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地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對鑒賞中國傳統書畫產生興趣。對民國書畫史的研究,也逐漸引起美術史學者的重視,出版機構亦開始編纂相關的大型圖錄,以期對民國時期的書法繪畫藝術作係統的介紹,以滿足社會的審美鑒賞需求,推動研究的深入開展。此冊的收藏者,現將整套合璧冊全部精印出版,公之於世,無疑為民國書畫藝術史的研究又增添了新的資料,這是令人十分高興的。
(原載《負鬆永茂》 長城出版社2004年版)
三、書畫鑒定漫談
一一在天津市吹化大講壇"的演講
由天津市文化局主辦的"文化大講壇",是麵向社會大眾的公益性活動。我今天就以"大眾"的形式,講一講與書畫鑒定相關的若幹問題。今天我也沒有講稿,我就說,但是我說的大部分都是我的實踐,都是在這幾十年裏麵,在書畫堆裏麵悟出來的。
一般來說文物的收藏比較複雜,有青銅、陶瓷、書畫等等。我自己這一生就是研究文物裏的書畫。在文物鑒定裏書畫本身比較深,從它的層次來說是一項很高雅的工作。我在這幾十年裏,的的確確費了不少勁。對於書畫,曆史上曆朝、曆代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精品,還有近代的,現代的,種類也特別多。鑒賞這些書畫,需要相當的書畫知識。
書畫本身涉及麵很廣,尤其在鑒定上,如果知識麵窄,斷定一件東西的真假、好壞,說服力就不強。我十幾歲開始接觸書畫,一邊讀書,一邊實踐,讀的書都是美術史、繪畫史等。搞書畫鑒定,不讀書不行,盲目讀書也不行,問題的關鍵在於怎麼讀,書上有不切合實際的,我自己都作了批注。
從繪畫史來說,人物也好、山水也好、花卉也好,無論哪項都有它自己的曆史可考。拿山水來說,我在社會上經常接觸到,說我家裏有一幅顧皚之的山水。你別聽那個,為什麼?顧飽之那個時期,山水畫還沒有形成。山水的形成是在六朝以後,顧愷之是東晉人,怎麼畫山水呢?唐朝張彥遠在他的《曆代名畫記》中講到:魏晉六朝的山水"或水不容泛,或人大於山",連山水的雛形都沒有,所以說,東晉的顧愷之畫山水是不現實的,也不符合曆史的史實。
從書法來說,大家都知道,書法和繪畫比起來,難度要大多少倍,為什麼?你畫幾年畫,不用多了,你畫上三年畫,或者四年,你掛在這個地方,一般的來說還可以。書法不行,你要是寫十年字,不用你說下的什麼功夫,也不用你說自己如何如何,你的字隻要往這一掛,你的功夫、你的天分、你讀多少書,從你的書法裏麵都會表現出來。從東晉時期的王羲之,一直到現在,出現了那麼多的大書法家,多是寫王的,那王羲之真正的墨跡有沒有?一直到現在還沒有。從唐代到現在,從實踐來說,王羲之的真跡我們都沒看見過,都說是為唐太宗殉葬了,這是曆史上有記載的。現在全國的博物館就四件,遼寧的《萬歲通天帖》、上海的《上虞帖》、天津的《寒切帖》、《幹嘔帖》,這些是真的假的,單從真假來說,這些東西一個真的沒有,但在博物館的藏品中仍然是一級文物,是珍品,既然是假的,卻還是珍品,問題的關鍵是《萬歲通天帖》是唐朝的鉤本,鉤本就是鉤填本。《上虞帖》經過專家的鑒定,也是鉤填本(現在又有了新的發現,自從上海博物館買了四卷《淳化閣帖》,發現《上虞帖》好多的字體是從《淳化閣帖》裏翻過來的,也就是說上海的《上虞帖》是不是鉤填本,現在還是個問號)。天津的《寒切帖》是在太湖路廢品公司撿出來的,現在是珍品,也是唐朝的鉤本,就這幾個鉤本來說,《寒切帖》是最好的一件。"文化大革命"中發現了一件《幹嘔帖》,是五代時期的鉤本,是一級品。也就是說,王羲之的真跡現在雖然沒有了,這四個鉤填本,在博物館仍是鎮館之寶。
從鑒定的角度來說,我們麵對的書畫有許多是孤本,無所謂真假,關鍵的問題就是斷代。斷代是有依據的,依據什麼?《萬歲通天帖》、《寒切帖》等,定為唐朝的鉤本,是根據唐、宋、元、明、清的收藏家,一直到當代的收藏家的收藏,這叫流傳有序。根據這些東西,給它定的就是唐代的鉤本,也叫流傳有序。還有許多繪畫也同樣,比如說《清明上河圖》,宋代張擇端繪,有好多文章說這個東西是假的。說它是假的,真的你找不著。不管是書法,還是繪畫,這裏麵還有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各朝各代的大書法家、大畫家、藝術家,你畫的如何、寫的如何,都脫離不開時代氣息,這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時代特征總要在作品裏麵打上烙印。不管是王希孟的《千裏江山圖》,還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等等,時代烙印是客觀存在。
繪畫最早的是手卷,六朝北周時期展子虔的《遊春圖》,從形製來說,是手卷,是故宮收藏的曆代名畫裏麵最早的一件。從學術上講,對這件東西意見也不一致,從服飾上、建築上等等,但是無論怎麼樣,你非說這個展子虔是真的,假的也沒有,你要是說它是假的,真的更沒有。還是這個道理,現在隻能是斷代。
從書法來說,先拋開王羲之,我們目前見到最早的書法是西晉的,是敦煌寫經。幾年前在藍天拍賣行做標的鑒定時,我們發現了一件西晉的寫經(公元315年),我對拍賣的本家說,這件東西你不能賣,如果賣,也隻能賣給文物公司,文物公司將來也隻能交給天津博物館。這個寫經,文物公司用二十五萬買了下來。寫經從西晉、東晉、宋、齊、梁、陳,一直到初唐、中唐、晚唐這階段,它的書體是變化的,西晉最早的仍然是隸書體,東晉的寫經多多少少有一點楷書,一直到宋、齊、梁、陳,前半期的宋、齊,是隸楷夾雜。接近唐朝前期,楷書才變過來。書法本身的變化,既不是無源之水,也不是無本之木,六朝的書法,在寫經裏佛味是比較足的。所謂的佛昧,字寫出來很嚴肅。初唐時期,出現了一個大書法家歐陽詢,於是在這個時期的寫經裏佛味不那麼足了,而是歐陽詢昧的,我們看到這些東西不是無跡可尋,而是有跡可尋。搞鑒定就要分析這些。歐陽詢的墨跡遼寧省博物館藏有一件《仲尼夢奠帖》,七十八個字,親筆寫的,是我們見到的唯一的一件真跡。繼歐陽詢之後,又變了一下,出現了虞世南,這一路的書法又流入到寫經裏。總起來說寫經在唐代,第一個歐陽詢,第二個虞世南,第三個褚遂良。中唐時期是顏真卿,就是顏真卿昧的唐人寫經。到了最後是柳公權。
我的意思是你在看寫經時,這幾位唐代的大書法家不要忘記,不然的話,斷代就沒有根據。但是要欣賞這些東西,有一個前提,必須要見得多。看多了以後,看到這個,想到那個,看到那個你印證這個,再加上一點資料,鑒定應該是準確的。這個東西不是很神秘的,也不是高不可攀的,更不是什麼不可知論。鑒定本身是很科學的,自身有一套規律,你摸清了規律,並不難。
鑒定書畫實踐經驗很重要。北京有一個朋友,拿來幾件作品請我看,說是李白、蘇軾的作品,我一看外表,就說你不用打開了,都是假的。他說你還沒有看,怎知道是假的。其實,書畫本身對我已經形成了職業性的條件反射,隻看外表就知道這個李白的作品是北京"清妙齋"捯飭的。什麼是"清妙齋",這就是經驗了。我早年在北京琉璃廠學徒,有一個字號叫"清妙齋",專門捯飭三國、六朝,連倉頡造字都有,他捯飭完了以後專門賣給美國人,有錢的中國人也買了不少。所以在我們這個行業裏一看這個東西,不用看了,為什麼?"清妙"就成了這種假畫的代號了。再說蘇軾那件,它是北京地安門貨。什麼叫地安門貨?就是北京"後門",光緒年間北京有一個"如意館",是專門畫畫的。宣統即位以後,如意館就有名無實了,宣統出宮以後,這些畫畫的就失業了,失業後在北京地安門組織了一批畫家,專門畫假畫,畫宮廷的假畫。它的代號就是後門。北京的假畫,清妙齋飛琉璃廠、李鐵拐斜街飛王廣福斜街、前門大街等等,這些地方的假畫都有他們自己的特點,如果你不是搞書畫鑒定的,你是看不懂的。為什麼?看了以後不知道是怎麼回事。隻有搞這個的,一看這些東西就知道是假的。
自古以來假的就特別多,看這些東西,單純從一個方麵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就拿我來說,從小學這個東西,沒有別的辦法,隻有背,背熟了還不行,每一個畫家,有他的早年、中年、晚年,他在一生裏臨過多少帖,畫過多少畫,他的師承關係怎麼回事,你都要了解。近代的畫家,也是同樣。齊白石大家都知道,他的畫一般來說,也不是很容易看得懂的。齊白石早年的書法學何紹基,何紹基的書法在湖南影響特別大。·齊白石作詩是學王壬秋,到後來自己會作詩了以後,他從一個畫像的畫匠,慢慢地變為一個畫家,到後來畫山水、人物、花卉、草蟲。這個時期他畫古人八大,畫了很多年後,又畫工筆,畫過郎世寧等,中年以後,他又學金農。清代有一個揚州八家,金農就是其中之一。他是一個金石家、篆刻家、詩人、也是個書法家、畫家。齊白石受他的影響最大,但隻限於中年。到了晚年以後,齊白石的畫放縱,又加了很多的東西,是明代的徐天池、陳白陽,書法學唐朝的李邕,書法變了,到了最後我們看他書法的時候,就是看他老年的書法、繪畫裏麵包括哪些因素。你要是不明白這些因素,你就看不懂齊白石,他曆經的這些人在他的書法繪畫裏麵都有,隻不過是個量的問題。你絕不能說他到了晚年寫的李邕我沒有看到何紹基的味道,那不行,仍然有,隻不過是個量。他的中年時期,寫何的昧還是挺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