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傳統觀念為女性領導男性造成困難的情況仍然大量存在。由於男性領導女性已有數千年的曆史,女性領導男性隻有幾十年的曆史,不必說領導技能,僅僅人們的觀念和習俗就為女性進入管理領導層造成了相當大的困難。一位目前正在擔任企業一把手的中年女性說:
作為領導,男的比女的工作起來省勁,有的外聘的下級男管理人員就不服從我的管理。本廠的都是工人,沒有服不服的問題。
傳統觀念和習俗為女性領導人設置的障礙不僅表現在工作難做,還表現在“門檻”更高——女性要進入領導崗位,必須比男性付出更多的努力。嚴格地說,這是社會的不公正,是沒有給兩性平等進人領導崗位的權利。例如,一位年輕時從勞模提升為車間副主任的老年女性說:
車間有兩個副主任,那個副主任和主任都是男的。我必須幹得比男的多,幹得比男的努力。如果兩個人各種情況都一樣,人家就願意用男的。女的要想幹領導就得比男的幹得好。
在女性領導者本來就是新來者的情況下,對女性進入領導崗位還要有形無形地設置更多的障礙,這種做法還相當普遍,這是典型的歧視和社會不公。如果女性不能以新來者的名義要求降低門檻的話,公平競爭應當是起碼的條件,而在社會現實當中,由於習俗和觀念的影響,就連這樣的最低標準也沒有達到。這是幹部選拔製度中應當特別加以改善的地方。
第三,女性不願意當領導、做管理工作。這種現象在城市中稍好一些,在農村表現得更加嚴重。一位農村中年男性、前村支書說:
村裏黨員裏頭女的少。全村一共23個黨員,女的就1個。現在選幹部得活動,有的還得花錢。女的不願意出這個頭,都在家裏忙自己的家務。她們也怕自己能力差,遇到事處理不好。女的就是不願意出來當幹部。
由於缺少從政的經驗,又缺乏觀念上的支持,許多女性根本就不去參加競爭,而是自願不戰而退。一位市級勞模、紡織女工這樣回憶了她當年選擇一生道路的經曆:
我學徒時成績特別好,回廠時可以有個選擇,或者當落紗組的小組長,或者當擋車工。要想當勞模就得是操作能手,就得選擋車工。我這個人不願意當官,我拉不下臉來說別人,當領導必須能拉下臉來訓人。那些工人也不是那麼好管理的。擋車工幹好自己那一攤事就行了,不跟別人打交道。後來我就幹了擋車工。我每次考核、比賽成績都是最好的。我這人不愛出風頭,要是見到對麵來了領導,我繞著走。我也不會溜須拍馬。人家都說:你要是會跟領導搞點關係,你早上去了。我年年當標兵,市勞模我們全廠才兩個,我連著當了三年。那年人家讓我入黨,總工會派人下來采訪勞模,我說,我沒想當勞模入黨,就想幫我媽多掙點錢養家。人家說,你太老實了,沒有你這麼說話的。我要是會來事,我早就熬到廠部(當幹部)去了。
男女兩性參政不平等的現實一旦形成,對公平競爭中明顯處於弱勢的女性來說,認為自己不行、不能勝任的想法就會內化到女性的思想當中,使女性喪失競爭的信心,或者以為自己的性格根本就不適合擔當領導責任。這位勞模的經曆就很典型。她能夠成為一個很好的服從者,把任務完成得非常出色,但是她覺得自己的性格(不會訓人)不適合做領導者,於是不爭而退,將領導崗位拱手相讓。這是典型的弱勢群體特征:缺乏自信,妄自菲薄,不戰而降。這種狀況雖然是幾千年的曆史造成的,但是如果女性不努力加以克服,參政的水平將很難提高。
此外,在現實政治當中,男性比女性更多地成為積極參與者。在農村,這一情形表現得更加明顯。調查對象中一位農村中年男性有思想,有熱情,還是個理想主義者。他是村裏某次抗稅行動的帶頭人,在某年稅款猛增的情況下,村裏不滿的人成立了一個抗稅的自發組織,他成為組織裏出頭露麵的人。他不無自豪感地描述了他的“領導藝術”和參政抱負:
我掌握三個原則:第一,以法律為基礎,注意搜集報紙文件、法律書籍。第二,了解鄉村的風土人情。因為農民是一個閉塞的社會階層,和其他階層脫鉤,要生存就必須適應農村特定的環境。第三,變通。就事論事,也就是該軟就軟,該硬就硬,以達到目的為準。鄉裏幹部勸我當幹部,我對政治特別感興趣,但是我不願意去給別人做工作,對不起我的良心。我把錢放在第二位,把做人放在第一位。我在高中時很激進,對城鄉差別特別不服氣,我後來到城裏打工,就是和城裏吃皇糧的人競爭。我不是不能當幹部。我想讓老百姓得實惠。如果讓我貪點汙什麼的,我不願幹。
據這位積極參與政治的農村男性說,在村裏,女人從來不會參加這樣的事情,都是男人挑頭幹的。對外來工的調查也顯示出,男工比女工更多地參與維權鬥爭,女性則顯得更“聽話”,更懦弱。雖然這一點在許多地方造成雇主更想雇用女性而不願雇用男性這一表麵上對女性有利的後果,但同時也反映出女性參政水平低的弱勢群體特征。
在全國婦女地位調查中發現,女性對國內國際政界人物的知曉狀況大大不如男性,這也反映出女性政治參與的興趣和熱情較男性低的問題。
女性對於國家主席、政府總理和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知曉率僅有四五成,而男性卻高達七八成;女性對於國際政界人物的知曉率更低至兩成,而男性的知曉率卻能達到四成。
雅典是民主政治的發源地,其主要表現形式是公民投票決定國家大事。但是當時隻有6%的居民是公民,奴隸和女性都沒有投票權。直到20世紀初,所有的政權機構都極少有女性領導人。雖然英國有女皇,中國有慈禧太後,阿根廷有庇隆夫人,但是個別女人進入男性為中心的政治機構和女性作為一個族群進入權力機構是不同的。個別女人隻是例外,是非常人物,是能夠克服她所屬性別的“弱點”的人。比如保守黨的撒切爾夫人的內政外交政策就比男性領導人還保守,還好戰,完全不能代表女性的利益,也沒有女性的特色。另外,在從政的女性當中,有強烈的女性主義傾向的政治家很難當選,隻有那些讓男性感到沒有威脅的女性才可當選。這就是全世界女性在參政領域所麵臨的尷尬局麵。而這個問題一天不解決,男女兩性的真正平等就一天不得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