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跨越性別的理論問題(2 / 3)

巴特勒認為:易裝表演具有政治意義,因為它揭示了性別的模仿性質。性別一向被視為自然和必然的,其實它隻不過是模仿而已。易裝表演提供了對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另一種理解,即用話語為基礎的概念取代以身份為基礎的概念。按照巴特勒的說法,性別隻不過是模仿,那麼所有的易裝、易性者就完全沒有必要去獲得生理上的另一個性別的肉體再去過他想過的另一個性別的生活,而是可以直接模仿另一性別的樣子去生活就可以了。

有些人認為易性者是在追求典型的刻板印象中的男性和女性,是不是這樣呢?如果所有的易性者都去做了變性手術,去做了另一性別的人,他們對於現存的性別兩分結構也就談不上什麼挑戰了。何春蕤在自己的調查中發現,跨性別者並不完全是現有性別秩序的遵從者,她說:在我的訪談中,跨性別者看來一意追求的理想形象,與其說完全符合現有性別規範,倒不如說是早已摻雜了各式各樣的異質因素的,也因此使得他們體現出來的性別特質在一開始就是非常多元的。(何春蕤,2003-1,37)

在跨越性別或性別混合問題上,我們應當提倡一種正確的態度,那就是:應當教育社會成員高度評價適應性和靈活可變性,而不是去服從性別角色。因此,最值得尊重的和最有社會價值的個性類型將是那些可以在各種情況下采用多種行為為其目標服務的人。男人和女人,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將被視為最終達到混合性別身份和表現的過程中的一個不成熟的階段。(Tripp,16)按照這一看法,一個男人或一個女人越是來得“純粹”,就越不成熟,隻有當他吸取了另一性別的氣質之時,才能真正成熟起來。

確實,根據性別問題專家的研究,雌雄同體人(不是指生理而是指心理)比起單性人的心理健康程度更高。他們如果不喜歡自我形象,可加以改變;他們既果斷又敏感,既有抱負又有熱情。雌雄同體人自我評價更高,心理發展程度更高,自我調適更好,在人際關係中更靈活,更有效率,特別是雌雄同體人中的女性在工作場所更加出色。在事業和個人生活中更成功,更能以靈活的技巧與不同的人群交流,更能適應不同場合的要求——與單性人相比。(Wood,118)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從消費社會的形成,通過風格和時尚玩性別身份的現象漸漸從邊緣走向主流。它的表現在大眾文化就是所謂“性別文化”:性別轉向,雌雄同體,刻意去打破傳統的性別服裝規範和身體的建構。近年來,性別越軌愈演愈烈,漸成潮流,許多人故意超越傳統性別行為和外貌的規範,進入“另一性別”的空間。在這樣做時,他們挑戰了性與性別的正常性和自然性。跨性別的想象力成為時尚的象征。跨越性別的行為和形象已經漸漸進入主流文化。

如今,男女不分已經成為一種趨勢,純粹的男性或女性已不複存在(或許從來就沒有存在過)。我們這個社會是一個不分男女的社會,它的最顯著和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就是青年男女之間的一些可見的差異在消失。角色是可以更替的,父親和母親,丈夫和妻子,情夫和情婦。單純的男子漢氣概是可笑的。(阿裏耶斯等,71)更有學者斷言:男性女性化和女性男性化是通向人性化之路的一大進步,因為它代表了人類的全過程。(巴丹特爾,220)

在此次調查中,一些調查對象也表達了他們在跨性別問題上的看法。其中一個比較典型的表達來自一位易性者,她說:

我覺得跨性別的現象很正常。如果有的男人外表、動作和語言特別女性化,我看著也不順眼。但是這是每個人的權利,別人無權幹涉。如果男女不要分得那麼明確更好,對每個人的性格發展更好,不至於壓抑每個人的個性。如果男女的概念模糊一些,社會分工就不會有太大的區別。不用分什麼事情一定適合女人做,什麼事情一定適合男人做。如果一個男人有女性氣質,可以做幼兒園男阿姨;一個女人有男性氣質,也可以開大吊車。

目前,世界上已經出現了跨性別運動。這一運動提出來的一些具體要求是要求把所有被視為不合法的性與性別的表現形式都除罪化,並推動教育爭取社會接受性與性別差異;要求擁有沒有標示“女”或“男”的幹淨廁所,這是跨性別者的基本權利;要求將所有基本身份識別文件——從駕照到護照——中的性別一欄刪除。每個人都應該有權利決定或改變其性別,每個人也都有權利以自己選擇的方式來表現其性別。跨性別運動提出:作為跨性和跨性別的人,我們需要努力實現一個不再有階級可以透過散播仇恨和成見來獲利的社會,我們需要努力實現一個無法想象還有法律可以限製性、性別和人類情愛的社會。(何春蕤,2003-1,340~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