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一生中有幾個20年,小孩卻要花這麼長的時間去還一筆本不應自己承擔的債務,這需要多大勇氣呀!債權人沒有幾個對此抱有希望,但事已至此,也別無他法,隻有聽之任之了。於是小孩開始了他的還債生涯,到了27歲那年,他還清了所有債款,比預期的提前了5年!
小孩縮短了還債時間,原因很簡單,一是自己許下的諾言成了一股強大的動力,促使他不斷朝著目標奮鬥;二是隨著自己不斷兌現自己的諾言,債權人對他產生了極大的信任,比以前更加願意與他合作了,而且,由於他的誠信名聲在外,與他合作的人也越來越多,生意也越做越大,因而錢也就越賺越多,這不僅使他提前還清了欠債,而且成了一名富有的商人。
小孩自己也許沒意識到,這筆財富讓他獲益終生。由於他花了15年時間去還一筆本來不屬於他承擔的債務,他的信譽在生意圈子中產生了一股巨大的力量,幾乎沒有人不願意與他發生生意往來關係,結果使他成了一個富翁。
小孩在他一生以誠待人的過程中,雖然也碰到過受人欺詐的事情,但就在“商場如戰場”、“無商不奸”這樣一個生存環境裏,信譽卻為他贏得了巨大的財富。
3.言必信,行必果——做人要重情守信
古人雲:君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言出必行,行則必果。這是做人的學問,也是處理好人際關係、樹立起自己威信的方法。
一般人都視誠信為立身之本,誠信在社會交往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沒有誠信就無法在社會中立足。古代許多大謀略家都把誠信當作籠絡人心的一種手段,結果非常有效。
建安五年,曹操發兵東征。劉備被迫投奔袁紹,而關羽則為曹操捕獲,拜為偏將軍。曹操對關羽很尊重,以厚禮待之。後來,曹操發現關羽總是心神不寧,並沒有久留的意思,於是對張遼說:“你去試著問問關羽,看他是否願意留在這裏。”
於是,張遼來到關羽的住處,詢問他的意見。關羽歎息說:“我知道曹公對我厚愛,但我既已受到劉皇叔的知遇之恩,並起過共生死的誓願,是不能背棄信義的。我總有一天要離開的。但在離開以前,對曹公一定要有所回報的。”
張遼轉告了曹操,曹操敬重關羽的義氣,並沒有因此冷淡他。後來,關羽斬殺了袁紹的大將軍顏良、文醜,並解了曹操的白馬之圍,曹操知道他肯定是要走了,於是,重重賞賜了關羽,而關羽卻把曹操所有賞賜的東西,原封不動地包好留下,投奔正在袁紹軍營裏的劉備去了。曹操的部下要去追殺關羽,曹操說:“人,各有其主,不要去追他。”
後人對曹操的做法表示讚賞,認為他賞識關羽對劉備的忠,而成全關羽的義,具有帝王的氣概和風度。在今人看來,曹操這樣做,不過是借處理關羽事件,以顯示其仁義罷了,目的是為了取信於民,圖謀霸業。但我們由此也可看出,即使是像曹操這樣的梟雄,都不敢失去信義,可見信義對人際交往是多麼重要啊!
成吉思汗入主中原後,為了統治需要,提倡忠君思想,以此作為維護其統治的精神支柱。對待歸降的將士,凡是背棄和戮殺舊主的,一律處死,凡放走舊主,使之逃跑,或為掩護舊主而積極抵抗的,反而以禮相待,並予重賞。
據曆史記載:桑昆曾設計謀害成吉思汗,後來桑昆戰敗而出逃,他的兒子闊闊出盜走桑昆的坐騎,將桑昆丟棄在荒野之上,獨自來向成吉思汗投降。成吉思汗說:“這樣的人,怎麼能做我的部下?”於是殺死了闊闊出。
成吉思汗對待王汗卻是另一番情形。王汗與成吉思汗奮戰三天三夜,最後精疲力竭,準備投降。投降前,王汗對成吉思汗說:“請您讓我的部下走得遠些,這樣的話,您讓我死,我便死,賜我活,我就為您效勞。”成吉思汗說:“不肯背棄主人,而教部下逃命跑得遠遠的,一個人同我廝殺,這難道不是大丈夫作為嗎?這樣的人可以做我的助手。”其實,成吉思汗也同樣不過是借其二人顯忠勸義罷了。
以“信義”爭取民心,這在春秋戰國時代,諸侯紛爭天下之際,更是如此。
西門豹治鄴時,將糧食儲藏在民間,說好戰爭一旦爆發,以鼓為號,立即將糧食集中起來。魏文候不相信,於是西門豹登上城樓,下令擊鼓。第一遍鼓響之後,百姓們有用肩背的,有用車裝的,迅速把糧食集中起來。魏文候說:“算了,讓他們回去吧!”,西門豹說:“在老百姓中建立信義不是一天就可以完成的,一旦欺騙了他們,以後就不能再取信於民了。現在燕國侵占了我國八個城市,我請求率軍向北反擊,以收複被侵占的城池。”於是,舉兵討伐燕軍,收複失地後,凱旋而歸。
信義,是君王的最大法寶。國家靠人民保護,人民靠信義保護。不講信義,就無法使喚人民;沒有人民,就沒有辦法守衛國家。所以,古代的君王,不欺騙天下之人;稱霸天下的人,不欺騙鄰國,善於治理國家的人,不欺騙自己的臣民;善於持家的人,不欺騙自己的親人。不善於稱王稱霸,治國持家的人正好相反,欺騙鄰國,欺騙百姓,甚至於連自己的兄弟父子也要欺騙。上麵不相信下麵,下麵也不相信上麵,上下離心離德,最終導致失敗。這豈不是太可悲了嗎?
4.有才先有德——誠實做人路子寬
古人雲“德行謂人才堪任之優劣”,道德、品德關係到一個人的行為動機,是做人的根本,所以,一個人的道德品質幾乎可以決定其事業的成敗。在現代社會裏德才的取舍上,目光短淺的管理者,常盯著才;而目光長遠者,則更注重“德”。
小王到一家公司麵試,他在一間空曠的會議室裏忐忑不安地等待著。過了一會,有個相貌平平,衣著樸素的老者走了進來。小王站起來。那老者盯著小王看了半天,眼睛一眨也不眨。正當小王不知所措的時候,老人一把抓住小王的手,說:“我可找到你了,太感謝你了!上次要不是你,我女兒可能早就沒命了。”
“怎麼回事呢?”小王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上次,在友誼公園裏,就是你把我失足落水的女兒從湖裏救上來的啊!”老人肯定地說道。
小王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原來老者把自己錯當成他女兒的救命恩人了,於是他趕忙解釋:“老伯,您肯定認錯人了!不是我救了您女兒!”
“是你,就是你,不會錯的!”老人又一次肯定地回答。
小王麵對這個感謝不已的老人,隻能做些無謂的解釋:“老伯,真的不是我!您說的那個公園我至今還沒去過呢!”
聽了這句話,老人鬆開了手,失望地望著小王:“難道我認錯人了?”
小王安慰老伯:“老伯,別著急,慢慢找,一定會找到救您女兒的恩人的!”
後來,小王被這家公司聘用了。有一天,他又遇見了那個老人。小王關切地和他打招呼,並詢問道:“您女兒的恩人找到了嗎?”“沒有,我一直沒有找到他!”老人默默地走開了。
小王心裏很沉重,對旁邊的一位司機師傅說起了這件事。不料那位司機聽完哈哈大笑:“他可憐嗎?他是我們公司的總裁,他女兒落水的故事講了好多遍了,事實上,他根本就沒有女兒!”
“噢?”小王大惑不解,那位司機接著說:“我們總裁就是通過這件事來選人才的。他說過,有德之才,才是可塑之才!”
透過這個故事,不難看出這位成大事者“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高明之處。事實上,“德”確實是一個人最應該具備的“才”。
中國古代哲學家孟子有一句名言,即“舍生而取義”,他認為,生命固然重要,但人格更為可貴,如果二者不能兩全,就應當“舍生而取義”。
很多現代工商界人士,隻知道名震海內外的“寧波幫”,卻極少知道它的奠基者嚴厚信,更不知道他是我國近代第一家銀行、第一個商會、第一批機械化工廠的創辦者。他就是通過誠信的言行,也獲得巨大成功的。
嚴厚信原籍慈溪市,少年時,因為家裏窮,隻上過幾年私塾,輟學後就在寧波垣業錢莊當學徒。由於他食量超大,沒過多久就被老板“炒了魷魚”。
之後,嚴厚信經同鄉介紹,又在上海小東門寶成銀樓當學徒。在此期間,他手腳勤快、頭腦靈光,很快掌握了將金銀熔化的技術,並掌握了打鑄釵、髻、鐲、戒指和項圈等各種首飾的技巧。同時,業餘時間他酷愛讀書,尤其酷愛書法和繪畫。他常常臨摹古今名家的作品,幾乎可以達到亂真的程度。
再後來,嚴厚信結識了“紅頂商人”胡雪岩。有一次,胡雪岩在寶成銀樓定做一批了首飾,嚴厚信親自動手,做好後又親自送過去。胡雪岩給了他一包銀子,要他點一下,他說:“我相信胡老爺,不用點。”但是,拿到店裏數一下,按數卻少了2兩銀子,他不聲不響,將自己辛辛苦苦掙來的工錢暗地裏湊上,交給了老板。又有一次,胡雪岩要寶成銀樓的首飾,嚴厚信送去之後,又數也不數拿了一包銀子回來。可是,一數,嚇了一跳,多出了10兩銀子!10兩銀子,當時相當於一個小夥計的幾年的辛苦工錢。然而,嚴厚信想起家裏大人的教誨,絕不能要昧心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