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卑而益備者,進也……無約而請和者,謀進也。
——《孫子兵法·行軍篇》
敵方采取低姿勢,就是正準備向我方攻擊的前兆……沒有具體的約定而來求和,是因為他有別的企圖。因此,對手裝出笑臉或說些對你有利條件時,全都是心存消滅我方的企圖。
古代善於用兵的將領,一定會首先打探敵人的情況然後再采取相應的對策。凡是敵人處於下列情況:軍隊長期征戰失去銳氣,糧食供應不上;百姓對戰爭怨聲不斷;士兵不熟悉軍中的各項法令;武器裝備不充足;行動作戰沒有任何計劃可言;戰時孤立無援;將、官對部下刻薄無度又暴斂資財;賞罰不清,士兵懈怠;陣營混亂,沒有秩序;偶爾取得一點成績就驕傲自大,這時就可以向敵人發起進攻。凡是敵處於下列情況:能選派賢良之士輔助將帥,糧餉充足有餘,百姓生活安定,鎧甲、兵器銳利精良,能與周邊國家保持和睦友善的關係,又有大國作後盾,這時,就應設法避開敵人,不可輕舉妄動。
這都說明了了“探敵情”的重要,要求將領先探明敵情,再定進退。臨戰必先探明敵情,這是盡人皆知的常識。然而,如何探明,如何決策,就不是人人懂得,人人能處理好的了。《孫子兵法·行軍篇》的精妙之處就在於,給將領提供了這方麵的參考。文章詳盡說明,對哪些敵軍可以進攻,對哪些敵軍則要避開。這些經驗之談,對臨陣指揮的將領太有用了!
將帥領兵打仗需要根據一些現象判斷敵人的真實情況。如果敵人在與我軍爭戰時按兵不動,一定是憑借了險要的地勢;如果敵人不斷地向我軍挑戰,一定是想引誘我軍首先出擊;看到樹木無風而動,一定是敵人的戰車悄悄駛來;看到塵土低飛而且範圍很廣,肯定是敵人的步兵正在進襲途中;當敵人言辭強硬而且做出向我軍進攻的樣子時,一定是在準備撤退;當敵人忽而前進,忽而後退時,就是在引誘我軍進擊;發現敵軍扶杖而行、萎靡不振,敵人肯定已經饑餓難忍;發覺敵人對有利的時機不加以利用,則敵人肯定已相當疲勞,無力再進;飛鳥在敵軍的陣地群集棲飛,則表示敵軍陣營已開始空虛;夜間聽到敵軍陣地喧嘩吵鬧的聲音,則表示敵人內部對戰爭十分恐懼害怕;敵人的軍隊渙散,混亂不堪,是因為敵軍主將正失去應有的威勢;敵軍的旗幟混雜紛亂,表示敵軍內部已經大亂;敵軍的將、官不斷地發怒,則表示戰爭形勢的發展使他們感到無可奈何,敵人對取勝已失去信心;敵軍獎賞過頻,刑罰過繁,表示敵軍主帥已無力扭轉自己內部的混亂和士兵不服從將帥命令的局麵;當敵人派遣使者低聲下氣地來求和時,則表示敵軍想停戰;如果敵人送來貴重的物品,說盡甜言蜜語,則表示敵軍想私下講和。諸葛亮把敵情分為17種類型,一一說明各類敵情的表征和判斷門道。諸葛亮分析得如此細致準確,肯定是他多年潛心研究心血的結晶,是他多年帶兵打仗寶貴經驗的總結,是他留給後人的寶貴財富。臨陣指揮的將領仔細研讀,必定受惠良多。
孫子同樣在兵法中列舉了勝敵妙法,如,要向近處用兵反而裝作要向遠處用兵。這是一種佯動戰法,目的是分散敵人的兵力及注意力,從而達到奇襲勝敵的效果。戰爭的進行使正麵戰場成為戰爭雙方鬥智鬥勇的理想場合,這也是雙方兵力最為集中的地方,如何在這種騎虎難下的局麵中求得一線勝機,就成了雙方將領們思量的頭等大事。“近而示之遠”這一戰法,時常為兵家在戰爭中應用。
戰國後期,齊國和燕國曾經爆發過幾次大規模的戰爭。起先燕國內部由於子之之亂,給齊國以可乘之機,齊國幾乎滅亡了燕國。燕昭王即位後,時刻思謀複仇。他禮賢下士,廣招人才,積蓄力量,改革內政,使燕國從滅頂之災的沉重打擊後,迅速恢複了國力與軍事實力。而此時的齊國也正是在齊王的帶領下走向曆史的強盛巔峰,在給燕國以嚴酷打擊後,又南敗楚相唐昧於重丘,西敗三晉於關津,並與三晉聯合向西攻打秦國,又北助趙國消滅中山國,進而滅亡了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