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認準的事情,就應當將別人的議論置之腦後,用自己的努力來證明自己的正確。不要被他人的論斷束縛住自己前進的步伐,追隨你的熱情,追隨你的心靈,它們將帶你到你想要去的地方。
格倫?瓊斯是瓊斯閉路電視網有限公司的主管,早年當他提出要創立一所以閉路電視為主的空中大學時,“沒有人評價這是個不錯的主意”。他笑著回憶,“銀行家和投資人都這樣看待,但我確信這是好主意,而後來的發展恰恰證明了我們的信念。”
當然,勇於堅持自己的信念,並非要與權威人士對抗。如果上級否定你的計劃,或堅持要你按他的想法行事,你就過分激動,這就會顯得你很不成熟,而不是有膽有謀了。
有人說:“每個人都是一個批評家。”當你追求夢想,並希望得到幫助的時候,這句話尤其正確。總有許多善意的人希望保護你,使你遠離那些他們認為不能實現的幻想。這些批評家們曾試圖打消很多人的積極性,他們會說那些人不夠資格;他們的想法是不會奏效的;他們的產品是不會有市場的;他們太矮了;太年輕了;太早了或是太遲了。這時你要明白,對於自己的夢想能否實現,真正有影響的觀點是你自己的觀點。其他人消極的想法,隻是反映了他們自身的局限性,而不是你的局限性。
一位名叫奧齊的年輕人,對於現代社會的各種重大問題都有著自己的一套見解,如人工流產、計劃生育、中東戰爭、水門事件、美國政治等等。每當自己的觀點受到嘲諷時,他都感到十分沮喪。為了使自己的每一句話都能被別人讚同,他費了不少心思。他向別人談起他同嶽父的一次談話。當時,他表示堅決讚成無痛致死法,但當他察覺嶽父因不滿而皺起眉頭時,便幾乎本能地立即修正了自己的觀點:“我剛才是說,一個神智清醒的人,如果要求結束其生命,那麼倒可以采取這種做法。”奧齊在注意到嶽父表示同意時,才稍稍鬆了口氣。
奧齊在上司麵前也談到自己讚成無痛致死法,然而卻遭到更為強烈的訓斥:“你怎麼能這樣說呢?這難道不是對上帝的褻瀆嗎?”奧齊實在承受不了這種責備,馬上改變了自己的立場:“我剛才的意思是說,隻有在極為特殊的情況下,如果經正式確認絕症患者在法律上已經死亡,那才可以截斷他的輸氧管。”最後,奧齊的上司終於點頭同意了他的看法,他又一次擺脫了困境。
當奧齊與哥哥談起自己對無痛致死的看法時,哥哥馬上表示同意,這使他長長地出了一口氣。
奧齊為了博得他人的歡心,不惜時時改變自己的立場。就個人思維而言,他這個人是不存在的,所存在的僅僅是他人做出的一些偶然性反應,而這些反應不僅決定著奧齊的感情,還決定著他的思維和言語。總之,別人希望奧齊怎麼樣,他就會怎麼樣。這種失去自己的人,與行屍走肉又有何區別?
現實生活中,像奧齊這樣的人也的確不少。有一位秘書,領導讓他看一篇報告寫得如何。他看完後彙報說:“我認為寫得還不錯。”見領導搖了搖頭,秘書趕忙說:“不過,也有一些問題。”領導又搖搖頭。秘書說:“問題也不算大。”領導又搖搖頭。秘書說:“問題主要是寫得不太好,表述不清楚。”領導又搖搖頭。秘書說:“這些問題稍微改改就會更好。”領導還是搖頭。秘書說:“我建議打回這個報告。”這時領導說話了:“這新襯衣的領子真不舒服。”
一旦尋求別人的讚許成為一種需要,要做到實事求是,幾乎就不可能了。如果你覺得自己非要受到誇獎,並常常做出這種表示,那麼就沒人會同你坦誠相見。這樣一來,你就不能明確地闡述自己的思想與感覺,隻會迎合他人的觀點與喜好。
人在生活中,必然會遇到大量反對意見,除非你不做事,否則永遠會有批評。這是現實,是你為“生活”付出的代價,是一種完全無法避免的現象。所以,找到自己的目標,並堅定不移地走下去,不為別人的意見所左右,這就是成功的不二法門。
3.自信自立是成功的前提
人生在世,尋求別人的幫助是正常的,但如果一味的依賴別人,就永遠不可能超越平凡。隻有自信自立的人,才能充當這個社會的弄潮兒,成就一番驚天偉業。
你有沒有想過,你認識的人中有多少人隻是在等待,又有很多人甚至不知道等的是什麼,他們隻是隱約覺得,或許會有什麼東西降臨,或許會有些好運氣,或是會有什麼機會發生,或是會有某個人幫他們,這樣,他們就可以在沒受過教育、沒有充分的準備和資金的情況下,為自己獲得一個開端,從而獲得巨大的成功。
曆史和現實告訴我們,沒有一個習慣等候幫助、等著別人拉扯一把、等著別人的錢財,或是等著運氣降臨的人,能夠真正成就大事的。隻有拋棄每一根拐杖,破釜沉舟,依靠自己,才能贏得最後的勝利。
不要因為你不是個天生的領導者,就認為自己是個天生的依賴者,沒有傑出的領導天賦並不能成為依賴別人的理由,因為你完全可以慢慢培養。如果我們不對自己的能力進行考驗,我們永遠不會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大的潛力。很多看似沒有領導天賦的人,最終證明了自己是偉大的領導者。
成大事的人都是自強者。他們從不模仿別人,也不為大多數人的意見所左右,而是自己獨立進行思考和創造。他們常常自己製定計劃,並付諸實施。
現實生活中,敢於自立獨行的人真是少之又少,大多數人都隻是人口統計中的普通樣本而已,是他們組成了芸芸眾生。
我們所看到的每個人,幾乎都依賴於某些東西或某個人。有些人靠錢,有些人靠朋友,有些人靠衣裝,有些人靠門第,有些人靠社會地位。但是,我們很少見到一個能完全靠自己的雙腳,堂堂正正地立身於社會的人——他靠自己的美德而生活,完全自立,果敢有為。
一個從小喜歡依靠的人,長大了就把他這種依靠認為是想當然的,因而不會再去奮鬥。當父母教孩子怎樣去做一件事時,孩子總是很不以為然。但是,如果是他親自做成這件事,他會欣喜若狂。這種征服的新感覺是一種新增的能力,會助長孩子的自信和自尊。
大學教育並不能提高人的實踐能力,它隻是給人提供了一些工具,隻有通過實踐,你才能熟練地運用它們,是“艱難困苦”這所學校,磨煉了人的意誌,奠定了一個人成功的資本。
亨利?比奇講了一件他小時候學習自立的事:
我被叫到黑板前,心裏惴惴不安,抱怨個沒完。“這一課必須得學”,我的老師說,聲音很平靜卻相當有力。他從來不認可一切解釋和借口,他會說:“我要的是那個問題,我不想聽到你沒能回答那個問題的任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