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笑文表示:兩個月前,死者蕭崇烈用話刺激他、恥笑他,並用手指指著他的胸前,笑他“沒什麼用”,開堆高機那麼久了,仍然是“給人請(聘雇)”,不像他自己,開堆高機沒多久就當上了老板。對於這樣的“譏諷”,鄧笑文懷恨在心,後來蕭某隻要與他碰麵,就不斷嘲笑他,以致使他萌生了殺人泄恨的念頭。
據警方表示,嫌疑人鄧笑文心智健全,但因受到對方不斷的譏諷和嘲笑而殺人,這成為曆年來滅門血案的特殊案例,頗值得社會大眾警惕。
古人有雲:“言語傷人,勝於刀槍。”許多人常以“嘲弄”他人為樂,比如有些綜藝節目的主持人,戲稱未能在比賽中過關的來賓“笨”,或嘲笑比賽者的長相“醜”。雖然一般都屬玩笑性質,但總讓人覺得不妥,畢竟“尖酸刻薄”、“有失厚道”的言事批評,輕者會使聽者產生不悅,嚴重的,正如滅門血案的被害人一般,遭到殺身之禍。因此,古人說:“喪家亡身,言語占八分”,並非沒有道理。
其實,因言辭起衝突而萌生殺機的情況,不隻是在中國會發生,其他國家亦有所聞。法國巴黎有一名“美食專欄作家”,經常在文章中特別讚譽某家餐廳,或嚴詞批評某些餐廳的菜肴。有一次,此專欄作家在專欄中對一餐廳的菜色做了“像豬食”的評語,以致激怒了餐廳老板。該老板事後特別再請這位美食專欄作家去試吃“精致美味的佳肴”,不料美食專家吃完之後臉色大變,暈倒在地,送到醫院時即已氣絕身亡。餐廳老板被警方逮捕收押後,坦承有意“設毒宴”,他說:“批評我們的美食像豬食的人都該死!”
事實上,不管是男人或女人,隻要被一些不中聽的話語激怒,都有可能因情緒失控而口出狂言,以至大打出手,最後弄得鼻青臉腫。
宜蘭縣頭城鎮有兩家相鄰的家具行,因同行競爭而相忌,又因轎車被刮痕而引起言語衝突,於是兩家除了動口怒罵、動手狠捶互毆外,又用口“互咬”。結果,四十一歲的林先生鼻子被咬落於地,他忍著疼痛拾起半截鼻子,趕至羅東博愛醫院求救縫合。另一方是五十三歲的許先生,也在“口齒互咬大戰”中,將下巴咬掉一塊,鮮血濺滿麵孔,也痛苦萬分地趕赴醫院縫了十多針。
上述因說話而遭到殺身之禍、或打得鼻青臉腫、咬掉下巴的實例,聽著似乎叫人覺得瞠目結舌,不可思議,不過,也讓人再次想到“喪家亡身,言語占八分”這句話的分量。
有人認為,“大禮不辭小讓”,做大事的人哪顧得了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錯!不拘小節常被人看做是大度瀟灑的表現,然而大事全部都是由不起眼的小事組成的,惟有把每件小事做好,才有可能做成大事業。更何況,許多生活社交上的所謂小事,也許不會給你帶來明顯的財富收入,但卻是一個人修養素質的全部體現,是一個人潛在的形象及人際資源方麵的投資。
有一個生意人,曾經說他再也不會和一位同學合作。大家都很驚訝,覺得都是同學,生意上又可以互惠互利,這是為什麼呀?那人解釋說:“這麼多年了,他還是一點長進都沒有,我聽著他嚼口香糖的聲音就想吐。我拉他去跟人家談判,出來後我真為有這樣的同學感到丟人,他的形體語言太誇張了,時而搖頭晃腦,時而拍手大笑,讓對方覺著我們跟人家根本不在一個層麵上,怎麼做生意啊!”
其實,那位同學人不錯,也有不少其他方麵的優點,但修養、禮儀上的這些小問題,竟然給他帶來如此大的負麵影響,這真是出人意料。
有的人也許腰纏萬貫,但卻言辭卑鄙,舉手投足好像個下裏巴人;有的人口袋裏沒幾個錢,衣著打扮也非名牌,但就是舉止大方,氣度不凡,讓人不敢小瞧。比如說走路這樣一個再平常不過的行為,有的人走路時低頭駝背,無精打采;有的人則挺胸抬頭,氣度軒昂;有的人左搖右晃或連蹦帶跳;有的人則端莊大方,沉穩幹練,等等。同樣的道理,站姿、坐姿、吃相、著裝等無一不向別人傳遞著你的修養品味、性格學識等多方麵的信息。
10.說話要“三緘其口”,以防“多言必敗”
那些吃得開的人都懂得“言多必敗”的道理,雖然表麵看起來他們談笑風生、無所不知到樣子,但是一到了關鍵時刻,他們必定“三緘其口”,不亂說一句話。相反,那些剛剛進入社會的人,往往帶著“初生牛犢不畏虎”的豪情,什麼話都敢說,直到遭受挫折之後才悔不當初。
在生活中,經常有這樣一種現象,同樣是直來直去的人,有的人處處受到歡迎,而有的人卻處處得罪人。究其原因,關鍵還是在於說話的方式方法。首先澄清一點,直爽並不等於言語毫無顧忌,隻圖一時之快。那些因說話直而得罪人的人,問題就在於說話的方法不當。有的人講話不分場合,比如批評別人,雖然你心地坦誠,毫無惡意,但因為沒考慮到場合,使被批評者下不了台,麵子上過不去,一時難以接受。對方的自尊心被傷害,當然會對你有成見。
說話得罪人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可能平時說話沒有注意,觸動了別人的短處或隱私,無意之中就把人得罪了。
一旦知道自己說話得罪了人,就要找機會真誠地向對方道歉,以取得諒解。如果你是在公共場合傷了他的自尊,不妨在原來聽到的人都在場的情況下,巧妙地以意義相反的話,來抵消前麵說過的話,對方見你已經改正錯誤,自然會諒解你。
富蘭克林是美國最成功的外交家之一,當他還是個毛躁的年輕人時,一位教會的老朋友把他叫到一旁,尖刻地訓斥了他一頓,對他說:“你這人真是無可救藥了,你已經打擊了每一位和你意見不同的人,你的意見變得太珍貴了,弄得沒有人承受得起,你的朋友發覺,如果你不在場,他們會自在得多,你知道的太多了,沒有人能再教你什麼,也沒有人打算告訴你些什麼,因為那樣不僅會費力不討好,還會弄得不愉快,因此,你不可能再吸收新知識了,但你的舊知識又很有限。”
富蘭克林接受了那些慘痛的教訓,他發覺自己正麵臨著社交失敗的命運,於是,他立刻改掉傲慢、粗野的習性,變得謙躬、有禮,能夠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
中國古代也有許多教人不亂說話的典故,“三緘其口”便是其中之一。孔子到東周遊曆時,前往太廟參觀,左邊台階前站立的銅人,被“三緘其口”,即它的口被封了三層,背上刻著銘文,銘文上寫道:“古之哉,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安樂必戒,無行所悔。”意思是說人要慎言以免禍。孔子看了銘文,回頭對他的弟子說:“記住了,這些話雖然質樸,但卻合情合理。”
由於“多言多敗”的教訓很多,不少人將“三緘其口”作為處世的座右銘,東漢時的伏波將軍馬援不僅自己言行謹慎,而且以此來約束其親屬,受到後人的稱讚。
有一次,馬援聽說自己的侄子馬嚴、馬敦好譏笑別人,又結交了許多輕薄子弟,於是給他倆寫了一封信,告誡他們說:“我希望你們知道別人的過失,就像知道父母的名字,雖然心中清楚,但口中不可以說,喜歡議論別人的是非長短,是我非常討厭的。我寧願死也不願意聽說子孫有這樣的行為。”
相熟的朋友聚在一起時,大家不免開開玩笑,互相取樂。說話不受拘束,原是人生一大快事,不過凡事有利也有弊,玩笑過頭就會樂極生悲,因開玩笑而使大家不歡而散的事情也常常遇到。有些人就因此認為,談話時開玩笑一事應該避免,這未免有些過分了,但玩笑話還是應該慎重說,原則是隻可搔到癢處,不可觸及痛處。所以,說話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不能當眾揭別人的短處
任何人的隱私在公眾麵前“曝光”,都會感到難堪,乃至憤怒,何必如此樹立敵人。如果有的人品行惡劣,我們要知曉他的短處,不妨對他旁敲側擊,讓他適可而止。如果相反,雙方扯破了臉,對準也不好。
(2)不故意宣揚別人的錯誤
有的人喜歡拿別人的錯誤當笑料,到處宣揚,幸災樂禍。這樣做既傷了別人的顏麵,又顯示出自己趣味低下、庸俗,影響自己在眾人心中的形象。
(3)不要詢問別人的隱私
很多人都喜歡刺探別人的隱私,以滿足自己的獵奇心理。作為他人,既然不願把一些情況公之於眾,自然不是什麼好事,而你卻把這些事抖落出來,當事人知情後,必然惱怒。
(4)不要把對方置於死地
有的人言辭尖刻,得理不饒人,沒理也要攪三分,唇槍舌劍,一定要讓對方口服。對方即便一時話軟,心中一定會耿耿於懷,他日可能會尋機報複,因此,我們說話要有“口德”。
(5)說話要適可而止
有的人口才很好,大家也願意聽他說,但是他卻不疲倦,非要等大家都厭倦了,人都走光了才停下來。更何況說得越多,你肚裏的“經綸”就越少,所以,說話要適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