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性氣質的刻板印象的存在是一個毋庸置疑的現實。應當如何看待這個現實的存在呢?
首先,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完全是由文化和社會建構起來的,而不是天生的或由生理構造的不同決定的。
即使男女兩性確實存在如刻板印象中所說的那些差異,這差異也是由社會建構起來的,而不是由男女兩性的解剖生理差異造成的。因為就連人的生理性別也不純屬於生理領域。由於性別是社會建構而成的,因此,政治、社會和道德都會對人的肉體發生影響。
正如米利特所指出的那樣,由於性別革命的主要潮流是要讓兩性在角色和氣質方麵的傳統差別模糊化,同時讓兩性地位的不協調充分顯露出來,因此,反動輿論的任務是讓人們逐漸淡忘兩性地位的差別,並將它們偽裝起來,同時重新強調人格方麵的性別差異,辦法是告訴人們這些差異是天生的而不是文化性質的。(米利特,341~342)
關於男女兩性的不同氣質是自然(nature)形成的還是養育(nurture)而成的,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這一問題,學界現已普遍認為,在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的形成過程中,養育因素比自然因素更重要。正如第一代女性主義理論家穆勒所說:社會上流傳著這樣一些說法,認為婦女神經敏感,不適合於家庭生活以外之事,愛動,易變,不能堅持,易受影響,因此不適合於從事高級嚴肅的事務。其實,這些表現都是教養的結果,“一如自從‘歇斯底裏’和暈厥已不再時髦,我們就看到它們幾乎絕跡了”。(穆勒,312)
從社會建構論的觀點出發,對性別刻板印象的形成原因可以作出下列理論解釋:
第一種是認知理論,它認為是從幼兒期灌輸的信息和參照體係形成了性別的刻板印象。
第二種是社會角色理論,它認為是社會環境強化了性別信念。人們一般期望社會勞動者要積極活躍,而持家者應當富於交際性。這一套角色期望要求人們做出符合規範的行為,因此公司雇員工作努力,富於創造性;持家者則富於集體主義和利他主義精神。行為者本人和周圍的人都在鼓勵和促成符合規範的行為。男性不成比例地成為雇員,女性不成比例地成為家庭主婦。這種普遍的實踐導致的後果就是男性看上去更有力量,女性看上去更善於交際。
第三種是社會認同理論,它強調動機因素。刻板印象可以是一個群體的認知過程,而不僅發生在個人的頭腦中。每個人都要在自己所屬的群體中獲得正麵的身份認同,由此強化了性別的刻板印象。
第四種是權力理論,它強調社會結構因素,認為個人與群體是有意保持性別刻板印象的,以便進一步提高自己所屬群體的地位,壓低其他群體的地位。男權製社會將男性度——男性氣質的理想形式理解為競爭的形象,英雄主義的硬漢形象,法西斯主義和權威人格的好鬥的男人形象。作為權力的男性氣質的來源在於,在兒童時代被家長嚴格管教的人,壓抑了他們自己的性衝動和對家長的仇恨,將性欲和攻擊性施加在所有軟弱無權的人身上。(Segal,115)
還有一種既不屬於生理決定論也不屬於社會建構論的神秘論解釋,這種觀點認為,男性氣質是從神秘根源產生的,可追溯到古神話和通過象征儀式生發出來的精神能量。男性氣質從來沒有改變過,一直存在。榮格的“集體無意識”就是男性氣質的一種表達方式。在對事物無法作出合理解釋的時候,訴諸神秘主義是一個偷巧的辦法。而神秘主義對事物的解釋實際上等於沒有解釋。
其次,性別氣質是一個因文化、階層、性向不同而異的觀念。
女性主義的先驅穆勒對於所謂“女性氣質”有一段極為精彩的論述,他說:“對婦女的天性形成的觀念,純屬先驗的概括,沒有哲學和分析,它是建立在最初存在的一些事例上,其可笑的程度致使在不同國家流行的觀點各有不同……一個東方人認為,婦女天生地是特別耽於肉欲;在印度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基於此觀點對婦女的粗暴辱罵。一個英國人通常認為婦女生來是冷漠的。關於婦女多變的諺語大多起源於法國。在英國,普遍的評語是說婦女比男人多麼堅貞不變。”(穆勒,317)既然所謂“女性氣質”是隨地域和文化的改變而改變的,那它就不會具有先賦的性質,而完全是社會和文化建構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