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燃放煙花、爆竹?

逢年過節,我們常常可以聽見爆竹齊鳴,也常常可以看見煙花升天,給節日增添了一派喜慶的氣氛。要是遇見了不順心的事,人們也用它崩崩黴氣。這是為什麼呢?說來話長。

還是在上古的時候,傳說南方有個惡神叫蚩尤。他能呼風喚雨,常來侵犯中原,騷擾百姓。中原的部族首領黃帝就派火神祝融去和蚩尤作戰。蚩尤請來風伯雨師,霎時間狂風大作,暴雨傾盆,妄想把火神祝融製服。可火神祝融也很機靈:你下雨時,我就收住火,不放;你雨一停,我就放火,放煙,風再一吹,火借風勢,風助火威,把蚩尤燒得焦頭爛額,大敗而逃。蚩尤回去後還不死心,當他再次來時,便興雲作霧,想迷蒙住祝融的眼睛,再乘機打敗祝融。誰知祝融早有準備。他把竹竿點著,四處亂扔。竹竿一燒,那竹節劈啪亂爆,不但把雲霧給崩散了,還把蚩尤的眼睛給崩瞎了一隻,嚇得蚩尤扭頭就跑。這時候黃帝的大隊人馬趕上來,緊追不舍。他們趕過黃河,攆過長江,一直追到蚩尤的老家,把他逮住殺了。從此以後,天下就太平了。

黃帝心裏明白,這次打敗蚩尤全是祝融的功勞,就重重獎賞了他,並且派他住在衡山,鎮守南方。再說祝融來到南方,住在衡山上,經常下山來教南方人如何使用火,教他們煮飯,教他們照明,所以處處受到人們的歡迎。

這一天,祝融來到一處,看到當地人每天天還不黑,太陽還沒下山,就都躲到家裏睡覺去了;第二天太陽升起老高老高了才從屋裏出來。祝融很奇怪,就問是怎麼回事。當地人說:“不是我們懶,是這裏常鬧鬼。附近一帶有一種‘山魈’的惡鬼,每天夜裏都去各家各戶攪鬧一陣。大家嚇得躲在被窩裏直打顫,所以就早早地睡覺,遲遲地起床了。”祝融一聽,可氣壞了。他就砍來一大堆竹竿,把它們截成兩頭有節的不透氣的竹筒筒。到了夜晚,山魈果然又來了,成群結隊的往各家去鬧騰。祝融趕忙把竹筒點著,向四處拋去,隻聽得村子裏到處劈哩叭啦的“爆竹”聲響,把山魈嚇得暈頭轉向,忙從各家躥了出來,逃得無影無蹤了。

從那以後,山魈就不敢再來了。可人們不放心,就讓祝融教給他們怎樣做“爆竹”,以便一旦有個什麼動靜,人們就照樣放上一陣子。以後,人們還用浸透油的棉線繩把竹筒穿起來掛在房簷上,隨時準備燃放。後來,人們才改用紙裹硫磺、硝、炸藥做“爆竹”了。再後來,人們又在爆竹的基礎上製成了煙花,煙花樣式五彩繽紛,不斷更新。不過,直到現在,還是南方瀏陽、醴陵一帶的煙花、爆竹做得最好。因為傳說的故事就發生在那裏。但人們燃放煙花爆竹是為避凶趨吉的心願,卻無論何處、何時都是一樣的。

為什麼江浙地區年終有“祝福”的習俗?

年終祝福,是江、浙地區(舊稱吳、越)特有的風俗。作為年終大典,曆來極受重視。據說,這種祝福儀式,除了為人所共知的酬謝天地諸神、祭祀祖先外,還有一層紀念民族英雄的用意哩。比如舉行祝福的“神媽”,係一幅眾神圖,居中一幅著帝王服飾的大神像,據說是明末退避南方的“福王”;旁邊的小神像依次是左光鬥、史可法、張蒼水等抗清英雄,眾神圖的上方有“南朝聖眾”四字,即指反清複明的忠烈們。另有一種神龕,居中為兩大神像,據說是北宋被金國囚禁的“徽、欽”二帝,旁邊的小神像是二帝的抗金輔臣。在紹興,這神龕上的兩大神像卻是不知名的兄弟倆。傳說他倆佯裝熱心帶路,趁夜將南犯的一支金兵帶到黃山西南的海塗淹死,自己也壯烈捐軀。因不知名姓,人們便以消滅金兵的地點為他們命名。所以神像的上方印的是“黃山西南”四字。由於當時受外族統治,有關紀念愛國誌士和祈禱光複的活動不便公開,隻在暗中進行,所以後來的祭祀相沿在拂曉前舉行。至於將其名為“祝福”,因“福”與“複”諧音,是取“祝願光複”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