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孟德可算得我國曆史上一位傑出的軍事家了,他打敗袁紹大軍,橫掃北方大地,所向無敵。但他在赤壁卻遭了慘敗,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沒有吃透“天時”。曹孟德統領83萬大軍,浩浩蕩蕩,直下長江,大有一口吞掉孫權、劉備之勢。
但是,在長江水戰,他的北方士兵不能適應。正當他為此苦惱時,龐士元給他獻了一條“連環計”,讓他用鐵環把戰船鎖在一起,30隻或50隻成一排。這樣一來,連在一起的戰船果然十分平穩,不怕風浪。
曹孟德十分高興,以為穩操勝券了。謀士程昱提醒說:“船都連鎖起來,固然平穩;但是,敵人如用火攻,就難以躲避了。不能不防。”曹孟德說:“凡是用火攻,必須借用風力。現在正是嚴冬季節,隻有西北風,怎麼會有東風、南風呢?我們在西北方,敵軍都在南岸,他們如用火攻,是燒自己的軍隊,我怕什麼?如果是十月小陽春時,我早就提防了。”曹孟德這是隻知道一般規律,而不知特殊情況,結果算計不如諸葛亮、周瑜,大小幾千隻戰船,頃刻之間,灰飛煙滅,83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
《列子》裏有一篇寓言故事,講述兩家父子做了同樣的事,因此而得到的禍福卻大相徑庭。戰國時,魯國有一個姓施的老人,他有兩個兒子,一個喜歡儒學,另一個愛好兵法。後來,喜歡儒學的這一個,憑著自己的淵博知識和一套以德治國的學說,去遊說齊王,得到齊王的重用,做了王子們的老師。那個愛好兵法的,來到楚國,向楚王縱談法治,楚王對他的見解大加讚賞,委任他為軍政大臣。
兩個兒子身居顯位,他們的親人也跟著沾光,盡享榮華富貴。施老的鄰居孟老,也有兩個兒子,與施家二子所學相同,但家業卻一直不興盛。孟家父子羨慕施家的富有,於是上門請教,打聽求官的門路。施家二子以實相告。孟家父子一聽,事情原來是這樣簡單,自己卻沒想到。為以前白白地放棄高官厚祿深感後悔。鄰居這麼多年,誰不了解誰呢?施家兒子能做到的,孟家的人絕不會更差!父子三人這樣想著,心裏很是興奮。
孟老將兩個兒子送上旅程,就像送他們去上任一樣快意。孟老的一個兒子前往秦國,大談以禮治天下的好處。秦王卻一句也聽不進去,最後竟發起怒來,斥責說:“當今諸侯混戰,強存弱亡,什麼能比軍事、經濟更要緊?照你的說法,用仁義治國,這不是叫我束手待斃嗎?”說完便傳令衛士,將此人施以宮刑,然後逐出國境。孟老的另一個兒子來到衛國,勸說衛侯,以法治國,積蓄力量,跟諸侯抗衡。衛侯不高興地說:“我的國家比較弱小,在大國征戰的形勢下得以保全。服從大國,愛護更小的國家,這是惟一可行的策略,也是衛國平安無事的原因。如果借助武力,大國以為我要對抗它,小國以為我要吞並它,四麵樹敵之後,你想我還能安穩地坐在這裏嗎?如果就這樣放你走,會讓其他國家以為我被你說動了心,將會造成不小的禍患。”於是命人砍去此人的一隻腳,並派人把他送回魯國。孟家兩個兒子,已經變成了廢人,父子相見,抱頭痛哭。
想起施家出的主意,便頓足捶胸,譴責施老父子欺騙了他們。施老對鄰居的遭遇也很同情,連連安慰,勸住了他們的哭聲,心平氣和地說:“我們鄰居多年,誰能做這種傷天害理的事呢?請聽我說一說這禍福為何不同。一般地說,趕上好時機,做什麼都順當,時機一過,便什麼也做不成。你們的方法和我相同,為何結果又和我不一樣呢?這就是失去了時機的緣故,絕不是行動上有什麼差錯。況且,天下之事,既沒有固定的理,也永遠沒有不變的是非。從前需要的,也許今天棄而不用;今天棄掉的,也許以後仍然需要。這用或是不用,是沒有對與錯的分別的。順應時勢,尋找良機,以靈活的頭腦去應付一切,這是不可缺少的智慧。如果不具備這種智慧,既使像孔子一樣淵博,像薑太公一樣多才,又怎能不四處碰壁呢?”孟氏父子恍然大悟,臉上的怒氣一掃而光,誠懇地說:“我們全都明白了,您別再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