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近待遠,以逸待勞。
——《孫子兵法·軍爭篇》
以接近戰地之兵軍待遠途來攻之敵,以安逸之師軍待疲勞之敵。即在戰術上必先使自己處於主動的地位,再應付敵人進攻。也就是說,身處於驚險的環境,要做到“泰山崩於前而不變,麋鹿與於左而目不瞬。”使用這種策略的時候,務須沉著應變,把自己和對方的環境和意圖及彼此間的實力,估計清楚,機警地隨時隨地注意事情變化,時機未成熟就靜如山嶽,隻要機會一來,立刻翻江攪海,天翻地覆。
“勞逸之道”就是以逸待勞,用準備勝疲憊。做事一定要占主動,搶占“戰地”,才能以逸待勞。掌握了主動,再精明的狐狸也抵不過好獵手,孫悟空再有能耐也飛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
魯北化工集團的創始人馮怡生搶先申報石膏製硫酸專利,填補了國內空白,從而為日後企業的壯大打下了基礎,就是一個很好的事例。
中國是一個石膏儲量十分豐富的國家,用石膏製硫酸技術一直是國家的重點研究課題。
在山東無棣縣化工廠工作的馮怡生,多年來一直帶領幾個人進行石膏製硫酸的技術試驗。由於缺乏經費,缺乏實驗場地,試驗進展很慢。1977年8月,工作小組獲得了一筆40萬元的試驗經費,同時,石膏製硫酸項目被列為省科技攻關項目。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馮怡生得知,石膏製硫酸項目無機構、無個人申報專利,馮怡生抓住這一機會,先發製人,申報順利得到批準。
他們邊試驗、邊生產,及時地把每一個試驗成功的項目轉化為產品生產,無棣縣硫酸廠應運而生。這種邊試驗、邊生產的艱苦日子持續了7年,1983年11月,鹽石膏製硫酸聯產水泥試驗圓滿成功了。在取得鹽石膏製硫酸聯產水泥試驗以後,他們又先後完成磷石膏和天然石膏製硫酸聯產水泥的技術突破。馮怡生等人在國內填補了三項技術空白。1987年8月經無棣縣人民政府批準,無棣縣硫酸廠更名為山東魯北化工總廠;1991年3月濱州地區行署批準以山東魯北化工總廠為核心成立了山東魯北企業集團;1992年6月,山東省體改委批準山東魯北企業集團更名為山東魯北企業集團總公司;1995年9月,募集設立“魯北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魯北企業集團從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著眼,通過技術創新,很好地解決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達到了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的高度有機統一。
搶先下手可以吃到獨食,即使吃不到獨食也能吃到頭食。
馮怡生本身技術不是天下第一,但他第一個申報石膏製硫酸專利並獲批準,這就是了不起的地方。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最有口福。同樣地,搶先占領海灘的人當然也能捉到最多的螃蟹。
《孫子兵法》講的“待敵”,就是在自家的地盤上,或在自家的勢力範圍內準備充分,從容迎敵。“待”字有期待的意思,準備已充足,就怕敵人不來。待敵者胸有成竹,勝算較大,怕敵者心存僥幸,認為敵人“可能”不會來,一個“可能”就會讓團隊鬆懈,結果往往是遭到滅頂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