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永的兒子依照“村夫”的囑咐,眼巴巴地盼到日頭下山,星星眨眼。等到月亮剛露臉,他就趕緊在月光下穿上了登雲鞋,飛到了天宮。

七仙女見親生兒子來到身邊,真是又悲又喜,又親又抱。眾姐妹也都迎上親熱這個遠道而來的姨外甥,這個給他送蘋果、柿子、石榴,那人給他端板栗,花生,核桃……七仙女更是忙得不亦樂乎,她親手把嫦娥送的桂花蜜糖,拌上花生米、核桃仁,做成餡兒,按圓月的樣子,做成甜蜜蜜、香噴噴的仙餅,給兒子吃。

哪曉得這事傳到了玉皇大帝的耳朵裏,氣得他七竅冒火,馬上下令把吳剛罰到月宮裏砍桂花樹,永世不得離開;又命令天兵脫下了董永兒子的登雲鞋,打發麒麟把他馱回人間。

回到人間後,董永的兒子簡直像做了一場夢,對天宮中仙境印象模模糊糊,隻記得他媽做的那可口的仙餅。後來,他當了官,就叫各州各縣的百姓在八月十五這天,都來仿做這種餅子,擺在月亮下,表示對親人的懷念。因為這種餅子像一輪圓月,所以後人就稱它叫月餅。

為什麼中秋節要吃芋艿?

八月十五中秋節,我國東南沿海的廣大地區,除了家人團圓吃月餅,還有吃糖芋艿的風俗。芋艿,又名毛芋頭,它形如土豆,外有一層又麻又皺的黑皮,去皮煮熟或烘熟,香甜軟糯,十分好吃。至於為何要在中秋節吃,據說這與戚繼光有關。

明朝時,來自日本的海盜(倭寇)屢屢侵犯我國東南沿海,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連官兵都不是他們的對手,更何況普通百姓。各地的告急文書一封接一封飛赴京城,於是,朝廷下定決心要除去倭寇,拯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為此,朝廷特選派能征善戰的戚繼光前去抗倭。

戚繼光受命後,招募了一支勇敢善戰,紀律嚴明的戚家軍,並依照各人的特點編隊,在對倭寇的戰鬥中接連取得了重大的勝利。這一年中秋月夜,依山駐紮的戚家軍正在駐地吃著月餅,慶賀勝利,歡度佳節。半夜後,狡猾的倭寇趁著海霧的掩護摸上山來,結果,偷襲得逞,並乘勢把戚家軍團團圍困在山上。幾天後,軍中糧草已絕,可倭寇既不進攻,也不撤退。他們的意思很明顯,要把戚家軍統統餓死在山上。

在這種情況下,戚繼光一麵下令加緊防守,嚴防倭寇偷襲,一麵派人在山中挖野菜、草根充饑。士兵們在山中挖到不少野芋艿,但由於從未吃過,不知它叫什麼名字。有幾個士兵試著煮熟吃一口,覺得味道很好,而且十分耐饑,便拿了幾個給戚繼光嚐嚐。戚將軍吃後,十分高興地說:“有了這些東西,我們就不會被敵人困死了。我們幹脆就在山上多住幾天,讓敵人以為我們都餓得動彈不了甚至餓死了,然後再來個突襲,乘敵不備,全殲匪寇!”

他停了一會,又感觸地說:“由於我的麻痹大意,才造成了今天這樣危難的處境。為了永遠記住這次經曆,也為了紀念那些死難的將士,我建議給它取名為‘遇難’”三天後,全軍飽餐一頓“遇難”後,在黑夜的掩護下,悄悄摸進敵營,乘倭寇熟睡之際,切菜砍瓜般地殺死了許多敵人。其餘的倭寇驚醒過來倉皇應戰,但哪裏是精神抖擻的戚家軍的對手,還在迷迷糊糊中就全被幹掉了。

倭寇受了這次巨大的打擊,從此一蹶不振,不敢再到我國東南沿海騷擾。這裏的老百姓重新過上了寧靜的日子。為了紀念這次偉大的勝利,記住“遇難”對戚家軍,也是對廣大百姓的救命之恩,這一帶的人們每逢中秋節,便都要煮,烘“遇難”吃。後來時間久了,後人不再那麼明了“遇難”的本義,就將這種野生植物說成了諧音“芋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