的大洋,而是大洋借大陸之勢成為最大。
《孫子兵法》揭示的“水因地而製流”規律,旨在說明萬事萬物發展應如水,要學會借勢、彙勢,才能越來越壯大。
比如《三國演義》中曹操百萬大軍南下,諸葛亮巧借曹操之勢引發赤壁之戰,挑動孫權與曹操大戰,劉備一方則於中取便,最終戰勝了曹操,並順勢奪取了孫權的一大塊地盤,成為最大贏家。這就是“因敵而製勝”,也就是“借敵破敵”。
這招“借敵破敵”必須尋找到卸力點與著力點,否則隻會借來敵勢引火上身,麻煩更大。
一般說來,“借敵破敵”的著力點在“手上”,指要緊握手中武器。《易經》雲:“震驚百裏,不喪鬯匕”,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借敵破敵”的卸力點在“肩上”,指先扛一段時間,再順勢卸下。如果不扛就談不上卸了。劉備把曹操大軍一路扛走,一直扛到東吳,一下子把曹操大軍甩給了孫權,其勁道非小。先受力,再卸力。
卸力之時要猛也要緩,最好讓對方覺察不到。劉備借自己被曹操打敗之勢,把曹操大軍甩給了孫權,這樣曹操與孫權都沒有覺察到劉備的用意,劉備以自然狀態成功卸力。
有經驗的家長在哄嬰兒睡覺時都懂得“一哼二抱三走動”,嬰兒在歌聲中慢慢就會睡著,在大人臂彎裏感覺像在小船中,非常舒服。等嬰兒睡熟了,才能放在床上,過渡一下才不會驚醒嬰兒。如果一開始就把嬰兒放在床上,嬰兒很難睡著。這條育兒之道可以說明“卸力”的道理,要點就是“先抱後放”,有一個過渡的過程。
李白有句詩:“采珠勿驚龍,大道可暗歸。”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夫龍者,縱橫四海,吐納風雲,變則為乾坤,動則為世界,其神化之術大矣。如果我們在龍醒著時要采走它嘴裏的寶珠,那隻會自己找死。所以,要采珠就必須等龍睡熟才能輕輕上前。龍也要睡覺,並且龍睡覺像所有的動物一樣愛張著嘴,這時去采珠其實不難,關鍵要等龍睡熟。一條睡熟的龍不過是條冬眠的蛇,並不可怕。龍一旦睡熟它就不神奇了,它身上的法術就會暫時自行消失。這條“采珠勿驚龍”的道理可以說明“卸力”的另一方麵:
卸力時要多等一等,一直等到對方不在狀態時才能下手。
“借力卸力”,或雲“借勢造勢”,正是《孫子兵法》裏講的“兵因敵而製勝”的關鍵所在,有為君子,應細細揣摩之。
“采珠勿驚龍,大道可暗歸。”意思是要等龍睡著了才能前去采走龍嘴中的寶珠,才不會驚醒龍。大道也應該在暗中進行,自然有所歸屬。
《孫子兵法》揭示的“兵因敵而製勝”之道也就是說我們做事要借勢成事,借敵破敵,重點是不驚動睡著的龍,不點醒夢中之人,這樣就可以暗中操作。這不僅是“陰”,也是陽。絕不小氣,反而大方。世上之事全都是暗中做成,至於做成後你在不在明處宣布,那就是你自己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