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次日一早,嚴厚信馬上把多出來的銀子送還給了胡雪岩。其實,同上次一樣,這都是胡雪岩在試探他的品行。自然,他得到了胡的好感。繼而,他又以自畫的蘆雁團扇贈送給胡雪岩,深得胡的賞識,稱讚他“品德高雅、厚信篤實,非市儈可比。”
於是,胡雪岩把嚴厚信推薦給了權臣李鴻章。他得到了在上海轉運餉械、在天津幫辦鹽務等美差,逐漸積累了一些金錢。之後,他又在天津開了一家物華樓金店。
嚴厚信通過誠信獲得了巨大成功,同樣,張雲德也用自己誠實守信打動了自己的老板,從而走上了富裕之路。
張雲德從小就是個孤兒,靠親戚幫忙,過繼給孟家,改姓孟,在京津滬地非常有名的“八大樣”老商號做小夥計。入店後,他勤快、踏實、沉默寡言。
一天,老板叫雲德帶8匹馬去濟南田家做一筆綢緞生意,並限定他次日返回。當天傍晚,他準時把布送到了濟南田家。次日一大早,田老板將貨錢給了雲德。雲德像大掌櫃一樣,數也沒數就將錢包好上路了。
因為這是他第一次單獨做生意,心裏有點不踏實,走到平陵城的時候,趁著其他夥計休息的空,他偷偷點了一下貨款。一點,嚇了一跳,貨款多出來不少,遠遠超出了這筆生意的利潤。怎麼辦?他想,田家發現後一定會很著急,於是當即決定,讓其他夥計先回家,自己重返濟南。
掌燈時分,雲德把多餘的錢送到了田老板手裏。誰料,田老板不但不感謝,反而責罵了他一通:“你這家夥,存心不良,既然多了錢,為什麼當時不說?害得我懷疑這個懷疑那個,弄得雞犬不寧!”雲德怕斷了老板的生意,不敢爭辯,隻好默不做聲。
第三天回到章丘之後,自己的老板又大罵了他一通:“第一次讓你出門辦事,你就這麼放肆,竟敢冒犯店規,遲一天返回!你這種人,今後誰還敢用?明天中午,到賬房領工錢,你不再是這裏的夥計了!”沒想到做了好事,反而砸了自家的飯碗,雲德隻好把眼淚往肚子裏咽。
次日上午,雲德把自己的房間打掃得幹幹淨淨,並把東西都整理得井井有條。中午,準時去賬房。他從大掌櫃手裏拿了錢,向一旁在座的老板深深鞠了一躬,說了聲:“謝謝您過去的教誨。”轉身走了。剛走到門口,突然被老板叫住了。原來,這一鬧劇全都是老板對他的考驗。他當即被老板委任為大掌櫃。從此以後,他以身股參與分紅,並用分紅辦了自己的店鋪,成了一個遠近聞名的富商。
俗話說:“青酒紅人麵,財白動人心。”可嚴厚信、張雲德卻沒動心。其實,我們更為歎服的還是胡雪岩和孟老板用人的手段,因為是他們發掘了嚴厚信和張雲德。
5.誠信的缺失
有人認為,“誠信”是自古以來人們交往的道德規約,又是商品社會以來市場交易的原則,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內在需要。這些論點表麵看來都成立,但是深思一下,事實卻並非如此簡單,事實上,我們的社會當中存在著嚴重的誠信缺失現象。
我們首先來問一問,誠信作為社會交往的道德規約,是否具有惟一的終極價值呢?誠信作為市場經濟的交易原則,是否全具有可證明的普遍意義呢?誠信作為企業健康運轉的內在需要,是否無條件的呢?弄明白這些問題,就能在更深層的社會文化背景下,理解社會中誠信的缺失。
(1)誠信是道德規約
在以自然經濟為特征的封建社會,誠信的觀念決不僅僅是一種道德教條,它隱含著“向善”、“仁義”等超越單純的文化心理狀態的深層價值觀念。古代的“誠信”是把信仰的內容也包含在詞義之中的,誠信就是要求人們堅信“人性本善”,信仰“仁義道德”,對君主忠誠,並以此來治理社會,實現一種所謂民風淳樸、官吏清廉、社會和諧安寧的德治社會。
在當今社會,同樣是誠信,其價值取向卻是不同的,誠信是人生追求中的一種操行,是誌同道合者之間的規約,更是個人修養不可或缺的責任。
(2)誠信是市場交易的遊戲規則
著名學者福山說:“中國社會的信任半徑,經常局限於家庭和有血緣關係的群體內,這是由於儒教強調家庭是社會義務的主要源泉的緣故。”其實,西方在經過市場經濟變革之前,也是這種情形。
誠信的要求用經濟學概念說,就是信用。信用作為一種製度,大約始於15世紀的威尼斯。由於威尼斯是當時進入歐洲大陸最近的港口城市,那裏舟船如鯽,各民族文化交流和經濟貿易十分發達,因此,它的經濟活動日益要求受到司法信用製度的保護。
在莎士比亞的戲劇《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向意大利商人安東尼奧要求兌現割其一磅肉的契約,從資本主義倫理關係的角度看,夏洛克的要求是合法的。然而,對生活在社會中充滿感情的人們來說,夏洛克卻因其殘忍而受到譴責。然而,譴責歸譴責,“誠信契約”與“誠信訴訟”很快就成為最普遍的商業和司法原則。當時人們製定了詳盡的債權法,特別是用契約規定了當事雙方的權利義務,同時也把誠信作為法律行為基本準則之一。
由此可見,西方的“誠信”一開始就建立在商品交易基礎之上,深深紮根於市場經濟生活的土壤中,是與經濟效益、成本聯係在一起的。
對於企業,一般來說,隻有明確地追求利潤,方能確保企業的長期生存。在對利潤的追逐下,要求遵循一定的道德規則是必然的,商業場裏的競爭證明,誠信已經成為普遍性的原則。
(3)誠信是企業的生存之道
博弈論對於現代企業行為研究起著重要作用。當人們喜歡用“囚徒困境”的博弈形式來研究人與人、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經濟關係時,其實隱含著這樣的前提,由於非溝通狀態造成的信息不對稱,彼此之間沒有道德或誠信約定。
對誠信合作的對手永遠合作,而對欺詐的對手則還於欺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然而,在其他數百種策略程序中,無論是永遠善良合作的策略,還是永遠欺詐的策略,總是最先落敗。所以,經濟學家阿克羅斯得出結論:“好的策略的標準是永遠不先背叛。”
在銷售、定價、招標、融資等許多環節上,企業的確需要作出策略選擇。或許我們可以置疑博弈論的假設前提,在當代社會中,不可能出現毫無溝通的交易背景,任何一家企業,因為市場遊戲規則的限製,不可能不像經濟學家弗裏德曼所說的,“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同時,遵守表現為法規和倫理習俗的社會基本規則。”隻是遵守的主動性不同。然而,即使是在今天信息化高度發展而必然有所溝通的背景之下,信息不對稱仍然存在。
對於主動將誠信作為倫理原則和發展戰略的企業來說,其阻礙仍然可以表現在諸多方麵,對此,學者霍爾斯特?斯泰因曼和阿爾伯特?勒爾作了如下論述:
市場競爭驅使企業不得不放棄倫理原則來確立競爭優勢,如果所有其他的競爭者都嚴格遵守一定的道德標準,那麼一些行事相對不道德、而又沒有受到製裁的人就會在競爭中建立優勢。由此,競爭造成了一種壓力,使人因競爭之故,而逐步適應了較低的道德標準。如果法律或某些具有製裁力的行業準則不能阻止這一過程,不講誠信也就在所難免了。
調查表明,企業家(經理)的倫理標準從總體上來說是消極的,這一點尤其體現在年輕人的身上。隻要事關企業的生死存亡,誠信原則就會被棄置腦後。機會主義固然有外部競爭壓力的原因,但根本上,還是因為企業家(經理)在利潤和道德原則的天平上更傾向於前者。
交易的目的是獲利,企業家(經理)的座右銘是:“沒有永遠免費的晚宴”、“要想成功,就要付出代價”、“要想達到目的,就可以不擇手段”等等。所以,馬克格勒說:“如果對人們在其個人私利和普遍聲稱所信奉的倫理價值觀發生衝突時的行為方式,進行全麵係統的測試,會得到怎樣的結果?許多時候,實際上是大多數時候,追求私利的理論會獲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