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長自己誌氣滅他人威風(1 / 2)

凡與敵戰,須要選揀勇將、銳卒,使為先鋒,一則壯其誌,一則挫敵威。法曰:兵無選鋒曰北。

——《百戰奇略》

大凡與敵人作戰,必須選拔勇將、精兵,編組而使其擔任先鋒。這樣,一則能夠壯大我軍鬥誌,一則可以挫殺敵人威風。誠如兵法所說:“用兵打仗沒有勇將精兵擔任先鋒,就要遭到失敗。”

《百戰奇略》文中說明,選拔和編組先鋒部隊在作戰中的重要作用問題。它認為,凡與敵人作戰,都必須挑選精兵猛將編組成先鋒部隊,這樣,一方麵可以長自己部隊誌氣,一方麵可以滅敵人威風。“兵無選鋒曰北”係出自《孫子兵法·地形篇》,所謂“選鋒”,就是由選拔和訓練出來的精兵猛將組成的先鋒隊;“北”者,敗也。意思是,打仗不選揀精銳部隊擔任先鋒打頭陣,作戰就要失敗。戰爭,就其全過程來說,是由一係列戰役戰鬥組成的。首戰的勝負,往往關係和影響整個戰爭的前途。而先鋒隊又是首戰的主要擔當者。因此,挑選什麼樣的將領和部隊充當先鋒,直接關係到首戰的成敗。故曆代兵家都十分重視和強調搞好“選擇”問題。

首先,將帥在編排軍隊時,應該注意:有的士兵武藝高強,喜歡對敵廝殺,願意獨立地與強勁對手較量,應把他們編在一個行列裏,這些人可以算得上是報國之士;有的士兵氣冠三軍,精力充沛,身手矯捷,應把他們編在一個行列裏,這些人可以算作是突擊隊;有的士兵行走快速而敏捷,像飛馳的馬一樣有威勢,應把他們編在一起,這些人可以組成前鋒隊;有的士兵善騎善射,箭術高超,百發百中,應把他們編在一起,這些人可以組成奇襲隊;有的士兵專門擅長射箭,是一流的射手,也應把他們編在一個行列裏,這些人可以組成射擊隊;有的士兵力大無比,可以使用強有力的弓弩,即使射程比較遠也可以射中目標,應把他們編成一組,組成阻擊隊。可見,不同的士兵,有不同的能力特點,應該使他們能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各盡其才,各盡其用。

能否識人、用人,是一員將領才幹高低的衡量標準之一,而且是一項重要的標準。將領本領再高強,也不可能一個人包打天下。隻有組織起一支強大的隊伍才能戰勝強敵。而軍中將士不可能人人一樣,必然是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很難一個人樣樣皆精。但是,一支軍隊如能充分發揮軍中將士的各自所長,就能形成一支樣樣皆精的強大無敵的軍隊。一個聰明的將領,就在於能夠了解軍中將士各自的長短,用其所長,避其所短,把自己的部下組織成一支樣樣皆精的隊伍。那麼,即使這位將領並非武藝超群,而他的軍隊卻是無敵的。所以說,一位傑出將領的高明就在於“各因其能而用之”!

任人唯賢者可得天下。

公元前202年漢王劉邦登基,做了皇帝,稱為漢高祖。文武百官前呼後擁,畢恭畢敬。這是農民兒子出身的皇帝在幾年前做夢也想不到的事呀。於是他在洛陽南宮擺設慶功酒宴,大慶三天。大家喝著、說著、笑著,非常熱鬧。

劉邦也非常高興,他對大家說:“各位諸侯將領,今天是大慶之日,你們都說心裏話,不許欺騙我,告訴我,我劉邦為什麼能獲天下,而項羽為什麼卻失了天下?”大夥酒是沒少喝,可誰敢說胡話。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說著恭維話。將軍王陵說得更好,他說:“陛下派壯士去披甲征戰,攻下城邑就封給他,有封有賞,有利可圖。陛下能與天下同利,所以大家肯賣力替你打天下。而項羽卻不封不賞,所以丟失天下。”有人接著說:“不僅不封賞而且還妒賢忌能,賢能的有功的還要被陷害,遭懷疑呢!”

劉邦笑了笑說:“你們說得很不全麵,我之所以能有今天,主要是用人上能夠知人善用,任人唯賢。我重用了三名大賢人。其實在深謀遠慮上我不如張良,在治國安民上我不如蕭何,在統兵攻城這方麵我更不如韓信。可是我能夠重用這三位當世豪傑,所以才能取得天下。而項羽隻有一個範增,卻還不能重用。這就是他失敗的根本哪!”

其次,將帥在出征時想奪取戰鬥的勝利,必須考慮到天候、戰機、人的素質這幾方麵的因素,要順天候、得戰機、具備相應的戰鬥力。所以在順應了天候、也具備了相應的戰鬥力,但時機卻不成熟的情況下出兵是逆時,在具備了相應的戰鬥力,有了成熟的戰機,但不具備天候條件下出兵是逆天,在順應了天候、抓住了戰機,但卻不具備士兵相應的戰鬥力的條件下出兵是逆人。明智的將帥,領兵作戰是決不會逆天、逆時、逆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