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如何看待兩性刻板印象(2 / 3)

所謂男性氣質是分階級的:對於中產階級來說,所謂男性氣質就是具有競爭性、個人抱負、社會責任心和控製情感的能力;而對於工人階級來說,男性氣質則主要是指身體粗壯、忍耐性和男性團結性。關於什麼樣的女人才是真正的女人,一位美國的跨性別女性主義者說得好:在傳統的定義之下,一個“真正的”女人應當擁有女性的生殖器、是白人、是異性戀、有女人味、隻和單一性伴侶做愛而且總是被動的、已婚且有小孩、擁有一個低薪低地位的“女人的工作”——以上這些特色都必須同時存在才能算是一個“真正的”女人。(轉引自何春蕤,2003-1,365)

男女同性戀者用他們的存在本身對傳統性別氣質刻板印象提出了挑戰:男同性戀者中的一些個人壓製了身上的男性度,表現出女性氣質;而女同性戀者中的一些個人則大量地表現出男性氣質。他們的存在使性別刻板印象顯得多餘、荒謬,喪失了它的“自然”性。因此可以斷言,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這兩個概念都是可變的,不確定的。而這種非決定論允許男女兩性去肯定和實現自身。

此外,所謂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其實都隻是人的自我的一部分而非全部。正如女性主義學者所說的那樣:“我們的身體過於複雜,不能為性別的區分提供一個清楚的答案。”(Sterling,4)男性氣質也不是一個單一的整體,而與男性的社會地位有關,如宗教、種族、性傾向等。

有一項對男女兩性生命周期的研究顯示,在中年之後,兩性的性別氣質出現了非兩極化的趨勢:男性變得更能接受依賴性和養育性;女性對攻擊性和自我中心的衝動減少了負罪感。(Nelson,et al。,455)男性會感到,在自我和他者的關係中,不一定全都是競爭、衝突,還有團結、合作;女性則意識到,做女人也並不一定總意味著自我犧牲,關愛他人,女人也需要自我實現。

第三,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的區分是維持社會控製和性別秩序的工具。

有由社會和文化建構起來的性別刻板印象會導致下列後果:限製知識的探索,使人們誤以為某種性別就應當是某種樣子的;限製有獨立目標的行為,要求男女兩性都按照規範行事。在現實生活中,女人對“女性氣質”的焦慮像男性對“男性氣質”的焦慮一樣久遠。這種焦慮就是來自遵從性別氣質規範的壓力。人們全都相信,性別是有差異的,讚同一整套符合刻板印象的性別差異,並且認為全社會都是這樣看的。人人都努力按照他人的性別刻板印象的期望來行動,人人都努力規範自己的行為以符合性別刻板印象的自我建構,結果是所有的人都按照性別的刻板印象來做事情,將自己的天性或多或少做了削足適履的改變。

在這種“性別秩序”的控製之下,女性對自己身上男性化的可能性感到恐懼,冷峻的、富於攻擊性的、有野心的、忽視孩子的、高智商的女性被視為不夠“女性”的女人。女性總是不得不把自己的男性氣質掩蓋起來。她們在同男技工一起工作時,把一些高明的建議假裝成是“幸運的猜測”,以掩飾自己是個很懂行的人。與此同時,男性對自己的女性化表現同樣感到恐懼,怕人說自己有“女人氣”、“娘娘腔”,把自己的脆弱小心翼翼地掩飾起來,不敢表達和宣泄自己的情感。那些比較溫柔的、性格脆弱的、缺少競爭心和野心的、愛孩子的、愛待在家裏的男性被視為不夠“男性”的男人。

正如此次調查中一位男性所表達的那樣:

做男人的不利之處是有責任,要奮鬥。女人如果不想去奮鬥,可以做個賢妻良母。男人活得比女人累。其實男人比女人脆弱得多,像個大孩子一樣。可是疼了不能叫疼,想哭也不能哭,遇到困境男人得自己想辦法奮鬥。

盡管男女兩性都受到性別氣質刻板印象的束縛和壓抑,女性卻比男性更處劣勢。波伏瓦指出:男人的優勢是,他作為一個人的使命同他作為一個男性的使命沒有絲毫的違背。而對於女人的要求卻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女性氣質,她就必須成為客體和獵物,就是說,她就必須放棄成為主權主體的權利要求。正是這種衝突使得解放型女人的處境格外引人注目。她拒絕隻扮演她的女性角色,因為她不承認自己是不健全的。(波伏瓦,774)

女性像男性一樣需要成為主體,需要個人自由和自我實現。正如波伏瓦所說:藝術、文學和哲學,是試圖以人的自由、以創造者個人的自由,去重建這個世界。一個人要有這種抱負,就必須從一開始就毫不含糊地接受他是一個有自由的人的這種地位。(波伏瓦,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