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重陽節要登高、賞菊和飲酒?
金風送爽,紅葉照眼,滿園秋色迎來了古老的重陽節。
古人把一、三、五、七、九等單數稱陽數,二、四、六、八、十等雙數稱為陰數。九是陽數的極點,九月九日是兩陽相會,所以稱作重陽。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重九節”“茱萸節”。在重陽這一天,民間流行不少習俗,如登高、賞菊、佩茱萸,吃重陽糕等。
那麼,為什麼重陽節這一天會有登高的習俗呢?相傳東漢時有個叫費長房的仙人能預卜未來,汝南人桓景曾拜他為師。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今年九月九日,你家當有災殃。你趕快叫家人縫製絳袋,在袋中存放茱萸,到九月九日那天全家臂上係茱萸囊,登高,飲菊花酒,才可消災。”桓景照著去做了,晚上回家果見家裏的牛羊雞狗都突然死去,家人卻躲過了這場災難,這個傳說雖然子虛烏有,但後人卻信以為真。自此以後,人們每到九月九日,就登高,野宴,佩戴茱萸,飲菊花酒,以求免災。
其實,在這傳說習俗的背後,還是有些科學道理的。
因為節氣到了此時,一年中的陽氣到了極至(最高點),陰氣開始回升,氣溫也漸漸變冷了,此時,正當節氣的轉換期,人的身體如不適應氣候的變化,就容易生病。因此在這時,佩茱萸,飲少量菊花酒及登高爬山,對預防疾病、鍛煉身體都有一定好處,隻不過古人沒有明確認識到這一點罷了。
重陽節之所以這樣有名,還因為和曆史上有名的文學家陶淵明有關係。
晉朝大詩人陶淵明,他最愛菊花。菊花是經得起秋後風霜摧折的花卉,象征著高潔的品格。陶淵明生活在晉宋即將易代的亂世,不滿當時的政治傾向和官吏的腐敗,也有高潔的品格。他辭去了官職,寫了有名的《歸去來辭》回到柴桑(在今江西省)家鄉隱居。耕作之餘,他在宅旁邊種了許多菊花,朝夕觀賞。他的名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曆來為人們所傳誦。陶淵明又喜歡喝酒,可是因為家貧,時常缺酒。重陽節正是菊花盛開的時候,有一年重陽節,陶淵明在籬邊賞菊,沒有酒喝,佳節對黃花,偏偏不能一醉,心中十分惆悵!他隻得采了一把菊花在手裏,嗅嗅嚼嚼來消遣。然而,菊花究竟不能代酒,正在百無聊賴的時候,忽然來了一個白衣人。原來這是江州刺史王弘的差人,給陶淵明送酒來的。陶淵明喜出望外,立即打開酒甕,對著菊花開懷暢飲,盡醉方罷。
因此,也有人說,重陽節飲酒賞菊,是為了頌揚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高潔品格。
為什麼十二月初八要吃“臘八粥”?
農曆十二月初八,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臘八節”。這天,在我國北京、東北、膠東、西北、江浙、皖中等地區,仍保留著過節吃“臘八粥”的習俗。
那麼,什麼叫做“臘八粥”呢?臘八粥,民間又叫“七寶粥”、“五味粥”。時代不同,區域不同,臘八粥的吃法及做法亦不相同。民間最初隻是在臘八這天,用紅小豆煮粥。宋時用胡桃、鬆子、乳蕈、柿粟之類做粥。清代臘八粥“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小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棒稷、鬆子作點染”。不同的地方,“臘八粥”的吃法、風味也不同。陝西人喜用八種蔬菜做成臊子,澆在麵條上食用,謂之“臘八麵”;東北哈爾濱一帶,有增吃“臘八蒜”的風俗;北京方圓則將臘八粥凍好後逐日取食;江浙地區,家家戶戶從各個壇壇罐罐內,取一些紅豆、綠豆、糯米等五穀雜糧,加上糖,熬成一鍋吃,既香又甜又糯,美味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