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心靜自然勝(2 / 2)

我們做事要學石匠的靜、鐵匠的穩、木匠的準,把心調靜,從從容容幹事情。

人在失眠時數綿羊是沒用的,隻會把綿羊越數越多,最後羊圈裏到處都是羊,讓人更亂。有經驗的醫生會建議失眠患者聽好聽的輕音樂,這樣心跳與脈跳會慢慢跟上音樂節奏,有心靜的效果,可以漸漸入睡。使人心靜的絕招有兩條,一是任其自然,二是以不變應萬變。

以政治為例,如果一國元首在麵臨政變時自亂陣腳,將會不可收拾。

以軍事為例,如果一方將帥在麵臨兵變時自亂陣腳,將會馬上被無情消滅。

情況越緊急越要不慌不忙,局勢越亂越要心靜下來。

大山之所以靜,在於它的沉穩。我們遠眺群山巍峨,可見巨人無數默默鎮守天邊。它們以沉穩的姿態告訴我們:自然之道雖動猶靜,天地裂變後能定下來的石頭才能組成大山。

要想靜,先要定。那麼怎樣才能定呢?佛家的“入定”之術可以借鑒參考。

所謂入定者,乃是以必朽之身入寂滅,以寂滅之道成涅槃,以涅槃之心為金剛,以金剛之身不懼一切成、住、壞、空。

說具體點,可以是“眼觀鼻,鼻觀心”,將意念層層回歸,喚醒內在的先天精神。方丈之室,一盞清燈,無不是絕妙之物,觀之有味。

儒家的“格物”之道也可以幫我們入定靜下來。

所謂“格物”,就是把某物“格”出來,讓它單獨地浮現眼前,然後與該物對話。如朱熹當年格竹子,就是走到一片山中去,滿眼都是花花草草各種樹木,他卻隻看到一株竹子。朱子把竹子格出來,就天天與竹子對話。終於有一天朱熹聽見竹子說:“我是竹子,你是朱熹。”朱熹一聽竹子開口說話,一下子跳起來大叫:“我明白了!”他明白什麼?原來他明白了“物我各是各,兩者不相幹”的簡單道理。這個道理雖簡單,但有了這次格物,朱子終身受益,因為他據此達到了“物我兩忘”與“物我各是各”的境界,從此治學也好,做事也好,自然有一番不同。

這就是“定”的好處,它能讓我們看清物我兩麵。世界當然是運動的,但那又怎麼樣?我們既然看見了它動,同時也就看出了它在前動與後動之間的那一瞬相對靜止。這就是事情的關鍵。

有個有趣的禪宗公案也能說明我們可以通過“物我不相幹”的認知來入靜的道理。

某大和尚說:

十年前,老僧看山是山。

九年前,老僧看山不是山。

如今閉關八年再出關,看山還是山。

這個老和尚已修煉到“心靜無物”的地步,所以看山就是山,這個山就是他的本體、本性與本相。

“格物”就是把眼前某物定格,靜止下來,然後展開對話。朱熹每天與竹子對話,先是物我兩交,再是物我兩忘,最後是物我不相幹,經曆了三種境界,最後返璞歸真,得自然之趣。

《孫子兵法》揭示的“動靜之道”的第二條原理就是“物我不相幹”,外物是外物,我是我,將兩者嚴格區分開,這樣就能從紛亂的物我世界中理清頭緒,靜者歸靜,動者歸動,動靜之間,任由我變。

《孫子兵法》說“治心”是什麼意思?自治還是交給別人治理?

應該是自治,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務。當然,自治的同時也是自由的,民主的,共和的,這樣才能把心放到一個更廣闊的空間。

治心不是為了“心大”,而是“心好”。

湖水之所以比海水安靜,並不是它比海大,而是因為湖水能利用湖岸卸力,再大的風浪也能收回。海太大,海岸太寬,沒有卸力的地方,所以它暴躁無常,不如湖水清澈。當然海有海之道,湖有湖之道。要講力,海比湖大;要講靜,湖比海大。

兩軍相交,武力對決,從“動靜之道”看,勝負取決於以下情況:

如果一方行動是動(快捷靈活)的,心是靜(清靜)的,勝。

如果一方行動是靜(緩慢)的,心是動(狂躁)的,敗。

所以《孫子兵法》說:“以治待敵,以靜治嘩,此治心者也。”

有的人打電話隻知道哇哇哇,結果隻能製造噪音,什麼也聽不清,什麼也辦不成。

有的人打電話娓娓動聽,吐字清楚,自己說一點,又讓別人說一點,來回互動,當然可以把話說得清楚些,把事辦成。

心靜的好處多多,大到打仗,小到打電話,無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