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說話方圓舌有鉤,互不得罪吃得開1(2 / 3)

農民們一聽這話,列寧並不反對他們燒,立即允諾道:“完全可以。”

於是,列寧問道:“請問,這座房子原來住的誰?”

“是沙皇統治者。”農民們大聲地回答。

列寧又問:“那它又是誰修建起來的?”

農民們堅定地說:“是我們人民群眾。”

“那麼,既然是我們人民修建的,現在就讓我們的人民代表住,你們說,可不可以呀?”

農民們點點頭。

列寧再問:“那麼,還要燒它嗎?”

“不燒了!”農民們齊聲答道。

皇宮終於保住了。

遷怒於物,往往是情感樸直、思維簡單的表現,解決這樣的問題,關鍵在於疏導。麵對激動的群眾,列寧幾句循循善誘的問話,理清了群眾思路,提高了其思想認識,保住了皇宮這座舉世聞名的建築。

(4)針鋒相對

有位女作家寫完了一部長篇小說,發表後引起轟動,一時成為最暢銷的書。有個評論家曾向這位女作家求婚而遭到拒絕,因而懷恨在心,經常在評論中旁敲側擊地貶低她。有一次,文學界舉行聚會,許多人當麵向女作家表示祝賀,稱讚其作品的成功。

女作家一一表示感謝。忽然,那位評論家分開眾人,擠到前麵,大聲向女作家說道:

“您這部書的確十分精彩,但不知您能否透露一下,這本書究竟是誰替您寫的?”

女作家還陶醉在眾人的讚揚聲中,冷不防有人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就在她一愣的刹那,已經有人在偷偷發笑了。女作家立即清醒地估量了形勢,認為問題以外的爭吵於己不利,她馬上鎮靜下來,露出謙和的笑容,對評論家說道:

“您能這樣公正地評價我的作品,我感到十分榮幸,並向您表示由衷的感激!但不知您能否告訴我,這本書究竟是誰替您讀的?”

評論家的問話,用意十分明顯,而女作家的反問,同樣針鋒相對。潛台詞是說,你從來不認真讀別人的作品,所做的評論無非是信口雌黃。連書都不讀的人,有什麼資格做評論!巧妙的反問,使評論家陷入了十分狼狽的處境。

(5)幽默一點

在工作或生活中,我們需要肯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在受到某種不合理的阻擾或不公正的待遇時,不妨運用幽默的力量表達出來。如此一來,既能把問題說出來,也不會當事者惱羞成怒,與自己針鋒相對,同時還體現了自己的機智。

有一家公司的餐飲部,夥食很差,而且收費昂貴。職員們經常批評,甚至謾罵餐廳負責人。有一回,一位職員買了一份菜後叫起來,他用手指捏著一條魚的尾巴,把它從盤子中提起來,衝著餐廳負責人喊道:“喂,你過來問問這條魚吧,它的肉上哪兒去啦?”另一位職員要的是香酥雞,他發現沒有雞腿,於是他也叫起來:“上帝啊!這隻雞沒有腿!它怎麼跑到我這兒來了呢?”

同樣,當別人妨礙你的工作時,你也可以提高嗓門回敬他一個幽默。

有一位女乘客不停地打擾司機,車子每行一小段路程,她就提醒他,說她要在某個地方下車。司機一直很耐心地聽著,不吭聲。後來女乘客大叫:“你不說話,我怎麼知道要下車的地方到了沒有!”司機也叫起來:“那你就看我的臉吧!我的臉笑開了,你就下去吧!”

著名電影導演希區柯克有一次拍攝一部大片。這部大片的女主角是個大明星、大美人。可她對自己的形象“精益求精”,不停地嘮叨攝影機的角度問題。她一再對希區柯克說:“你一定得考慮我的懇求”,“務必從我最好的一麵來拍攝。”

“抱歉,我做不到!”希區柯克大聲說。

“為什麼?”

“因為我沒法拍你最好的一麵,你正把它壓在椅子上!”

在和自己不喜歡的人相處的時候,運用幽默的力量,既能巧妙地表明自己的態度,又能避免造成過分尷尬的局麵,深深傷害別人的感情。這是一種高超的說話技巧。

3.逢人隻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俗話說:“逢人隻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剩下的那七分話,不必對人說出。而且,說什麼話,也得看什麼對象,正所謂:“到什麼山唱什麼歌。”

很多人認為,大丈夫處世應當光明磊落,事無不可對人言,何必隻說三分話?但仔細觀察那些成大事的男人,你會發現,他們平時言語平和,知無不言,能說會道,但到關鍵時刻,卻不輕易開口,隻說三分話,而留七分自己用。其實,說話太直會讓人發現自己做事的目的,會讓人看出自己的破綻,而這一切也是別人利用我們的突破口。

孔子曰:“不得其人而言,謂之失言。”意思是對方倘若不是相知很深的人,你就暢所欲言,那就是失言。事實上,這種隻顧一時痛快,不顧對方反應的人,是不會受到歡迎的。

你說的話,是屬於你自己的事,對方願意聽麼?彼此關係淺薄,你與之深談,顯出你沒有修養;你說的話,若是關於對方的,你不是他的諍友,不配與他深談,雖說忠言逆耳,卻顯出你的冒昧;你說的話,是屬於國家的,對方的立場如何,你沒有明白,對方的主張如何,你也沒有明白,而你隻知高談闊論,孰不知輕言更易招憂呢!所以,逢人隻說三分話,不是不要說,而是不必說、不該說,與“事無不可對人言”並沒有衝突。因為事無不可對人言,是指你所做的事,並不是必須盡情地向別人宣布。

所以,做人最好還是世故一點,說話前要考慮是否事事可對人言。逢人隻說三分話,決不是不誠實,也不是狡猾。說話本來有三種限製,一是人,二是時,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說;非其時,雖得其人,也不必說;得其人,得其時,而非其地,仍是不必說。非其人,你說三分真話,已是太多;得其人,而非其時,你說三分話,正好給他一個暗示,看看他的反應;得其人,得其時,而非其地,你說三分話,正可以引起他的注意,如有必要,不妨擇地做長談,這才叫通達世故的人。

人在滿懷喜悅或滿腔憂愁的時候,總是想找一個可以傾訴的朋友宣泄一下。人們可以在傾訴中發泄自己的情緒,也可以在傾訴中整理自己的思緒,審視自己的行為。通常,人們需要一個安靜、理智的傾訴對象,需要他同情和沉穩的目光。如果人們的傾訴被一次次地打斷,那麼他的傾訴心理就得不到滿足。

有一次,公司裏的一位美容師來向格林先生傾訴自己婚姻的不幸,並問他,自己是否應該提出離婚。格林先生並不熟悉她的家庭,不可能為她拿主意,隻好每次在美容師問到他的時候,反問一遍:“你看應該怎麼辦?”格林先生每反問一次,美容師就認真地考慮一下,然後說出自己應該如何如何。

第二天,格林先生就收到了美容師的鮮花和感謝信,一年以後,格林先生又收到了她的信,說他們的婚姻已經十分美滿,並且感謝格林先生為他們出的好主意。事實上,格林先生什麼主意也沒出,隻是以足夠的耐心和沉靜的態度感染了當事者,讓她能夠從非理智的情境轉換到理智情境,像思考別人的事那樣思考自己的事,從而尋找出適合於她自己的解決方法。這就是“聆聽”的魅力所在。

當然,上述的“聆聽”隻是一種情況。實際上,聆聽是一種以守為攻的主動性行為,並非始終一言不發。陳確曾教導兒子說:“聽人言又須詳審,勿恍惚致思別事。”聆聽是要有反應的,不運用語言也要運用表情,例如對對方的談話表現出驚奇有趣的表情,可以使他(她)的談興大增。更主要的是仔細聆聽,了解對方的秉性和愛好,從而選擇自己的談話內容。

4.拒絕他人有絕招

人生在世,對於朋友的請求,應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辦。假若朋友提出的某些要求很過分,是我們個人力所不能完成的,或者是一些對自己有壓力或違背自己意願的事,這時候應該妥善友好地拒絕,而不是硬撐,否則,可能會使結果更糟。

很多人都經曆過被人直接拒絕的滋味,這種感受的確不爽。但是,人生在世,不可能答應所有人的所有要求。如果人們懂得拒絕,就能巧妙地將自己從不必要的尷尬中解脫出來。如果能再把拒絕的話說得八麵靈光,得到對方的理解,就不會使自己陷入兩難的境地了。

有人會問:在什麼情況下可以拒絕別人?應該怎樣拒絕呢?怎樣做才能使自己不做違心的事,而又不影響友誼呢?這的確是人際交往中的一個難題,也是拒絕藝術所在。一般說來,在遇到違背自己做人的原則或自己力不能及;不符合自己的興趣愛好;違背自己的價值觀念;可能陷入複雜關係網;損害自己的人格;陷入庸俗的交易;從事違法犯罪的行為等情況時,人們應該把拒絕他人的話說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