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學習了兩個小時。”
“那對我沒有任何意義。我要的是你背下這一課。你可以不必去學,或者你可以學上10個小時,隨你的便,但我要的是你背下這一課。”
這對一個小孩子來講,簡直太難了,但我從中獲得了益處。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我獲得了巨大的勇氣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我不再害怕背課文了。
一天,老師那冷漠平靜的聲音在大庭廣眾之下落在了我頭上:“不對!”
我猶豫了一下,於是從頭開始背,當我又背到相同的地方時,又聽到一聲斬釘截鐵的“不對!”阻斷了我的背書進程。
“下一個!”
我坐下來,覺得莫名其妙。
下一個同學也被“不對!”聲打斷了,但他繼續往下背,直到背完為止。當他坐下時,得到的評語是“非常好”。
“為什麼?”我埋怨道,“我背得和他一樣,而你卻說‘不對!’”
“你為什麼不說‘對’,並且堅持往下背呢?僅僅了解課文還不夠,你必須深信你了解它,除非你胸有成竹,否則你什麼都沒有學到。如果全世界都說‘不’,你要做的就是說‘是’,並證明給人看。”
一個老師能提供給學生的最好教益,就是訓練他依靠自己,信賴自己的能力。如果一個人年輕時不學會自立,他就會成為一個弱者,一個失敗者。比奇的老師無疑教會了我們怎樣去做。
4.相信自己是座金礦,然後用力去開采
人的潛能猶如一座等待開發的金礦,蘊藏無窮,價值無比。並且隻要進行一些必要的訓練,每個人的潛能都可能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愛因斯坦”並不是唯一的,隻要發揮了足夠的潛能,任何一個平凡的人都可以成就一番驚天動地的偉業,都可以成為一個新的“愛因斯坦”。
每一個人都是有磁性的,對別人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和感染力。通常說某個人“很有魅力”,其實是指他沒有壓抑自我的創造性,並具有將其表現出來的勇氣。
“不良個性”,也可以稱為“被壓抑的個性”,是對個人潛能的一種壓抑,其特征是不能表現自我內在的創造性,因而顯得停滯、退縮、禁錮、束縛。受壓抑的個性,使自己總有理由拒絕表現自己、害怕正視自己,把真正的自我緊鎖在內心深處,並大量地消耗著心理能量。身體終日處於疲憊不堪的狀態,思維也幾乎陷入停頓境地。
正如前麵所述,每個人自身都蘊藏著無限的潛能,隻是未被激發出來。如果你見了生人就害羞,如果你懼怕新的陌生環境,如果你經常覺得不適應、擔憂、焦慮、神經過敏,如果你感覺緊張、有自我意識感,如果你有類似麵部抽搐、不必要的眨眼、顫抖、難以入眠等症狀,如果你畏縮不前、甘居下遊,那麼,這都說明你受到的壓抑太重,你對事情過於謹慎和“考慮”得太多,限製了個性的發揮和表現。
假如你已經由於潛能受壓抑而遭到不幸和失敗,就必須有意識地練習解除抑製的方法,讓生活中的你不那麼拘謹,不那麼擔心,不那麼過於認真,學會在思考之前講話。
有個男孩,從小就是一個講究平衡發展的學生。他每一科成績都維持在中上,運動也在行,但稱不上明星球員;頗有創作天分,但若要做個真正的藝術家,卻不怎麼熱衷;在考大學時,語文成績幾乎與數學成績不相上下。他在大一時,所選的全是科學課程,還打算主修理論物理。但孩子的父親是個很實際的人,他說,“學物理可以,但是理論兩個字得去掉。”一年之後,做兒子的發現,物理學動人之處在於抽象部分——公式、比例與理想概念。所以,真正令他動心的其實是物理中的數學,於是他改為主修數學。父親這時又深表憂慮,覺得學數學不會有什麼出息。然而父親的憂慮沒維持多久,兒子到了三年級,又有了新的想法。他雖喜歡數學的井然有序,但受不了那種冷冰的感覺,於是又決定改攻藝術。這時,素來忠實的父親禁不住自問:“我們到底是哪裏錯了?”好不容易,錢也花了,時間也付出了,這位年輕人終於找到了目標,做了一名建築師,從此再也未改變過誌向,而且做得有聲有色。
雖然他父親曾一度絕望,認為這個兒子怎麼都不成材,但事實上,這個孩子行動大膽而明智,他好不容易發現自己真正的性格與才華,然後選定一個行業,從一而終。物理學使他了解物體結合的原理,數學給他度量與秩序感,藝術則造就他的眼光與靈巧的雙手。
每當學生們憂慮地問:如果16歲尚未決定將來是否要學法律,或者在大一未修完企管研究所必備的學分,這一生是不是就沒指望了?請看看上麵這個故事,這些憂慮事實上都是杞人憂天,因為根本沒人能在16、17歲作好決定,為自己的一生定好方向,即便勉強而為之,也是弊多利少。
要真正地懂得“天生我才必有用”這句話,必須明確一個必要的前提,那就是堅持不懈的學習,堅持不懈的挖掘自己的潛力。不論你是在工作還是學習,都要建立終生學習的觀念,要想如此,必須首先達到下麵建議中提到的兩點要求:
(1)小處著眼,絕不馬虎
在生活上或工作中,使個人才華得以大大發揮的機會,其實都不多,反倒是生活上需要隨時全力以赴的小事,比比皆是。所以,我們應該重視的是:一通與業務有關的簡單電話,是否能處理得幹淨利落、技巧圓熟;一封公文寫來是否能流利順暢、言簡意賅;在社交場合是否能左右逢源、自然而不做作?這些狀況都應付自如,才稱得上達到成功。
(2)不能缺乏衝刺的決心
以色列有一位聰明幹練的女編輯,她在某雜誌社任職,精通各種編輯技巧,構思源源不斷,與撰稿人員默契良好,也知道讀者群在哪裏、他們的需求是什麼。可惜的是,她始終屈就較低的職位,好幾次晉升的機會都輪不到她。
在編輯這一行,勝利的意義就是文章被刊出,在雜誌中占有應得的篇幅,因此,一位好編輯必須在編輯會議上據理力爭,或是軟硬兼施地說服別人,甚至有時候還得大聲嚷嚷。可是這位編輯小姐卻裹足不前,或許因為她向來不願與人爭辯,或許出於對自己被分派的報導主題無法完全認同,也可能是對自己的判斷力缺乏足夠的信心。結果往往是,她已經完成了95%的工作,卻在最後階段——通往潛能的大門前敗下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