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欲興師,必先教戰。三軍之士,素習離、合、聚、散之法,備諳坐、作、進、退之令,使之遇敵,視旌麾以應變,聽金鼓而進退。如此,則戰無不勝。法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諸葛亮兵法》
大凡要興兵打仗,必須首先訓練部隊學會怎樣作戰。全軍將士隻有平時經過嚴格訓練,全麵掌握疏開、收攏、集結、分散的戰術方法,完全熟悉停止、行動、前進、後退的作戰號令,那麼,使用這樣的部隊對敵作戰時,他們在看到指揮旗幟的不同揮動而應變自如,聽見鳴金擊鼓的不同聲響而進退得當。這樣,就能戰無不勝。誠如兵法所說:“使用未經訓練的民眾去作戰,就意味著白白拋棄他們的生命。”
教育訓練對一支部隊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諸葛亮認為,要興兵打仗,必須首先加強部隊教育訓練。隻有平時搞好訓練,使全軍掌握戰術方法,熟悉作戰號令,才能使部隊在實戰中看到指揮旗幟的變化而采取相應行動,聽到鳴金擊鼓的聲響而進退自如。戰爭的經驗告訴人們,打仗固然要靠勇敢精神,但是,光憑勇敢而不懂戰術技術,也是不能勝的。
“從戰爭中學習戰爭”,這是在戰爭環境下提高部隊作戰技能的重要方法,但在和平條件下,抓好平時的教育訓練,乃是提高部隊軍事素質的基本途徑。平時教育訓練卓有成效,戰時才能多打勝仗,否則,就要吃敗仗。孔子所說“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正是這個道理。
其意義還反映在建軍、治軍上。在軍隊建設方麵,孫子強調要有正確的選拔將帥的標準;在治軍方麵,孫子提倡“愛卒”、“善俘”、“信賞”、“明罰”等。對此,十三篇中有很多地方進行了論述,現在不少國家運用孫子的主張來選拔將帥和軍事訓練,收到了奇效。如果軍隊士兵得不到應有的教育和訓練,那麼100名士兵也抵不上敵人的一個士兵;如果軍隊士兵受到了應有的教育和訓練,那麼一名士兵就可抵擋百名敵人的進攻。所以孔子說:“百姓沒有受到教育和訓練就去參加戰鬥,這是讓他們去送死。”“讓賢德的人用七年的時間來教育和訓練百姓,他們馬上可以投入戰鬥,並且個個都勇猛善戰!”
這就是說想讓百姓投入戰鬥,在出征之前不能不對他們進行教育和訓練,訓練時,要使百姓明白什麼是禮,什麼是義,要訓練、教誨他們有忠信的思想,要講明賞罰的界限,用賞罰來製約督促他們的行為,使他們自覺上進。然後進行基本技能訓練:列隊與解散,坐下起立,行進立定,前進後退,解散與集合,使他們能整齊劃一、井然有序。像這樣一教十,十教百,百教千,千教萬,就可以使整個三軍受到訓練,最後再讓將士接受戰術訓練就可以在戰場上打敗敵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