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大家冒進。這種做法實際上是肯定了冒進的做法,風險較大,但如果把握機會,也可以趁人多勢眾形成強烈進攻,占主動、占先機,勝算也極大。
比如一群獅子一齊冒進,冒險攻擊一頭暴躁的野牛。
無數次實戰表明,單打獨鬥獅子是打不過野牛的,野牛尖銳的長角與靈活的彈腿可以讓獅子根本無法得手,往往死得很難看。但一群獅子就不同了,它們一起進攻,有的咬尾巴,有的纏住頭部廝咬,有的跳上牛頭抱住牛角,有的爬上牛背抓牛頸,有的抱住牛腿直啃。野牛怒火衝天,往往能把較弱的獅子踩成肉餅或用角戳死,但野牛也畢竟不敵群獅進攻,不多久一隻龐然大物就這麼被掀翻了。群獅鬥野牛的案例說明“大家冒進”是有用的,是可以吃到肉的。缺點是風險大、犧牲大,優點是報酬豐厚。
這種做法可以為決心要當激進者的人,或決心要帶領苦無出路的團隊殺出條生路的人選用。
一個人的冒進往往勞而無功,整個團隊的冒進則會形成強大力量,當然方向要找準,與對方實力不能差距太大,否則人再多也是找死。
《孫子兵法》揭示的“用眾之道”就是讚成“大家冒進”,而不是讓少部分人獨進。打仗不冒險是不可能的,隻有敢於冒進的團隊才有贏的希望。當然要把握火候,決策者要知道什麼時候冒進,冒到什麼程度,往哪裏進攻。冒進不是盲進,而是一種通過不畏風險來減小風險的高明辦法,已經無數次實戰證明是有效的。
為什麼不怕風險可以減小風險,甚至可以消除風險呢?
這是因為風險是處於運動中的,如果不敢與風險鬥,就會助長風險的氣焰,勢必風險越來越大。
如果我們敢與風險鬥,就會打擊風險的囂張氣焰,彼退我進,自然可以減小風險,甚至消除風險。
這並不是一個擬人化的說法,世上一切事物都像人一樣有生老病死,莫不受自然規律控製。
“風險”是事態發展的必然產物,它是一種現象。既然是現象,它就受現象規律的支配。
經驗告訴我們,走在沙漠中越渴的人越容易看見碧波蕩漾的海市蜃樓。這是因為:人與任何生物一樣身上都有兩套生存係統,當常態的係統不能供給生存的必須物時,另一套異態的係統就會把這個必需物的影像提供給大腦,供其望梅止渴。
風險首先是一種警示,同時它也是一種預言與機遇。“風險即機遇”,這是因為風險中包括一個變異因子,我們把它叫做“事態軸鏈”。隻要我們深入風險內部,就會發現裏麵非常安全,就像龍卷風的內部比邊緣安全一樣。抓牢這個“事態軸鏈”,就可以改變局勢。
我們向風險進發,我們深入風險的內部,抓到了事態發展的核心,當然會既安全又順利,把事辦成。
敢與風險鬥,風險就會變小。
《孫子兵法》講的“進發”,即包括通過與風險鬥爭,從而抑製住風險,使之變小乃至消失。
怕風險,風險會更大。
不怕風險,風險會變小變無。
世上一切事物都是欺軟怕硬的。小時候人們怕黑,漸漸長大也就敢在黑夜中走路了。因為原本沒有真正的黑,月光、星光、夜光、燈火與路麵的白影都可以為我們指路,光線無所不在,微弱的光線隻要適應就會越來越亮,何況我們手中還有手電或蠟燭。
連黑暗都欺軟怕硬,何況其他!
有什麼可以難倒我們呢?“貧窮”也是欺軟怕硬的,隻要敢與貧窮鬥爭,任何人都可以致富。
“落後”也是欺軟怕硬的,隻要敢與落後鬥爭,任何人都可以成功。
龍卷風看起來渾身都是風,其實在龍卷風的內部是靜止的,沒有風。科學家因此能把測風儀器放到龍卷風的內部觀測數據,隨龍卷風一路天馬行空而基本無損。既然龍卷風的內部沒有風,那麼有的科學家也推測太陽的中心可能甚至沒有火,完全可以假想在某天運送衛星到達日心進行觀測。
《孫子兵法》揭示了“風險之道”:世上之事負陰抱陽,表麵的背後往往是另一種相反的狀態。隻有勇敢地深入風險內部,才能戰勝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