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如何看待兩性刻板印象(3 / 3)

與此同時,男性也不可避免地進入人際關係互動支持結構和相互依賴鏈,所有的社會都如此。男人在男權製係統中雖然處於優勢地位,但是他們的優勢地位同時也伴有痛苦和矛盾:他們必須壓抑情感,變得異化和孤獨。在男權製社會中,男性雖然控製和壓抑女性,男性自身也受到控製和壓抑。從這個意義上說,打破男女兩性性別氣質界限的運動雖然會打破男性的優勢地位,但是卻有希望將男性的權力與男性的痛苦一起消滅掉。

最後,性別刻板印象已經變得越來越過時。

早在19世紀40年代,文學人物簡·愛就向當時的“女性氣質”發起了挑戰:“女人按說應當十分平靜,但是女人的感覺和男人的感覺一模一樣。”(Glover,et al。,1)即使如此,沃爾夫仍然認為,勃朗特的簡·愛是女性氣質的囚徒、犧牲品和受害者。僅從人們對一個文學人物的評價即可看出,世事已經發生了多麼大的變化。

20世紀初,西方男權製人士用維護女性氣質的理由反對女性參政,一篇很有代表性的文章是這樣說的:不管她是處在十月懷胎的關鍵時刻或是懷抱嗷嗷待哺的嬰兒,作為母親的她首先需要的是安寧、與世無爭、心平氣和。人類精神的和物質的興旺,或多或少就取決於那一寧靜和平和。(米利特,107)

德國一位科學家在一本題為《關於婦女的生理和智力弱點》的書中寫道:“如果我們希望婦女們充分履行做母親的責任,她就不能擁有一個男性的頭腦。如果女性的能力發展成與男人一樣,她的物質器官將受損害,我們就會生出令人厭惡的無用的雜種。”(埃倫賴赫等,194)

納粹思想家則說:女人的世界就是她的丈夫,她的家人,她的孩子和她的家庭。我們認為,婦女企圖擠進男人的世界是不合適的。相反,當這兩個世界互相分離時,我們認為那是十分自然的……男人支撐著國家,就如女人支撐著家庭一樣……女人和男人屬於兩個截然不同的種類。理智存於男人。他追求、分析,並常常開拓出不為人知的巨大領域。但他憑著理智迎上前去的所有東西無時無刻不在變化。相反,情感比理智穩固得多;女人就是情感,從而女人也就是這一穩固的因素。(轉引自米利特,251)

然而,在女性普遍就業的今天,很難說在女性的生活和性格中的女性氣質是否多於男性氣質。許多女性家內、家外、家庭、事業都很出色、成功。對於她們來說,或許是女性氣質與男性氣質持平,或許傳統的所謂“男性氣質”更多一些。

經驗研究表明,由於社會環境和女性生活方式的改變,女性在心理健康方麵有了很大改變:在美國,從1960年至1980年,婦女心理健康方麵變得像男人一樣好:根據1954年的調查,在40~49歲這一年齡組中,女性的21%被評價為心理受損,男性中隻有9%心理受損;而到了1974年,同樣是40~49歲這一年齡組,女性隻有8%心理受損,男性仍然是9%心理受損。(弗裏丹,80)在男性的心理受損程度毫無變化的情況下,女性的心理受損比例驟降了13個百分點,降至低於男性比例的程度。

在社會生活中,性別刻板印象也顯得越來越過時。例如性別主義的玩具一直在起著強化性別刻板印象的作用,但是它們已經麵臨著一個越來越質疑傳統性別角色的世界。性別化的玩具與重新定義性別身份的雌雄同體被大眾文化普遍接受形成了尖銳的對立。在膾炙人口的英國幼兒節目“天線寶寶”當中,四個人物隻有高低、大小和膚色的不同,卻分不出性別。可以看出,製作者有故意模糊性別差異的主觀意向。

在世界進入互聯網時代之後,性別刻板印象有進一步弱化的趨勢。互聯網上沒有年齡之分,沒有種族之分,沒有性別之分,沒有健康疾病之分,沒有強弱之分,隻有一個個光禿禿的精神和心靈。人們已經注意到,在網上交談中,最不能確知的也許就是對方的真實性別。有些以少女名義出現的人完全有可能是一位滿腹經綸的老頭子。傳統的性別刻板印象不僅顯得過時,而且已經無從談起。